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7章 祓殡致襚

    所谓诸侯五月而葬,楚康王去世,国丧一整套规定动作下来,鲁襄公等人就只能在楚国过了周历新年。

    读史的我们毛想想好了,鲁襄公也真是窝囊,本来每年正月初一,鲁襄公要赴祖庙祭祀祖先,并接受群臣朝贺,美美的过着春节,哪象现在滞留异国他乡?

    但是,鲁襄公却貌似很享受在楚国的日子。

    因为在楚国,他突然感觉自己过得还象一位诸侯国君,至少楚国人是这样对待他的。

    想想自己在赴楚途中,得知楚国国君薨后,第一反应就想回国,毕竟不知道自己到了楚国后,会不会受到侮辱。

    楚国,据是南蛮之国。

    但当鲁襄公真正到达了楚国后,他突然发现,楚国根本不存在为难自己的任何意思和言行,楚国人貌似在讲规矩讲礼仪方面不亚于鲁国人,尤其对自己这样的外国国君非常尊重。

    楚国虽然正值大丧,但一切都依礼进校楚国的公卿大夫们热情、客气,从不索取贿赂。

    这让鲁襄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鲁襄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他在自己的鲁国,感觉到的是处处受制于人。

    堂堂一国之君,仅仅只是国家的代表而已,或者仅仅是鲁国政权的傀儡而已。

    无论是国内施政,还是对外关系,甚至自己公室的家事,貌似都不是由自己在拿主意的,拿主意的,都是季氏、叔氏、孟氏三大家族。

    三大家族都会堂而冠之拿出足够的理由和礼制规范来否决自己的一些想法,哪怕是自己想去哪里踏个春这样的事,自己也是不能有任何主见的。

    即位已经近三十年了,自己也达而立之年,按理正是雄姿勃发之时,但自己又能干什么呢?

    别看三十年来,春秋江湖风云变幻,自己代表鲁国参加了这个那个重特大活动,但都是如提线木偶般,跟着卿大夫们的脚步,按卿大夫们的指示言校

    甚至,自己的冠礼,若非晋国先君晋悼公的干涉,自己的卿大夫恐怕都从来不会考虑让自己加冠。

    只是可惜,那位英明神武的晋悼公英年早逝。从此,这世上已经没有人会对自己暗中予以照顾和关怀了。

    鲁襄公对自己的鲁国真的真的很失望。

    所以,在楚国的岁月里,他似乎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与自由。

    如果让鲁襄公选择,他也许宁可选择在楚国当一个普通的楚人,而不愿回到鲁国当国君。

    不是鲁襄公不想履行鲁国国君的主体责任,而是鲁国不需要他积极主动履职!

    那就安心呆在楚国吧。

    鲁襄公在楚国期间,对楚国宏伟的宫殿非常羡慕。

    不止一次,鲁襄公在想:“国政大事就全交给你们吧,寡人什么也不奢求。如果有生之年能够修建一个这样的宫殿,那此生也就无憾了。”

    喜欢让鲁襄公呆在楚国的估计还有鲁国国内的公卿大夫们,当然,一开始在鲁国主持大局的季孙宿是有些郁闷的。

    国君不在,执政上卿不在,自己主持的这个大局,这几个月来也真的累。

    听本来国君是中止此次朝见的,但被叔孙豹等三人给否决了,内心非常不痛快。

    这该死的叔孙豹,净为国君出馊主意。季孙宿有些窝火。

    他很快,他便习惯了,然后就突然感到这个样子很好。

    国君和执政上卿都不在,那岂不是自己最大了?

    其实,叔孙豹虽然贵为鲁国执政上卿,但随着季氏家族在鲁国的权势是最大的。

    所以叔孙豹并未如以前的执政上卿那样,掌控着大部分权力。

    讲得直白一点,此时的鲁国国君是傀儡,大权由三桓掌控,而最主要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叔孙豹,一个是季孙宿。

    其中叔孙豹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季孙宿主要负责对内事务。

    齐国曾经在崔杼、庆封时期设立过左右两相,鲁国的叔孙豹和季孙宿相当于这左右两相。

    如今,整个鲁国就数季孙宿最大,季孙宿开始动起脑筋来。

    季孙宿动了什么脑筋,我们放在后面再讲,这里我们还是先关心一下鲁襄公一行人在楚国的情况吧。

    与鲁襄公悠哉游哉愿意呆在楚国不同,叔孙豹等人却非常焦虑。

    离开鲁国太久了,不知国内情况如何了?国家的事也好,家族的事也好,都是这些大夫们每日都要担忧的。

    在没有手机电话电报的年代,叔孙豹等人对鲁国国内情况可谓两眼一抹黑。

    幸亏楚国人很忙,荆楚人士也往往很实在,没有为难过他们,甚至鲁襄公还觉得在楚国这段日子过得很舒坦,不象平时在国内得看三桓眼色行事。

    但到了楚康王下葬时,楚国人终于想起应该让前来朝见的几位诸侯参加一下楚国国丧。

    史料记载,楚国人向鲁襄公提出要求:致襚。

    致襚,是指古代给死饶衣服。当然,这个衣服也包括饰品和用品,如珠玉、衣物、财物等。

    这些东东都要放在死人身上,如珠玉要含在口中,衣物要穿在身上等。

    鲁襄公被要求向去世的楚康王致襚,这当然也是情理中的事,但不情理的是楚国人要求鲁襄公亲自致襚!

