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
19号文字
雅黑
亲爱的书友,如发现某书未更或更新出错或暂无某书,请立即通过错误举报或留言反馈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新!60看书(www.60ksw.com)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感谢有你!我们永远无弹窗!手机用户请访问:m.60ksw.com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令人细思极恐(二)

    朱祁镇打鞑靼、兀良哈,是因为这是大明意识形态上的敌人!

    朱家立国的前提是什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啊!

    朱祁镇对北方的用兵核心,大家懂了吧。

    有意思的是,就在三伐蒙古的同时——他还办了好几件大事。

    对西南——四伐麓川。

    麓川这个地方,就是“三宣六慰”最主要的一部分。

    麓川是那么好打吗?

    三杨坚决反对,王振作为朱祁镇的人,力主南征。

    第一次南征。

    思任发进攻掠夺腾冲、南甸、孟养等地,屠杀腾冲,并占领潞江。

    正统四年沐国公沐晟兵败,沐晟暴亡。

    正统五年,杨荣去世。

    初掌权的英宗,下旨斥责新任沐国公沐昂,让他讨伐麓川。

    麓川思任发,赶紧遣使来朝。

    这是第一次。

    没啥值得道的地方。

    文人集团的无耻,尽在其汁…

    总体就是——朱祁镇没掌权,三杨一贯的“不要国土”。

    (因为这里要主讲的是于谦的死因,详细过程不展开,大家可以搜一下。

    很有意思!

    明朝文臣的无耻,展现的淋漓尽致。)

    真要,那血压就要爆表……

    正统六年,二征麓川:

    朱祁镇让定西伯蒋贵挂帅,让太监曹吉祥监军,在朝野全部反对的情况下,再次出征麓川。

    要知道,这是同时北伐和南伐啊!

    结果——

    大胜!

    思任发远遁。

    朱祁镇升蒋贵为侯爵。

    正统七年,刚刚结束一南一北,两场战事的朱祁镇——

    三征麓川。

    朱祁镇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再次远征麓川。

    这一仗,一直打了三年。

    为什么打这么久——杨士奇等人坚决反对增兵!

    甚至,还出现了给远征军下绊子的行为。

    正统九年,杨士奇病死。

    明英宗的掣肘,去了俩,南征军这才开始发力。

    次年,也就是正统十年。

    明军斩首思任发,抓捕思任发全家,归朝。

    麓川大捷!

    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

    至此,朱祁镇在朝中的对手,全部倒下。

    正统十三年,就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

    朱祁镇四征麓川,从三月出征,到十月凯旋,竟然只用了短短七个月。

    稀奇不?

    明明上一次还打了三年之久,这一次,竟然只用了七个月时间!

    就很有意思了……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请问: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下一步的用兵方向,是哪里?

    他会不会全部收回南方失土?”

    扎心不?

    ……

    你们觉得,明英宗这么能干,以明朝的惯性,他还能活着吗?

    ……

    外部国际环境讲完。

    再讲内部。

    正统八年,朱祁镇准备重开大航海。

    并让郭琰担任福建福州府同知,开始造船。

    让马云巡视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

    正统九年,福建、江西、浙江交界处,就爆发了一千人规模的矿工起义。

    ……

    史书上将这一次叛乱,美化成农民起义,然后遮遮掩掩。

    实际上,这伙人是盗银贼。

    这里的银矿,每年单单福建一地的银矿税收,要上缴八万两。

    正统初年,这一片的银矿,在文臣的建议下,就全部被关闭了。

    那么——这些矿工是谁的工人?

    ……

    并且,人家不朝江西、浙江——这两个富裕的地方打。

    专门硬着头皮,一个劲朝福建打!

    为啥?

    妄自猜测一下——郭琰就在福州造船呗!

    还特么制造了海船120艘!

    我日了,永乐大帝最大的一次下西洋,也才两百来艘啊!

    朱祁镇上来就这么大——人家能容忍他?

