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御医本名沈严,沈家世代为医,到沈严这一代,沈家医术已是名动江湖了。沈严尽管武功不济,可医术冠绝当世。有一年道君皇帝拟举行祭仪式,不意头顶生一肉瘤,不能戴冠冕,宫内御医们皆束手无策,有大臣推荐沈严来诊治。道君皇帝即下诏,沈严应诏而来,诊视道君皇帝后,笑道:“陛下不必担心,民用药之后,陛下几日即可痊愈。”
果然,沈严用药后两,道君皇帝头顶肉瘤便转移至肩膀,再一,即消失得无影无踪。道君皇帝得以如期祭。经此事后,道君皇帝特召沈严为御医。
沈严为御医期间,有一次,道君皇帝腹泻,召沈严视疾,沈严进宫后,先奏道君皇帝道:“臣走得急,口渴了,请陛下先赏赐臣西瓜,臣吃完瓜后方可静心诊治。”
道君皇帝急诏赏赐,沈严便当道君皇帝之面,津津有味地吃起西瓜来,道君皇帝看他吃得甘美,不禁嘴角流涎,口内生津,问沈严道:“朕可以吃西瓜么?”
沈严这才跪在地上奏道:“臣死罪!臣求西瓜在陛下之前吃,正是欲请陛下吃也!”道君皇帝吃了几块西瓜,腹泻随即停了。
道君皇帝吃惊于沈严之术,问道:“此是何等良方?”
沈严道:“陛下所患之病,不过中暑尔,因此腹泻,西瓜便可消暑!”
道君皇帝赞叹道:“同为一病,同为一物,庸者束手无策,良者点石成金!”当即晋升沈严为“太医局主管”,人人称沈严为沈御医,其名沈严,反而少有人知了。
沈严做了朝廷命官,且是道君皇帝亲自提携,身份自比一般御医贵重得多,在宫中待得久了,和皇帝接触频繁了,养成了一种富贵气,加上拥有起死回生之医术,一般人他是瞧不上眼的。因此“一钩一锏”用性命相逼,他亦不放在眼里,直到“一钩一锏”用名誉讹诈,沈严这才低头屈服,在他看来,名誉远比性命珍贵得多!
此次司马举出手救他,他自然感激,此乃人之常情!他低下姿态向年轻的司马举致谢,亦是人之常情,在他看来,江湖中人,听他沈御医名号,必是崇敬至极,巴不得有此良机和他结交。谁知司马举,明知他乃名重江湖的沈御医,虽然救他性命,却漠然视之,既不与他打招呼,甚至在自己主动询问时,也不通报姓名,心中便有几丝不快,认为司马举以救他性命自居托大。以他过往性格,那是断断不会再俯首搭理司马举的。可司马举的表现,恰恰又激起了沈严的倔强的脾气,你不,我偏偏追你,因此缠着司马举多了几句,这对自视甚高的沈严来,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沈严经过短暂交谈,这才发现,司马举根本无以救人示恩之心,不愿留名完全是出于侠义之情,更无趋炎附势的心态。“靖康之耻”,社会动荡,人心不古,卖友求荣、残害同胞之人日多,如此侠义之士,却日渐减少。沈严却不知,司马举固然有这份侠义精神,否则他何须断然出手相助,另外,司马举也确实不欲招惹是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他为了复仇大业所定的规矩。
沈严听司马举不仅报了名号,还表示愿意和自己深入结交,有些兴奋,他似乎对这位英俊后生的底细很感兴趣。沈严兴奋之余,不经意看到司马举身边脸无表情的展蓉。
展蓉雀跃地随司马举出门,因沈严的插足,使两人相处变成了三人共处,心中老大不乐意,又不敢发作,却把不快写在脸上了。沈严老江湖,能不知展蓉地心思?便道:“公子娘子似有不便,如有缘分,下次沈某再和公子絮叨絮叨!”
司马举知沈严误会,忙道:“在下和展姐亦是朋友,有何不便?御医多虑了!”
展蓉虽然臊得满脸通红,却一下子觉得沈严很亲洽很可爱、很够朋友,她头脑灵活,立即恭维道:“女子闻沈御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如何不便?只是此阁推门已坏,墙角一大木箱大煞风景,不如到隔壁阁子为妙!”
沈严一看“一钩一锏”携来欲装他人身的木箱果然静静靠在墙角,不由眼中含火,心中憋屈,忙道:“展姐得是!我们这就过去!”
三人落座后,沈严了自己的一些状况,原来,“靖康之变”后,道君皇帝及皇室成员皆被金军俘虏押送北上,原来朝廷官员死的死,散的散,逃的逃。沈严也趁乱逃出东京开封回家乡,此次襄阳举行英雄大会,沈严并未接到英雄帖,但特意赶来旁观,他此行行踪隐秘,却不知何时被“一钩一锏”瞄上了。
今日英雄大会修整一,沈严便到“照楼”,特意单独订了一间阁子,他进门坐下不久,“一钩一锏”扛着大木箱闯了进来,后来的事司马举都听到了!
司马举则自己为邢州人,曾在龙虎山学过一段时间功夫。近日听闻襄阳城举行英雄大会,故瞒着家人来襄阳了,展蓉则实话实。
司马举自己师从龙虎山“正一派”,实际也属实!只不过他学得稍微杂一些而已。
沈严在自己脑海里检索了一遍,也未想起近年“正一派”有哪位青年才俊如此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己退出江湖不到两年时间啊,变化如此之快?沈严暗叹英雄出少年,此话诚是不假。
沈严和司马举畅谈后,更感觉司马举人品正直,心地善良,突然想到自己一身医术,未有嫡系传人,时常遗憾叹息,竟然涌出收司马举为徒的想法。可此事太过唐突,如果自己冒昧提出,莫司马举可能被吓着,自己甚至都被自己的想法吓着了。此事万万急不得,可今日不提,以后哪有时机?沈严有些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