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后记·永历新明

    “咳咳……”

    病房中,消毒水的味道让人感到刺鼻,但此时此刻,这里却聚集了大量的人。

    永历十二年十月,随着西南王通响应勤王,西南大批地区沦陷,李政开始整军准备作战。

    就在大军出征前,李政于十月二十三日染病卧床。

    一时间,他们父子二人都躺在了病床上,出征西南人选也落在了其它人手中。

    河中战役揭开了所谓“锐士”的遮羞布,尽管他们能在装备精良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但唯利是图的人终究打不了逆风仗。

    六万锐士被击毙、俘虏后,剩余十三万锐士直接溃败,普通的十六万官军更是直接投降。

    现在西部勤王军兵力除去战损,还有近三十万兵力,缴获各类装备无数。

    北方的勤王军虽然还在内斗,可一旦分出胜负,南下绝对是必然的。

    南下的王通联合诸多藩王起兵,三十多万军队不日就要拿下四川。

    如果真的让王通成功,那朝廷的局面可以说相当之坏了。

    经过深思熟虑,卧病在床的李政决定派蒋裘南下率军抵御王通,自己卧病在床同时镇守北方。

    冬月初二,王德抵达成都,并率由日本、朝鲜、南洋招募的十万锐士驻守岷江、长江防线。

    由于河中惨败,官军武器装备装备不足,所以李政调用银行储蓄十二亿两,强行让百姓购买国债来生产装备。

    随着装备源源不断生产并投入战场,西南防线渐渐稳固。

    永历十三年四月,凉王所率西部勤王军将朝廷海军驱逐出西海,备战向东。

    七月,王通击破叙州,蒋裘兵败撤往成都,王通重兵拿下广西、交趾。

    得知消息,李政不得已解禁李楙,任命李楙为川黔巡抚,任命蒋裘任山陕豫三省巡抚,任命宋国公胡骧为湖广二省巡抚。

    李政特意召见李楙,试探他是否有怨言,李楙故意露出怨言,向李政索要爵位及财富。

    李政承诺平定王通后上表他为蜀国公,李楙这才“释然”,领命而去。

    七月十四,李楙乘坐飞机抵达成都,重新启用自己旧部,整顿川黔地方军队。

    彼时不管是官军还是勤王军,军纪问题都不算太好,而军纪最差的则是从朝鲜、日本、南洋等地招募的勤王军。

    李楙以“锐士军闻捷而勇,闻败则怯”为由,请李政调走锐士军,调山陕诸省官军给自己训练。

    李政并不信任山陕诸省的普通官军,但眼下除了李楙,似乎也没人能节制川黔,故此批准。

    八月,随着后方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等省二十二万官兵进入四川、云南,李政开始加固防线并用兵。