    ……

    朱祁镇本来没当回事,下令让地方剿灭。

    一个千把饶矿工造反,还要朝深山老林钻。

    在当时打遍下无敌手的朱祁镇看来……

    那叫事么?

    饿也给他饿死了啊!

    谁特娘的知道,浙江、福建、江西去平叛的士兵越多,叛军规模越大。

    到了正统十三年,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坐拥二十余座城池。

    并且浙江、福建,接连爆发了好几股叛军。

    这个时候,正好三杨全部去世,朝堂上能压制朱祁镇的人,已经不存在了。

    真实消息再也压不住,详细情况,终于被送到了朱祁镇这里。

    英宗重视起来。

    他做了两手准备。

    其一,发放粮食,安抚百姓,以利益,诱使百姓归家。

    其二,调派京营,出动精兵镇压。

    朱祁镇出动京营士兵了……

    然而,稀奇的是——福建、浙江爆发民变,朱祁镇派遣多少大军前往镇压,史书中莫给出答案了。

    就连这件事都忌讳莫深,支支吾吾。

    这么大规模的叛乱,明史竟然语焉不详。

    离谱不?

    猜测一下——这里牵制两三万京营士兵,轻轻松松吧?

    这场叛乱,直到朱祁钰去世的前两年,才彻底平息。

    也就是,这最少两三万京营兵马……

    直到八年后,才返回京师。

    在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京营的!

    好了——京营大军已经被调走三万人……

    正统十四年三月。

    就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五个月。

    贵州爆发苗民叛乱。

    几乎一瞬间,就占领了思州府城和清浪、镇远等地。

    速度之快,莫朝廷了,近在咫尺的广西,都没反应过来。

    再回过头来,看看老朱当年的那道圣旨——

    奉承运皇帝,昭曰:

    ”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钦此。”

    能跟着老朱砍饶大明百姓,还是据守城池,对付叛乱……

    竟然一瞬间就丢了几个府?

    当年亲眼看到这一幕的百姓,都还在呢!

    要知道,这时候就连靖难勋贵,都还有好几人呢!

    才几十年时间啊?

    现代有人是朱祁镇屡屡对西南用兵,致使当地百姓困苦,不得不造反……

    我尼玛!

    脸咧?

    朱祁镇下过这样的一封圣旨,大意就是:

    趁着太皇太后张氏大寿之际,给全国老年人发放福利。

    并且明文下——今后:

    凡六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免除一切苛捐杂税,劳役、徭役,不计、不征。

    凡七十岁以上人口,国家每年发放粮食。

    凡九十岁以上老人,发放粮食数额加倍。

    朱元璋的“与民休息”政策,在在朱祁镇这里,再一次得到延续,并且更进一步。

    前文过此时大明的粮食情况——足够全国不劳作,也能食用三年之久!

    我就不此时的边关用粮,是直接从卫所粮库调拨了!

    他们的这个理由,站得住脚吗?

    如果因为朱祁镇对西南用兵,而导致的叛乱?

    总要有加税的圣旨吧?

    出自己的判断,拿出原文资料,这才能让人信服啊!

    再了——就算是造反,也没有这么快吧?

    这是有电话啊,还是有手机啊,竟然一夜之间,就几个府一起造反?

    但凡民变,必有先兆!

    为何之前却不见踪影呢?

    为何上一次打了三年之久,都不见叛乱?

    偏偏连出征时间也算上,才七个月的时间,就有了如此大规模的反叛?

    谁组织的他们?

    用什么组织的他们?

    难道——大明造反百姓,真的研究出了手机、电话?

    这就是极限吗?

    士绅集团:瓜娃子,你瞧谁呢!

    我们既然要玩,就不会打闹啊!

    大招来了!

    紧接着——就在几后!

    西自永宁,东至沅州,北起播州,东南达武冈的广大地区内……

    在这短短几时间内,就爆发出了最少20万人规模的大起义。

    按照现在划分,这叫席卷四省。

    卧槽!

    啥?

    大明造反百姓……

    特么的,竟然真有手机和信号基站……

    短短几时间,就能联动好几个省!

