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1章 杨家的路

    慕容氏把杨元奇找来,杨兴真和于氏也在一旁。

    杨兴真在临安未与潘易岭见面,却是知道临安的事潘易岭暗地里帮过忙。

    慕容氏越发的明白太原杨府走入的圈子,杨元奇这个岳丈进士头衔的份量。她见过自己相公杨文广在官场的艰辛,潘易岭位置都没热乎就能上一阶,还是来开封府。

    和慕容氏有关的那个吏部员外郎传来的话更是让她思量,那边的话是潘易岭的任命“权吏部尚书”问过?他都要出使辽国了还问过,那意思就是让他赶紧签掉,而潘易岭和杨家的关系人尽皆知。

    慕容氏问:“苏尚书和杨家有没有关系?”

    杨元奇摇头答:“没有,苏学士以辈身份待我,但苏尚书我没有过交往。”

    苏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旧党中坚,旧党上台他入京就是言官,就是那个冲锋在前的打手,杨元奇不想和他太多交往。而有苏轼在,杨家碰到苏辙的时候,他就一定会考虑这层关系,不需要太多走动。

    慕容氏有些怪责:“既然你和苏学士交往,为何不干脆多走走。”她眼中的权吏部怎么都是更应该多交往的人。

    杨元奇道:“我不过一个将门白身,和学士投缘已是幸事,何苦再去过多攀附。”

    这话杨元奇的其实是托词,他内心深处,对那段你死我活党争中表现冒尖的人,感觉都不好。无关新旧两党,新旧两党里面太多这种人,他一直觉得大宋朝璀璨的风华,就是被他们一步一步带到沟底,他们把文人士子的底限慢慢拉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政治从来就是“肮脏”的,但人毕竟是有道德底线的,特别对于熟读圣贤书的人,一旦有些底线没了,那政治就会异常血腥。

    杨兴真劝道:“母亲不必怪责,交往过多就要往前冲了,杨家没那个能耐,也经不起这个折腾。”

    慕容氏听着不由深思,这点道理她还是懂,你拿到越多,将来有事付出就得越多,道理很浅显。

    慕容氏点头:“那奇哥儿有什么打算?”这是她第一次问杨元奇这方面的事,以往她一直认为杨元奇心有所图,现在她明白他再图也不是图这个开封杨府的。

    杨元奇心里有些苦也有点甜,这个杨文广的未亡人终究迈出这步。他清楚不管他们表面关系如何,杨元忠这个嫡亲孙子存在,她对他始终戒心很严。但毕竟大家开始相向而校

    杨元奇也不瞒着:“我拿到官身要回大西北的,那里才是杨家能再次崛起的关键,杨家始终都是将门,功名马上取。”

    慕容氏、杨兴真和于氏内心都是一震,他们就是在开封歌舞升平太久,忘记了杨家的根本啊。

    于氏道:“你想忠哥儿去你姐那里,也是这么想的吧?”

    杨元奇点头:“太原不是西夏主战场,我姐那里却是。我希望忠大哥能去看看那里的将门,特别是折家,我觉得他会有些感触的。我们的老太君就是折家的啊,折家坚持下去了,我们却没有!”府麟两州唇齿相依,当年他们就是一起在那个乱世走了下去。

    杨兴真有点忐忑,他的儿子已经长大,很多想法都已成型,而且他对习武从不感兴趣:“他要是不打算走这条路呢?”

    杨元奇:“又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这么走,他只需明白将门不易就行了啊。至于杨家,这条路他不好走了,我可以,杨元幸可以,临安杨元再也可以,开封杨元勇亦然可以。我们这代的儿子都可以!杨家这么大,总会有人可以!”

    杨兴真觉得他得劝劝他的女儿杨垣怡,杨元勇要真不想读书何必拘着,对啊,练武也行啊,马革裹尸本来就是将门的宿命。

    慕容氏愣神了,她似乎从杨元奇身上看到了别饶影子,她的夫君杨文广,她的公公杨廷昭,还有那众多的杨家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马上取功名。

    于氏不知道如何:“那杨家,那忠哥儿……”

    在座的几个都清楚,如果杨家整个家族把目光聚在武事,杨元忠不走这条路,除非他能在文官体系搏得一个极其光明的前程。(一个非进士出身的,杨家这种门第,很难!)要不,无论如何杨家都不可能以他为尊,这不是谁能压住的,能让杨家服气的只会是那个在战场上打下最大成就的人。这条路也会是最好的道路,因为那样辈都不用在杨家内部争什么,你在战场上拿到什么,就会有什么?!

    慕容氏就是西北人,和折家本就有些关系,她知道折家其实就是如此,家主一系会有更好的资源,仅此而已,家主死后,接掌折家的都是战场上成就最大的那个。

    慕容氏知道杨元奇在这个大厅了,他会去大西北,那他就必然要去的。他来开封不是为了劳么子的爵位,或者他认为爵位本身并不在开封,决定爵位的根本在战场上,他看得比他们都要透。

    其实哪怕现在都是如此,杨兴武要是有意这个爵位,那开封杨府这一次袭爵就很难了。苏颂在政事堂官员怜惜杨家,就是杨兴武守边十余年。这才是盖棺定论的事实,这不是你走谁的门路,这是作为旁观者,见证的内在本质。这里面的守边和开封将门的守卫不一样,这是实打实的拼杀,这几十年,大西北从来就没有平静过。

    大宋朝从来就没有相信过武将,是指担心武将的权利一旦放大,会尾大不掉,更是文官对于已得利益的集体维护。大宋朝在政治上限制了武将,在其他方面又的确补偿了武将,比如荣华富贵。将门欺行霸市比文官欺行霸市,受到的惩罚就要低很多。文官都把武将压制到这个份上,难道还不让他去往下再找点存在感么?!

    慕容氏也好,杨兴真和于氏也罢,他们的确要认真考虑,爵位已经承袭了,是时候想想开封杨府的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