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3章所谓量化

    “除了一些人为方面和大环境方面的问题,方医生基本上回答的很客观了。”

    黄正良道:“中医门槛高,不外乎方医生说的几种情况。”

    “是啊。”

    林江宇道:“现在我们接受的教育,基本上一开始就给西医打好了基础,中医方面确实很欠缺。”

    随着简体字和白话文的普及,确实方便了全民教育,也方便了全民识字,但是同时,大多数人对古文方面的理解就欠缺了。

    除了专门研究古文学的一部分人,大多数人对文言文的理解都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传统古文化底蕴欠缺。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放在以前,只要是读书人,学医基本上是比较容易的,自古至今,自学成材的中医名家并不少。

    即便是不专门行医的人,大多也懂一些医理。

    因而我们看一些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好像但凡有人生病,不少人都会诊个脉,开个方,好像对方还不是郎中,但是,这种情况却是普遍的。

    反观到了现在,反而越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对中医越是反感,越是不相信,更为相信中医的反而是一些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人。

    这是因为,越是高等的教育,所学的一些东西,其实越背离中医的理论,越是讲所谓的科学,越是不认可中医。

    “方医生对中医认识的很深刻,不仅仅自身医术精湛,更是对中医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

    徐近良轻声道:“如果中医能够昌盛,我觉得可能要应在方医生身上。”

    “现在中医其实极度需要一位有水平,有能力,又有影响力的带头人。”黄正良点头道。

    中医到了现在,境遇其实已经相当尴尬了。

    随着一部分中医名家的相继离世,有水平的中医人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医疗情况的复杂,反而让不少人开始思念中医。

    现在看病难,看病繁琐的问题已经逐渐的被大多数人重视,人们从最初的看好病已经逐渐变成要更简单的看病,花最少的钱看病。

    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医疗制度带来的一些东西,着实让人很头疼。

    像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大多数人都没多少时间去看,工作忙,请假难,难得有一天假,去医院一整天,可能检查都做不完。

    花上大半个月或者好几个月的工资,浪费时间,排队,排队,再排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遇到高水平的中医,那绝对算是福音了。

    同时,国家对中医也开始重视,特别是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虽然一部分人高喊医药分离,但是中医药必然要带动中医。

    到了这种时候,确实是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中医人来带动,来发声,来改变中医的现状。

    至于巩泰初等老一辈名家,年龄大了,进取不足,精力不足,很多事其实都有心无力了。

    黄正良看着方彦,道:“方医生或许真的是中医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拯救者。”

    和方彦越接触,黄正良等人越能发现方彦的不简单,众人越发的众志成城,围绕在方彦周围。

    方彦挑的几个人,除了医术,还有一点,那就是,医德医品都不错。

    “方医生,既然中医的很多方面不能量化,那么为什么不去制定一个标准?”

    刚才问话的同学继续问:“如果能制定一个标准,那么学习起来是不是更简单?”

    这一次不等黄正良回答,方彦就问:“中医发展了多少年了?”

    “算上炎黄时期,五千年了。”

    “那么这五千年中,中医又诞生了多少名医?”方彦又问。

    “多不胜数。”问话的同学道。

    这五千年间,中医诞生的名医并不少,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不少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水平其实并不差的。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历代名医,也大都是因为留下了重要文献,为中医作出了贡献,所以名垂青史。

    但是,除了这些人,历朝历代肯定都有名医。

    “那么,大家觉的大家聪明还是古人聪明?”方彦继续问。

    “我们可能比古人见识多一些,眼界开阔一些,可要说聪明,真不一定。”有同学高声道。

    “对,这才是客观事实。”

    方彦笑着道:“我们可能比古人见识多,眼界开阔,但是要说聪明,真不一定就比古人聪明,历朝历代那么多名家都没有去想着量化中医,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不等同学回答,方彦就继续道:“其实这也是中医的特色,中医的基础理论大家都知道,在中医的基础之上,是没办法具体量化的。”

    “中医以人为本,以人为贵,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量化中医,本就不符合中医的理念。”

    方彦继续道:“就像是理科,我们可以有标准的答案,可以有具体的量化,但是文科,文学,是不可能有标准的答案的。”

    “中医发展到现在,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其独到之处,正是在中医的基础上百花齐放。”

    “中医是从微观到宏观,又从宏观到微观。”

    方彦缓缓道:“其实中医也是有量的,这个量是因人而异,确定疾病得寒、热、虚、实、瘀、阻、郁的程度,本就是中医中医疗效的关键,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中医得定量包括个体特征、时间、地点、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动态综合,其与现代医学定量的意义不尽相同。现代医学强调共性,其定量常常是针对群体而言;中医强调个性,其定量是针对具体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言。一个人的定量,不代表所有人的定量;一个人一时的定量,不代表所有时期的定量。”

    方彦看着同学们,道:“所以,中医并非没有量,而是只针对个人,并不针对群体,这个度的把握因人而异,这才是学习中医的精髓所在。”

    一时间,教室里面鸦雀无声。

    方彦说的这个问题,之前同学们还真没怎么考虑过。

    其实想要量化中医的人很多,却不知道,一旦群体量化,就脱离了中医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