    不对啊!

    他没这个科技呢……

    卧槽!

    不好!

    大明造反百姓会修仙,还都已经达到金丹期——千里传音人人都会!

    ——玄幻里的飞鹤传音,都没有这么快啊!

    ……

    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庞大的叛乱人数,这么短的几时间……

    大家觉得谁能做到?

    还特么就在朱祁镇南征北战,北边几乎全部收复国土,南边也即将对“丢失”的国土,动手的时候……

    就在朱祁镇声望日隆,权柄直逼明太祖、明成祖之际!

    ……

    你们觉得这正常吗?

    李自成都没这么牛啊!

    快递哥专业造反十几年……

    明朝灭亡前,还特么在压着李自成暴揍呢!

    张角还传道几十年呢!

    就这,还特么被朝廷先发制人了……

    而席卷四声,参与人数高达二十多万的大造反——不管是军队体系也好,还是锦衣卫体系也罢……

    竟然一点信号都没发现!

    这科学不?

    ……

    你们——是不是朱祁镇的行为,伤害了某群人呢?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此时的朱祁镇在北方,已经恢复了永乐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

    也就是——北边没有掣肘了。

    同时,打服了麓川,使得西南十万大山,短期内不会牵扯朱祁镇的精力。

    恰恰这时候,朱祁镇派去南洋宣抚海外领土的使臣,回来了!

    下西洋,已经成为了定局!

    以朱祁镇的脾气,他只要下西洋,就会在南洋设郡置县,直接纳入中央管控。

    而南洋——最少自唐代起,就有华夏势力在经营。

    宋代发达的贸易,使得当地势力,已经壮大成了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南宋灭亡,南逃的官方势力,更是在当地建立了好几个邦国。

    在本书大约40--50章郑成功出场的那里,我也了:

    ——华夏豪族,已经控制帘地的货币发行权。

    南洋华夏势力如此庞大,你们猜——他们有没有与本土豪族势力,已经有了融合呢?

    为什么强权如永乐大帝,下了几次西洋,暴毙在出征的路上?

    出征途中暴豹—朱棣哭得稀里哗啦……

    为什么——棺材都给他准备好了?

    为什么他一死,方便远洋船补给的交趾,就给废了?

    为什么朱瞻基重开西洋,却再次暴毙?

    明朝皇帝没有善终的。

    朱元璋死于准备传位朱棣。

    朱高炽死因是准备迁都南京……)

    (阎王一拍惊堂木,惊诧道:

    “堂下何人?为何你等都是阳寿未尽之人?”

    朱元璋茫然:“不知道啊,三前,咱还传位给俺家老四。

    前面的哥仨全死了,他就是嫡长子。

    俺跟大臣们吵了一架,咱就被塞棺材里了……”

    朱标:“爹啊,老二是被人冤枉的……”

    朱元璋:“娃啊,你死得惨呐,你是咱家第一个落水的啊!”

    朱樉:“爹,我特么被人毒了”。

    身后,朱檀、朱梓、朱棡三兄弟,苦逼的看着老爹和大哥,咋回事,咱爹、咱哥咋也下来陪咱了……

    朱允炆愤恨:“该死的朱棣,竟然逼得我自焚!”

    朱棣一巴掌抽过去:“滚你妈的,你就是个傻逼,看看你那帮人将大明祸祸成啥了?”

    朱允炆缩头,唯唯诺诺:“四叔,你不是还一样阳寿未尽。”

    朱棣一脸的苦逼:“不是个球!老子特么正打仗呢,人就没了……还特么早就做好了铁棺材,还学了秦始皇,来一个秘不发丧……”

    朱高炽:“爹啊,我就准备再把京师搬回南京。

    南京当时不是地震不断么,我拖延了一下,臭骂李时勉一顿,当晚——我人就没了……”

    朱瞻基缩缩脖子:“爹啊,这时我都继位一年多了,出了皇宫才知道的。

    我当场就要砍了李时勉,他,他当晚是劝你少近女色……”

    朱高炽大怒:“他放他娘的屁!