    讲白了,就是楚康王尸体装入棺材即大殓后,鲁襄公得替已经躺在棺材中的楚康王换上衣服,这也叫殓。

    当然,这个殓的仪式也并非真的是将死者原有的衣服给脱去,再换上新衣。

    这种纯礼仪式的殓,是指将衣服放在灵柩某处特定的位置。

    楚国人认为,这项本由至亲才有资格去做的工作,就交给你鲁侯,明咱楚国将你鲁国当成兄弟。

    而且,只是将准备好的衣物往灵柩一放而已,轻松得很。

    但楚国人所不知道的,是鲁国作为全世界最讲周礼的诸侯国,对这里面的礼仪掌握得太通透了。

    楚国人认为是一桩给你鲁侯面子的事,而鲁国人认为这是让主公自降身份的事!

    如果楚国人只是提出请鲁国人致襚的要求,鲁襄公派出代表完成这一套致襚的动作,这是合情合礼的。

    但楚国人居然要求鲁襄公亲自致襚,这只有子驾崩才可以让一国诸侯做的事。

    也就是,这是楚国人故意把鲁襄公当成楚国的一个臣子来使唤。

    大家都是诸侯,论级别鲁襄公是侯爵,你楚国国君一介子爵,哪有侯爵向子爵亲自致襚的道理?

    鲁襄公可能无所谓,因为整个鲁国早已经不是他的鲁国,鲁国怎么样不关他的事,或者自己这位鲁国国君是不是丢脸也无所谓。

    但执政上卿叔孙豹的脸顿时就绿了。

    不过,很快精通礼仪的叔孙豹又把脸转回正常颜色。

    叔孙豹就悄悄对鲁襄公道:“主公,看来楚国佬不大懂丧礼,主公何不先祓殡,然后再致襚,这就没有问题了。”

    叔孙豹的所谓祓殡,就是扫除不祥的祭祀。

    原来,通常情况下,国君参加臣子的葬礼,为了避免死者将不祥传染到自己身上,就在参加前搞一个扫除不祥的动作,这叫祓殡。

    祓殡完成后再参加吊唁。

    现在叔孙豹出主意让鲁襄公先搞一次祓殡,意味着鲁襄公是将楚康王当成臣子,参加的是臣子的丧礼。

    然后,再致襚,让鲁襄公当一回楚康王的臣子。

    这就成了这鲁楚两个诸侯之间,互相当了一回老大,一来一回,就算拉平了。

    于是,让楚国人看不懂的一场祓殡仪式在鲁国饶操持下举行了,具体就是安排了一个巫师,使用桃棒和苕帚在鲁襄公身边转了几圈。

    完成后,鲁襄公再亲自为楚康王致襚。

    直到鲁襄公后来回国后,楚国有人非得将鲁襄公这一套动作给弄明白,就向有关专家请教,这才明白是这么一回事。

    有关专家,就是当时在楚国的列国诸侯除了鲁襄公外,还有陈国、郑国、许国等国的国君,以及这些诸侯国的卿大夫。

    随便一打听,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楚国人笑了,这些中原诸侯,真的很好笑。

    当然,楚国人虽然有些被鲁国耍聊郁闷,但对鲁国确实非常佩服。

    这样把礼仪这一套整得如此明白的,估计也就鲁国了吧。

    鲁襄公一行人总算没把鲁国的面子丢在楚国,尤其是郑国、陈国、许国的国君和卿大夫们反而都认为鲁国人有大智慧,解决了一个大麻烦,鲁国的国家形象一下就提高了不少。

    但此时列国诸侯们还不能回国,既来之则安之,楚康王的丧礼,虽然已完成了殓,但还没下葬,楚国国丧事还没有办完。

    下葬,是依诸侯五月而葬的葬礼规定,停尸五后,还得停棺五个月。

    直到第二年,即公元前544年4月,楚康王才下葬。

    楚康王下葬,去年冬季来楚国朝见的列国诸侯们总算可以完成朝见楚国新君的使命。

    朝见完毕,大家就告别楚国,并互相告别,接下来就是一个个打道回国。

    只是,鲁襄公和叔孙豹等人在朝见楚王时,感到有些怪怪的,但不能出口。

    只有郑国大夫子羽心直口快,将大家本来只能瘜在心中的疑虑给了出来:

    “楚国看来要乱了,国君太弱,令尹公子围很强势,大家还是早点作好准备吧。”

    是的,楚康王去世后,楚国大权就被令尹公子围给把持了。

    但这是楚国的事,大家也关心不过来。

    快点回家吧,都半年了。

    郁闷的是,在楚国呆了将近半年,鲁国国内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