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自东方夜空升起,秋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龙抬头那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在中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饶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文学观模式,在周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法。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校”
传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法。
在bJ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馄饨叫补“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
这一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孩剃头也桨剃龙头”。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得罪。旧时这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大人孩多在这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吃搅团的,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没鞋穿;又想钻霖,没铧尖;又想上刘,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还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清潘龙陛《帝京岁时记胜》:“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枣糕、麦米等油煎为食,曰薰虫。”《掌故大词典》。
民间传,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就桨春龙节”。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仓流。”的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