    你看看他之前为啥被投入大狱的!”

    朱棣:“好圣孙,你咋也死了?”

    朱瞻基愁眉苦脸:“爷爷啊,我就学你下了次西洋,就没了……我死的时候,才36呢!”

    阎王翻了翻生死搏,特么的,还有五十来年阳寿……

    朱祁钰:“我不该话,我就是改了个太子,儿子没了,老婆没了,连我自己也没了……”

    朱祁镇两眼望,啥咧?

    心累!

    这都第二次了!

    上次没挡住,这次照样没挡住……

    朱见深:“我……我躲在皇宫里,都能没了……

    不过,自从俺婆娘暴毙后,我就知道自己要死了……”

    朱佑樘:“我学建文的,对他们可好了……

    结果他们还是不放过我……

    还特么给我儿子弄死,给老子弄绝后了……”

    朱厚照:“爹啊,我早就习惯了,不就是吐血么……

    我以为吐着、吐着,产生抗体就没事了。

    谁特娘知道,我刚适应了毒性,他们就给我摁水里了……

    爹啊,喝水这个抗体不好弄啊……”

    朱厚熜:“我能我特么南巡一次,火撵着老子烧了好几次么。

    他们还跟对待堂哥一样,给我也来了次落水。

    唯一敢救我的御医,马上就被弄死了。”

    朱厚熜拍了拍朱厚照肩膀:“哥啊,我比你强,我不但有后,我还迎…还有御医敢救我。

    不像你们,弄死你们祖孙三代的御医,不但高升,还能富贵到老……”

    朱载坖:“爹啊,别了!

    我怕了啊!

    我就将海外贸易大权都交出去了……结果还是能没落了好。

    我也暴毙了……”

    朱翊钧:“还啥呢……

    我被人打断了腿,打破了脑袋,起居注都不敢记录。

    我只好编个谎话,梦里被老虎咬的……

    对了,那帮孙子,把我挖出来后,还给我挫骨扬灰了,这下……

    彻底死无对证……”

    朱常洛躲在角落内,不敢话,蹲在地上画圈圈。

    嘴里念念有词:“我诅咒你们生儿子没屁 眼,诅咒你们生女儿多根棍。

    我特么对你们那么好,免了你们家工厂、矿场的税收……

    还两时间内,给你们发200万白银。

    结果,皇位——我一个月都没坐够……”

    朱翊钧看着朱常洛:

    这傻逼儿子,老子就不该传位给你……

    朱由校抱着朱厚照:“叔太爷啊,我跟你一样,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就是……也被摁水里了……”

    俩年轻的魂魄,抱头痛哭……

    朱标瞅了瞅俩同病相怜的晚辈,哀叹一声:

    “特么,我是咱老朱家——第一个被摁水里的……”

    阎王愁眉苦脸的看着生死簿,这哥几个——一个37岁,一个30岁,一个22岁……

    都还有几十年阳寿哩……咋办?

    不对,这特么朱家人活到四十岁的都少见……

    阳寿未尽……

    阎王也发愁啊!

    朱由检长叹:“唉,感情我老朱家辣么多皇帝,只有我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

    挂了吧、挂了吧……

    一死解百愁……”

    朱由崧:“堂弟啊,你还是自己挂在树上的,还好留个体面。

    我特么被人捉住,两个人抬身子,两个人按着腿……

    就像抬猪一样送给鞑子,还被人片了片……”

    ……

    诉苦大会持续三三夜……

    阎王愁眉苦脸的抬起头来,看向一众朱家皇帝身后。

    妈呀!

    还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皇室子弟……)

    ……

    人家出手了!

    一出手,就是杀招!

    先用叛乱,牵制朱祁镇的刀子,然后再布置一个杀局!

    这个事件的原本预期——就是朱祁镇被干掉!

    朱祁镇没死的原因——也先不能让他死了。

    ……

    朱祁镇一死……

    咦!

    好啊、好啊!

    太子才一岁多哩!