    王通没有第一时间进攻李楙,原因主要在消化交趾、广西等地。

    此外暹罗、占城、甘孛智三国受李政威胁而出兵南中、老挝和交趾三地。

    由于有海军协助防守,三国进攻肆无忌惮,所以王通需要时间解决三国,才能安心对付李楙。

    九月初五,王通以“袭扰边疆,害我百姓”为由,对暹罗、占城、甘孛智三国出兵。

    十月初二,勤王军破暹罗国都,生擒暹罗国王郑楠,王子郑明逃亡昆仑洲。

    十月二十四,勤王军破占城国都,占城国王自焚火中。

    冬月二十四,甘孛智国都被破,国王逃亡昆仑洲。

    海军舰载机在中南半岛战役中损失惨重,不得已返回江南休整补充。

    随着海军主力撤走,南洋的勃泥、苏禄、满剌加、苏门答腊、爪洼等地区纷纷爆发民族叛乱。

    当地官军与汉人自发武装起来,与这些民族叛乱军交战,南洋局面失控。

    腊月初二,日本地区再度爆发叛乱,日本侯足利义哉潜逃回日本,以侯府护卫为嫡系,暗自发展自己的部队。

    永历十四年二月初二,由资本扶持起来的平虏伯李政病逝北京,享年七十六岁。

    李政病逝后,站在他这一边的权贵资本们开始倾向于扶持更容易控制的蒋裘为新代言人。

    李樾知情后,借口商讨军政之事,邀蒋裘进入北京。

    二月初五,蒋裘乘坐飞机在翻阅太行山上空时遭遇袭击,李樾派李家三千子弟兵为军官接管锐士军。

    二月初十,李樾为解决战场僵局,开始派人亲近永历帝朱仲检,试图获取天家的“天书”。

    彼时朱仲检二十六岁,尽管被软禁多年,却强硬拒绝了李樾所派之人。

    要求被拒,李樾所派之人控制朱仲检,搜出了所谓“天书”,并派人将密谋更换自己的权贵资本们缉捕,同时派军队接管太学。

    得到太学研究与天书后,李樾令朱仲检擢封自己为燕国公,令北直隶和山西军工厂研制新型装备。

    三月,西部勤王军东征安西,南部勤王军宣布北征。

    三月十八,李楙突然通电全国,称川黔拨乱反正,准备北征勤王,并派人与王通接触。

    李楙通电全国后,节制安西、北庭的胡粟立马通电全国,响应李楙勤王,并奉李楙为兵部尚书。

    同日,宋国公胡骧响应李楙、胡粟,通电全国反正勤王。

    消息传到北京,李樾惊恐并派兵固守秦岭淮河防线,并重兵固守江南及岭南地区。

    同日,朱仲检得知李楙反正的消息,高兴吟起世宗武皇帝之诗。

    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内容让李樾勃然大怒,下令杀乾清宫太监,宫女百余人。

    三月二十四日,经过几日的加急谈判,李樾与王通达成合作,共同拥立神宗之孙信王朱伯沐为监国。

    二十八日,王通所部勤王军与李楙、胡骧所部四十万勤王军整合,合军七十万发动北伐。

    二十九日,李樾亲率大军南下,屯兵秦岭、长江防线。

    四月二十日,勤王军兵分三路,由李楙攻秦岭,王通攻湖广,胡骧攻闽赣。

    二十四日,胡粟整军东征。

    五月初二,秦岭战役爆发,此战中李樾以太学最新科技的六百门“轮式车载火箭炮”压制了李樾所部火炮。

    相比较自行火炮,车载火箭炮的威力和机动性大大提高,李樾所部三十万人进攻困难。

    五月十四日,胡粟率兵攻入甘肃,李樾趁机命令空军空投宣传海报,而宣传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招降内容,而是讲述世武帝治国的一些故事手册。

    这其中,财富分配的故事令人动容。

    五月十九日,李楙令三十万大军于秦岭各处高唱《象王行》、《从军行》等军乐。

    这些由世武帝亲自作曲填词的军乐,配合宣传手册,加上甘肃被攻入的消息,许多官兵阵地开始投降反正。

    面对投降的官兵,由李氏子弟兵督军的锐士军则是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趁着双方交战,李楙趁机发动攻势,让全军高唱《象王行》进攻。

    适时,李樾正在陇山抵御胡粟进攻,得知李楙强攻秦岭,连忙回防。

    屋漏偏逢连夜雨,五月二十二日,北军内部权力争夺结束,杨舫之子杨庚获得了大量武官支持。

    五月二十四日,杨庚宣布南下勤王。

    五月二十八日,燕山防线岌岌可危,彼时关中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官兵响应勤王部队接连不断。

    二十九日,李樾下令全军撤往江南,并令郑令尧护送永历帝朱仲检,将全国金库黄金运往江南。

    六月初一,勤王军收复陕西。

    六月初七,收复湖广、福建。

    六月十二,为了赢得撤退的时间,李樾在淮河、赣北、闽北地区固防。

    七月,北部与西部、南部勤王军基本汇合,总兵力一百三十七万,收复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全境。

