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后。
三碗清粥,三碟咸菜,三盘豆腐,三篮油条,被仆从督房间。
李严紧随而至,向阿斗行礼。他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面色清秀,五官俊朗,也跟着行礼。
阿斗招手:“坐下吧,一同吃点早餐。这油条是本王近期琢磨出来的,很有些滋味。”
李严谢过,领着年轻人坐下,抄起油条就放入嘴里。那年轻人却有些拘谨,并未动筷子。
“没想到大王还精通烹饪,这油条,当真好吃!”
阿斗喝了口粥,缓缓放下碗,对那年轻壤:“你也吃啊!”
李严似乎这才想起来,赶紧介绍道:
“这是属下族弟,粗懂些文墨,胡乱练了些武艺,想请大王考校考校,今后能做些什么。”
阿斗一听就知道李严的意思,慢条斯理地吃了根油条,问道:
“叫什么名字?”
年轻人赶紧拱手回答:“学生李靖,字宗文。”
“嗯。既然粗懂些文墨,那你何谓国家,何谓百姓。”
李宗文没想到刘禅直接问到了如此高度,略一思索,借古饶话回道: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嗯,继续。”
“争下者,必先争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故应之以人事,顺之以理,此为善国者。”
阿斗点头,他听得出,李宗文这几句话,了《战国策》《庄子·运》《新书·大政》《礼记》四本书里的内容。
他余光扫了一眼李严,又问李宗文:“你觉得,把匈奴人安置到关中,妥不妥?”
这又是一个有关‘文墨’又脱离‘文墨’的问题,李宗文想了想道:
“秦人、齐人、巴人,皆是汉人。胡人、羌人、蛮人亦是汉人。只要朝廷有需要,去哪里安置都是合理的。”
阿斗笑了笑,转头看向李严:“你教了他不少啊。”
李严赶紧拱手道:“这孩子平时问得多,属下便的多。”
阿斗不置可否。
明明是李严将阿斗的一贯的施政方略教给了李宗文,以便他能出彩,此时却是李宗文自己求教的,填鸭瞬间成了进取。
“行吧。”阿斗沉声道,“既然如此,你背一背《白虎通义》和史记吧。”
李宗文正襟危坐,开始背诵,阿斗和李严一边吃饭一边听,似乎把他当成了背景音乐。
李严听他背得行云流水,满脸笑意。
阿斗也暗暗点头,心道:“倒也是个有才华的。”
他喝完最后一口粥,抬手打断了背诵,问道:“你学了什么武器?”
李宗文谨慎地道:“学过点儿枪法,也懂些拳脚,曾经骑过马。”
这时,黄皓进来行礼道:“大王,准备妥当了。”
阿斗起身:“李宗文,随我去潼关吧。”
李宗文一愣,旋即大喜:“谢大王。”
“别急着谢,你若要为官,终究是要科举才成。不过,我可以先收你为徒,亲自教导几年。”
李严闻言大喜,这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期望,赶紧下拜感谢。
阿斗让他起来,缓声道:“下不为例。”
顿了顿,又道:“以后若有才俊要出仕,先安心准备科举考试。”
李严点头称是。
他自然知道即将推行的科举考试是什么,但是,朝廷给科举分配了名额,寒门族人和庶民子弟的占比较高,大族子弟的名额少的可怜。
因此,他才舍脸带着族弟上门推荐。
他躬身送阿斗上了马车,目送马车走远,心道:
“看了,得给族里一声,该分家的尽量分家,要不族中后人出誓难度有些大。”
**********
南乡城北20里。
刘协看着远去的军队,疑惑道:“他们怎么突然离去了?关中缺人吗?”
曹节皱眉问道:“曹擎,发生了什么,为何只有30多人护送我们?”
曹擎客气地拱手道:“这是皇上的旨意,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
曹节一叹:
“难道关中已经到了缺兵少将的程度了?”
曹擎安慰道:“姑母放心,如今任城王和雍丘王已经率军过去了,有他们守潼关,刘备到此为止了。”
曹节微微一叹,没再话,扶着刘协回了马车。
*********
江夏。
文聘亲自出城,迎了孙权棺椁入城。
韩当和一众将领身穿白衣,尾随入城,表情甚是凄凉。
文聘看着护送队伍,找到武六栖问道:“为何东吴兵马全都带甲?还有武器在手?”
“他们已经投降,许将军不必缴械。”
“可他们终究是东吴人,心,不在我大魏啊!”
武六栖安慰道:
“将军,吴主已死,他们不会反抗的,毕竟,没人是孤家寡人,他们要为家族考虑问题。”
文聘闻言微微颔首,没再继续追问,带队回了江夏城。
待孙权棺椁安置好,文聘作为地主为众人接风。韩当等人没有拒绝,一起上殿,默默饮酒,冷冷的虚与委蛇。
直到申时初(下午三点),方才散了酒席,各回住处醒酒。
这时,一起快马奔到城下,马上的斥候高叫道:“紧急军情!”
守城兵验过令旗放他进去,直接引到太守府。
文休出来接见,只听了三句,便脸色煞白,急急冲进府中寻到文聘:慌道:
“父亲,东吴将领丁奉,率领了5万大军,举着白帆,向江夏杀来!已到城东南10里。”
文聘闻言一凛:“江东哪里来的这么多兵马?”
他不敢怠慢,先是下令严加看管城中的东吴人马,然后令斥候多方打探。
大半个时辰后。
一面丁字大旗在城外展动,一个东吴校尉上前喝道:“速速开门,我们奉命护送吴王棺椁回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