    那特么还不是大权在握啊!

    嘿嘿嘿……

    又可以弃守边关,收缩国土了!

    大权又在握了,一如建文帝时期那样。

    ……

    短短时间内,福建、浙江,贵州、湖广,长江以南,烽火遍地。

    这两处叛变的规模太大了!

    朱祁镇不得不第一时间,就调动京营十几万人,前去平叛。

    这还不算地方卫所。

    这十几万京营大军,直到景泰帝二年,才控制了战场。

    然而,这时候,局势已经不是“它们”可以掌控的了。

    已经沾了血,尝到了甜头的“叛军”,岂能轻易就投降了……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继位的顺五年,才彻底平息。

    这十几万人,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京师的。

    ……

    我前文讲过,在朱祁镇时期,京营最多只能容纳18万人。

    直到朱祁钰继位,朱祁镇带着也先打回来,(因为上面的大军未归)于谦不得不扩大京营。

    至此,京营的最大极限,才能达到容纳24万大军的规模。

    ——就这,出操时都已经容不下了!

    我放宽一点,按照朱祁镇时期,京营大军有二十万人,来计算。

    不各处战场,单单这两地叛乱,就已经牵走了最少11万京营大军。

    也就是,满打满算,就算南征北战的京营士兵,已经全部返回!

    就算他们一个人都没死!

    土木堡事变时,京营人马也绝对不足十万人!

    按照我的计算,当时的京师,只有七万不到。

    成国公朱勇的奏疏中,已经的很明白了——

    “奉命选拔三干大营、五军、神机等营精锐官军十五万一干有奇。”

    明史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种有零有整的,绝对是假的!

    比如:人口统计,竟然有精确到“半个”的。

    一条腿、一只手、半拉身体……

    这是人?

    也就是,这份奏疏里面,必然是真实数据。

    京营实际兵马总数出来了——十五万一千人。

    十五万一千,扣去调往南方的十一万。

    由此可见:朱祁镇离开京师时,京师的准确兵力,只有四万人!

    而于谦手里的兵呢?

    当时京营,由班军;和在京卫所操练官军、幼官、舍人组成。

    在京卫所——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班军——京师周边的卫所、省份,轮班抽调士兵,在京训练。

    关于班军人数,有详细的记载——“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前班三月还,八月到;后班八月还,次年三月到”。

    《明史》记载很清楚,总数16万,分为前后两班。

    由此可见,在京师保卫战中,于谦手上除了朱祁镇留下看门的京营外,还有八万被召回的轮值班军。

    也就是,就算朱祁镇走时,一个人都没留,于谦手上,最少都还有饱经训练的八万正规军!

    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手里的刀,放宽、再放宽,只剩下七万人了。

    按照明史记载,更是只剩下四万人。

    通过以上证据,就可以清晰的发现:朱祁镇的兵,已经被调走了……

    手里没兵,皇帝还是皇帝吗?

    手里拿不出粮食,皇帝还能调来勤王大军吗?

    梳理一下思路,就会发现,在文臣集团的操作下,此时的朱祁镇没兵、没粮。

    这就是为什么土木堡之变过程中,各地官军表现竟然如此诡异的原因!

    这个杀局的完善程度,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做到的!

    这件事,背后只有一个真凶——与外贸有关的“商贾、豪绅、文臣集团体”。

    并且,他们不单单掌控或者服了边军,更是在后宫之中,也得到了内应!

    这就是文人集团的极限了吗?

    不!

    它们的手段,还没展现完呢!

    在杀局开动的前一年,因为粮食大权被端走,正统十三年,兵部上了这么一个奏疏——

    “因为无粮无食,全国军户逃亡人数激增,需要消兵册的士兵,就已经高达66万人。”

    66万士兵,全部跑没影了,找不回来,赶紧在花名册上删除吧!

    明朝军户的叛逃主因,就是粮仓归属权的转移。

    因为最初时候,粮仓就在卫所治下,朝廷大军的粮食调拨,是直接从当地粮仓调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