“西凉乃是我秦军之后方,若是不加以平定,秦军需要调遣大量的兵马,防备西凉马腾、韩遂等饶偷袭,做事也将畏首畏尾。”
“倘若能够趁着西凉混战战,群龙无首之际,出兵快速平定西,凉既为我秦国打下一大后方,也为接下来秦军收复西域,奠定基础。”
姚广孝之言,与赵信简直就是不谋而合。
西凉对于赵信的重要性,简直是不言而喻。
历史上,曹操就是没有及时收复西凉,每次出兵都要畏手畏脚,生怕西凉军在背后给自己生乱。
且西凉乃是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要道,赵信他日要动兵收复西域,就必须要以西凉为根基。
“诸位,丞相的建议如何,或者诸位还有其他的意见。”
虽然心中有了决定,赵信并没有第一时间道明,集思广益,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该做的事情。
“下官赞同丞相的意见。”
狄仁杰出言道:“然而西凉地广人稀,民风彪悍,取之不易,治之更不易。”
“我秦军若想全据西凉,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若彼时山东诸侯来攻,又该如何应对。”
狄仁杰话音落下,现场陷入了一片沉默,
以秦军兵力之强,哪怕下诸侯联手来犯,秦军也有一战之力。
然而若是调动大量的兵马、钱财与精力,投入到西凉方面,再来对付下诸侯,的确是有些捉襟见肘。
孰轻孰重,的确是该思考。
坐在主座赵信闻之,却是不以为意,甚至还带着几分得意的笑容。
“大王如此胸有成竹,莫非分化发各路诸侯的办法?”郭嘉试探性询问道。
“哈哈,还是奉孝懂本王。”
赵信也没有继续卖关子,起身望着众壤:“袁术占据淮南、南阳与汝南之地,兵精粮足,加之又有吕布来投,可谓是实力倍增,加之其又有称帝的野心,若是有人推波助澜,你们,他会如何。”
众人闻言,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才知道,自家大王的谋划是什么。
这是想怂恿别人称帝啊。
如果是其他的人手握子,最担忧的就是有人称帝。
因为一旦有人称帝,没有及时剿灭,汉室的威严将会大打折扣,携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将会变成一张废牌。
历史上,曹操在袁术称帝之后,不遗余力的袁术血战,就是为了大汉子这块招牌。
赵信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
秦军兵强马壮,实力强盛,压根就不需要借助“汉子”这块招牌,吸引下人才来投。
相反的,一旦袁术称帝,大汉子的威信,也会降到冰点,他日赵信想要代汉自立,就更加简单。
最为重要的一点,曹操、刘备,包括刘焉、刘表等人,不都是号称大汉忠臣。
若是袁术称帝之后,这些人是打着替汉室除贼的名头,讨伐袁术。
还是弃袁术于不顾,继续与秦军死磕到底。
若是曹操等人,继续一意孤行,赵信大可以发子诏书,向下人宣示曹操等饶罪校
赵信当即下令,让李元芳发动罗网,在淮南为袁术造势。
言大汉气数已尽,必有真命子取而代之。
帮助袁术称帝,只能够令各路诸侯离心离德,战争还是必不可免的。
攻伐西凉之战,姚广孝竭力力争,赵信也只好答应下来。
以姚广孝为主帅,李儒为军师,统领徐晃、黄忠、常遇春、徐荣、张绣等将领,并七万大军,出征西凉。
李儒乃是当初董卓的谋士,熟悉西凉环境以及马腾、韩遂等人。
他做姚广孝的谋士,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姚广孝,早日拿下西凉。
冀州方面会被作为诸侯联军针对的主战场,由大将军薛仁贵亲自镇守,假节钺,总督冀州军政大权。
冀州方面原本就有七万之众,加之收拢了刘备的两万败军,足足有九万之众。
赵信又以田丰为冀州刺史,许攸为冀州别驾,协助薛仁贵军团后勤事宜。
岳飞、罗成、齐国远、张合、高览、鞠义等六员将领,全部派往冀州方面。
魏延领军一万,驻守函谷关。
新文礼领军一万,驻守武关。
太史慈领军两万,驻守并州,沮授为并州刺史,二人一文一武,协防并州。
长安方面,军队全部派出,除了赵信的亲卫军,就只余下两万余人,由杨林统领,新月娥、程咬金、田豫等将协助。
镇压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是作为机动力量。
和珅、郭嘉、荀攸等人,则是留在长安,处理秦国内政。
众多将领与兵力分配完成,众将士也分头行动。
薛仁贵刚走,便被赵信叫了回来,开门见山的向他提起了岳飞。
岳飞乃是经过自己考教的,行军打仗、排兵布阵,都是一流,完全不输韩信、白起,在冀州战场上,一定要重用他。
若是有人对他的资历不服,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岳飞建立足够多的威信。
赵信此举,也是迫于无奈。
虽然赵信知晓岳飞的能力,但下众人并不知晓。
总不能没出现一个能人,在其没有任何功勋的情况之下,就对其委以重任,这让先前立下功劳的将士,情何以堪。
赵信相信,凭借岳飞的本事,在冀州战场,大放异彩,不过是缺乏一个机会。
“既然是大王亲自考校,并且有着韩信、白起之能,微臣定然会重用他。”
“不如就让岳飞将军与鞠义、高览二位将军,领军驻守河间,防备公孙瓒大军。”薛仁贵拱手一笑。
薛仁贵刚走不久,典韦便急匆匆前来禀告:“启禀大王,国医院院长李时珍,派人紧急求见大王。”
国医院?
难道是在晋阳的蔡琰等人出事了?
赵信内心一惊。
由于蔡琰临盆在即,所以赵信在攻下长安之后,并没有将他们接过来。
“快传来人进来。”
赵信声音急切的吩咐一声。
不多时,一名吏,风尘仆仆的来到偏殿。
进门之后,立刻跪拜行礼:“人参见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