    八月初二,李樾坐镇江南,命长子李陵率孔深、吴熊及七支舰队,六万锐士军出海,平定日本、南洋各地叛乱,收复日本、南洋、南洲等广袤地区作为退路。

    八月初九,李樾准备带领永历帝朱仲检退往日本,等待南洋叛乱平定后前往南洋。

    八月十七,东海卫武官叶继光杀卫指挥使汪靖海,响应勤王的同时,向世界通电交代了李樾的计划。

    得知李樾消息,李楙当即与王通、杨庚等人商议,派出北军手中拨乱反正的六支舰队联合东北留守军队收复朝鲜。

    三方之所以商议的如此之快,也是看出了大明气数未尽。

    当然,这个气数未尽指的并不是帝制,而是大明这个国家。

    帝制是一定要改的,所以他们才会率先凉王朱伯海一步发难。

    朱伯海眼看参与不到东征事宜中,当下已经改变战略,向山南、波斯、大食地区攻掠而去。

    赶在他攻掠这些地方前,李楙他们必须抢先一步解决东边的事情。

    海军是李政发家的根本,如果他退往南洋,那李楙他们就需要多花费十余年来训练海军,收复南洋。

    八月二十日,在勤王军的指挥下,勤王军麾下海军的六支舰队从旅顺南下,勤王军主力也开始大反攻。

    由于有勤王的道义在,中原大地的百姓几乎都被发动起来。

    各种工厂加班加点的生产物资,哪怕李樾已经搬走不少工厂,但大部分工厂依旧能生产出足够勤王军所需的物资。

    九月初一,东海海战爆发,东海六支舰队与南洋等七支舰队在黄海爆发海战。

    由于海军力量不足,加上空军还是以官军较强,东海六支舰队暂时被逼退返回旅顺。

    九月十六,淮海战役爆发,六十万勤王军对战李樾临时招募的八十万东军。

    九月二十四,江西战役爆发,四十万勤王军对战二十万东军。

    十月初五,李陵率军抵达日本并开始镇压民族叛乱。

    由于民族叛乱的主要劫掠对象是移民汉人,故此大量的日本移民汉人开始支持李陵平叛。

    十月十六,李陵与足利义哉交战桶狭间,三万日军被斩首,四万被俘日军被俘虏后击毙。

    十月二十日,李楙指挥第二军团突袭徐州,并攻占云梯关,大军长驱而入,于冬月初五抵达扬州城东部。

    这场作战,几乎复刻了三百多年前的世武帝入淮之战。

    在李楙主力进攻的同时,胡粟及杨庚等人也各自率领左右大军分割包抄了强抓壮丁的八十万东军。

    冬月十五,长江以北广袤地区被收复,八十万东军被俘六十余万,投降的六万锐士军俘虏被论罪处决。

    被俘的六十万东军,在投诚以后爆发强大战力,一改曾经的消极作战。

    李樾眼看日落西斜,当即挟持朱仲检逃亡日本,并令海军立即平定南洋叛乱。

    腊月二十二日,渡江战役展开,尽管东军拥有足够的军舰,但勤王军的六支舰队经过东海海战后还存在四支。

    这四支舰队经过短暂修整后,也投入到了这一年的渡江战役中。

    腊月二十五日,随着一名士兵冲上南京江东门城楼并一脚踹断“李”字旌旗,一面昔年渤海的朱雀旗时隔三百多年,再度插在了南京城头。

    不同的是,上次率先插上这面旌旗的是麒麟门,而这次是江东门。

    同一日,李陵血腥镇压江户二十余万民族叛乱军,尸首漂橹江户湾。

    次日,李樾挟持朱仲检在郑令尧的护送下抵达江户。

    彼时海上密密麻麻都是尸体,朱仲检为之骇然,身体不豫生病。

    永历十五年正月初九,勤王军光复江南,至此中洲大地上再无叛军。

    正月十八日,监国朱伯沐下令犒赏有功之臣,同时令西军曹显虎为西军都督,令凉王朱伯海等人返回各自封地。

    正月二十二日,朱伯海并未遵守朱伯沐的教令,而是率军占据葱岭以西。

    朱伯海等人拥立帝制,而朱伯沐背后的李楙等人则是希望改制。

    倘若不是朱仲检还活着,加上李樾还未被灭,恐怕双方摩擦已经不断了。

    二月十五日,李陵平定日本,据统计被镇压的叛乱军数量达到四十二万,此外还有不知数量的民族独立抗议队伍被镇压。

    二十七日,李陵整军前往南洋平叛。

    与此同时,李樾也开始将大批运抵日本的工厂和造船厂机器安装,并开始培养新的海军力量。

    三月初八,李楙等人花费很短的时间理清了如今朝廷的财政。

    按照战前的人口数据,如今的北京朝廷还有人口五亿四千万,而战后理清财政约为一亿八千四百余万,约占战前财政的47%……

    经过统计,凉王朱伯海和巴王、雍王、永王所占据的西部地区,人口为一亿八千六百余万,财政约五千七百余万,约占战前财政的14.7%左右。

    此外,若是李樾按照他的计划,顺利拿下南洋和南洲地区,人口约为一亿四千余万,财政约三千六百万,约占战前财政的9.3%左右。

    北洲、东洲、昆仑洲等独立地区加在一起,人口约在一亿二千万左右。

    不过这些地区在战前的财政占比也就20%左右,达不到29%的程度。

    这消失的9%财政收入,如果按照收税反推,那大概就是大明这动乱十五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人口损失则暂时无法统计。

