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前一刻要文武并进倭国的时候众人还在怀疑皇帝这套路莫不是想学蒯通之策,现在看起来不假了。
韩信伐齐时刘邦也派出了客高阳酒徒郦食其,应该韩信大军在外对于郦食其游成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要韩信占一半功甚至多半功也不过分。但是在郦食其游成功之后蒯通仍然积极建议韩信为了贪功而继续向齐国发起进攻就直接造成了使臣郦食其被盛怒的齐王烹杀的结果。
蒯通的眼光是毒辣的,如果停止不前顺着郦食其谈判的内容处理那一切的功劳就是他郦食其的,至少也得他占个首功。而打呢?呵呵…我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齐国,还有谁要来分一份功劳吗?
破齐国的功是挣到了,郦食其也被齐王给活烹了,事主韩信跟刘邦的恨也就这么结下来了。
可怜刘邦,一辈子不靠谱,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妻子又或者是对部将,几乎是忠孝礼义廉耻一项不占…不,都不是一项不占,根本就是连边都不沾。
临了临了,好不容易在统一战争中眼看可以和平谈判解决齐国问题,居然又被韩信给搅黄了,这个气啊~这个名声可谓真真的臭了大街再也捡不起来了。
有了这么一茬破事情,刘邦哪里还在乎之后背信弃义先称帝再杀王这等旁枝末节的事情了。
于是前一刻还各自较劲想要在征讨倭国时占上一席的众人们立刻像是中了邪一般全都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毕竟没有谁想成为郦食其那样子被人活活烹杀。
早知如此,还不如做个酒徒浑浑噩噩就这么一辈子也比用这种方式留名于世要好千万倍。
世间流传的法是不能流芳百世那便一臭万年,可是像郦食其那样因为被自己的队友争功而在后面插上一刀弄丢了性命,因此而被世缺做笑柄流传就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了。
“启禀陛下,臣等原本想着上有好生之德,或许该给倭国一个机会让他们反省一下之前的所作所为。经陛下这么一点拨臣等顿时深觉惭愧,臣等还是想差了些…”
“臣附议。听陛下这一席话臣等这才知道自己之前实乃大谬。臣愿为东征倭寇之官军牵马扶蹬,愿我朝兵马到功成,旗开得胜~”
“臣附议。臣愿随军前往,向倭人宣扬我大明朝之仁义,必要使那倭人知我大明之仁德,不再为害。”
“启禀陛下,臣以为倭寇屡次侵扰我大明方有此劫,我大明兴王师以讨不臣,当以檄文告下为之师出有名…”
“臣附议。臣这就写下檄文,然后朝廷传檄下使众藩属知我大明待藩属虽有菩萨仁德也有雷霆手段。”
“什么菩萨仁德,菩萨不过是泥塑火烧的而已,哪有吾皇是真仁德。自吾皇登基以来,朝廷内外众志成城内外一心,下万民无不感念今上对百姓尤如子侄。善待仇寇鱼肉百姓之事再无所闻,此乃大仁义也。臣不才,愿为陛下拟檄文讨倭。”
“这讨倭檄文当然应该我礼部来拟才是。”
“差矣差矣,讨贼檄文兵部来拟正合了本部当管。”
“岂有此理,历代以来檄文并无定制草拟之人,翰林院就曾拟过檄文。当今兵部尚书,塞北总督于少保在翰林院时就拟过……”
“是极是极,讨倭檄文而已,但凡读书人都可为朝廷草拟。不如就由我都察院安排下去便是了,诸位同僚又何必纠结呢!”
“檄文而已,诸卿用不着这么争来争去的。不如就由各部、各衙门都拟一拟,各自报上两个最好的交由内阁再议好了。”看着大殿里文武百官为了能够抢夺这个扬名的机会,朱祁钰一脸不耐烦。
“臣等遵旨。”
看着大殿里众人没了异议,朱祁钰继续道:“一事不烦二主,谁拟的檄文就由谁去倭国申斥倭国国主好了。”
啥?!写了檄文还要送去哈……
传檄使臣可不是这么好做的,就在刚才大家还在为郦食其婉惜呢,这会就要安排做第二个郦食其了吗?不行不行,我上有一百老母,下有一岁幼子,我可不能死。
方才孟浪了,这个檄文还是该翰林院的状元郎们来拟才更合适。
客气客气,翰林院都是些书呆子,哪里比得上都察院监察下,什么风浪没见过?还是都察院合适。
其实下官以为这事还是六部更为合适,要六部里最合适的还是礼部,对吧?
对,对对对,可对了。这可不就是倭贼不守礼才闹出来的妖蛾子吗?我大明待其为藩属,可这倭贼居然敢视我大明宗主国为劫掠对象,实在是不知礼法。
话也不是这么,就是吧,这朝廷对外的事情一向归礼部管。所以嘛……
对对对,该礼部当管,本就是礼部的事情嘛!你,咱们刚才争什么争,礼部平日里可不就管着我们遵守礼法吗?这事就该礼部当管。
嘶……其实我礼部如今两位尚书都是挂名的,胡阁老顶着礼部尚书衔一年半载也不来衙门里办一次公,杨尚书更是办着陕甘宁总督的差使。所以我们礼部拟了这个檄文部里面也不好有个区楚,不如还是兵部来好了……
前一刻争得有多么厉害,这会各自推脱的就有多么坚决。
“行了,就这么定了吧!”朱祁钰发了话:“各部、各衙门各自由本衙内挑出两篇来,交由内阁商议后确定。这要是推选不出来或者推选出来的太差了,那可得让锦衣卫好好查查衙门里那些人尸位素餐都是走了谁的后门混进来的。”
呃…皇帝陛下了这话就不好办了。不写,写的不好,那是没能力没本事,不该留在位置了。这写得好了,可是要被安排出国办公差的哟……
这么看来,也就只有写了,得要把花样文章写成个什么样子才能既不用被选上,又不会被批是无能之辈占着茅坑不拉翔呢?好纠结,好烦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