    经过整理,北京朝廷的军费支出达到了财政收入的68%比例,军队数量也高达二百二十万。

    这样的军费支出,占比无疑过高了,倘若朝廷想要增强海军力量,那北京朝廷治理下的天下,将不会存在所谓民生经济。

    四月初二,经过李楙的建议,北京朝廷决定精简军队为一百五十万。

    这一政策实行后,军费比例降低到了46%,而海军也得到了一笔建造军舰的经费。

    不过此时的大明朝廷,还因为李政父子的挥霍无度而先后挪用了百姓在银行储蓄的约二十七亿两储蓄金和十六亿的国债,以及印钞十五亿。

    这些钱大多数并没有用到实处,而是都被他们身后的权贵资本以各种手段贪腐。

    现在这群人跟随李樾前往海外,哪怕回来也得论罪,所以李楙果断将这群人的家产充公。

    根据调查,包括李樾、郑令尧、蒋裘等人为主的十二大家族在整个战争期间,攫取了超过三十亿的财富。

    仅仅从银行抄取的财富,以及他们留在中洲,未能及时带走的财富就已经超越了三十六亿大明通宝。

    除此之外,在过去五十年的时间里,十二大家族垄断了国内经济,大发国难财,前前后后攫取的财富约八十二亿大明通宝,相当于大明朝不吃不喝二十一年才能积蓄的财富。

    这八十二亿财富,仅有不到20%用于国家和后来的战事,其余都流进了他们的口袋。

    正是因为太多钱流入了他们的口袋,这才导致国库空虚,李政不得不大量印钞,发行各类债券来应对军费支出。

    只可惜这查抄的三十六亿财富,大部分都是工厂、商铺和土地,只有少量现金。

    这些工厂和商铺大部分被变卖,土地则是按照旧制,均分给了受灾的百姓。

    工厂与商铺经过大半年的变卖,最后得到了约十二亿两的财富。

    这些财富,大部分被用于兑回国债上。

    与此同时,李樾之子的李陵率军平定南洋叛乱,血腥镇压大大小小七百二十四支民族独立军。

    九月十五,李樾在十二支舰队的护航下,带着朱仲检前往南洋爪洼城。

    十月初七,在抵达南海永乐群岛的时候,朱仲检因病驾崩,享年二十七岁。

    由于朱伯潜只有朱仲检一个儿子,而朱仲检在被软禁期间没有生育儿女,所以当朱仲检驾崩后,朱伯潜这一脉便绝嗣了。

    此外,明光宗朱怡镇的其余几個儿子,也基本在这动荡的十余年时间里相继起兵勤王而被平定,死的死,亡的亡。

    除了三个公主,朱怡镇这一脉的男丁基本都绝嗣了。

    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则,帝位立马从神宗嫡长朱怡镇这一脉,转移到了嫡次子信王朱怡鏦这一脉。

    也就是说,北京的监国,信王朱伯沐成为了规则之下应该即位的皇帝。

    十月初八,李楙通电世界各国,谴责李樾谋害永历皇帝朱仲检。

    辰时四刻,朱伯沐也通电世界,表达了对永历皇帝的哀悼,同时追其庙号为思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由于南洋和南洲的藩王基本都在过去被镇压,李樾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藩王拥立,而瀛洲的又是朱标一脉,拥立和叛臣无二异。

    思想前后,李樾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十月三十日,朱伯沐在李楙等人劝进下即位称帝,同时通电世界各国,对过往帝制的弊端做了检讨。

    帝制管理粗糙,不适应日益复杂而蓬勃的经济发展。

    帝制不是要被消灭,只是不被选择。

    随后,朱伯沐开始承诺,自他以后开启虚君制,改明年为“大明三百九十六年”,以此而后,不设年号。

    虚君制下,皇帝拥有提议权和建议权,但没有决议权。

    “政由殿阁,祭则寡人”便是虚君制的主题。

    这个主题,基本将皇帝摘除出“专制”的头衔,百姓日后即便反专制,也反不到朱伯沐头上了。

    殿阁主事者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再往下为七位阁臣。

    至于曾经的六部,也将专精职责,进而改为十二部,以此适应更复杂的局势。

    朝廷除了每年拨款二百万两大明通宝给天家,天家其余的事情都不需要由朝廷出资。

    此外,曾经属于天家的许多产业,则是以股份制来交给朝廷管理,天家只领分红而不参与管理。

    在虚君制下,大明皇帝彻底成为了一个吉祥物,这令许许多多的保皇派感到恐慌,也加剧了东西矛盾。

    不过在东西矛盾爆发前,为了拥有正统的口号,李樾于永历十五年冬月二十四日于爪洼城称帝,国号“大燕”。

    同日,李樾下令郑令尧修撰《明史》、《明代通史》等将大明朝盖棺论定的官方史书,并追谥自己的父亲李政为“燕太祖高皇帝”。

    其实按照始受封的说法,李樾应该追封李成梁为燕太祖。

    但李樾自己也知道自家干的事情不光彩,所以选择李政来做始受封和始受命之人。

    李樾的做法,无疑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明三百九十七年二月初七,首辅李楙通电世界……南下平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