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2章 秦汉七玺

    华盖殿中朱元璋难免就有点介怀:

    “咱那天子佩剑居然做不得首?”

    朱标对老爹这种莫名的胜负欲轻车熟路,当下也是分析道:

    “多半对后世来说,传国玉玺难见其行迹。”

    似是呼应朱标所说,同一时间光幕也娓娓道来:

    【檄文这个东西一提起来,大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陈琳的讨曹操檄?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

    一说起来就感觉这东西很像是两方开打之前的照会,不过在古代时,檄文是属于封建政府的文书或者文告的一种,常规的性质就是征召或者晓谕,以及声讨或者揭发罪行等。

    陈琳和骆宾王写的严格来说不算正规的檄文,历史上最知名的檄文应该还是朱元璋北伐之前发布的、相传是由宋濂起草的《谕中原檄》,大伙熟悉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就是出自这篇檄文当中。

    这里扯得就远了,不过参考老朱的《谕中原檄》,咱们也能对檄文作用有个大致概括,简单说就是政府出台的最高规格晓谕。

    眼前这个《兴汉檄》也是差不多,从开头的“檄谕大汉十三州之人曰”就能知道是要布告天下的,中间则是从“自董贼以来……曹贼降矣”简述了动乱过程,最后再紧扣文眼“汉室兴复,旧都既还”,嗯……怎么感觉像是大佬对着《出师表》写的檄文?】

    邺城中孔明莞尔,这檄文由他执笔,书写时感慨丛生,也难免默诵出师表,为那个星落五丈原的诸葛丞相寄托一份哀思,因而这份檄文也难免与出师表相扣,也算是遥遥相对。

    后辈能看出来,倒是令孔明有几分欣喜。

    不过此时光幕上画面直接略过文字,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文末的七个印章上。

    【不过该说不说,大佬给三国开的这个if线还可以。

    但要文盲说,这个檄文最用心的还是要属文末的七个印章,即“秦汉七玺”。

    古代自始皇帝起,皇帝的“乘舆六玺”就属于皇帝默认的佩印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古代属于皇帝的印章有六个,分两套,分别是皇帝三玺和天子三玺。

    这才六玺,那为啥说秦汉七玺呢?当然是因为还有个最重要的传国玺。

    传国玺在秦汉的传说大伙都知道,咱们直接长话短说,三国时袁术这个大傻子败亡后,荆州刺史徐携传国玺将其给了汉献帝刘协。

    老曹挂了曹丕篡汉,从刘协那儿拿到传国玺后为了彰显天命,就在玺肩上刻了“魏受汉传国玺”,至少就史料里来说到这儿都是有迹可循的。

    但随后从永嘉之乱开始到隋朝统一,这段历史上出现了至少三枚传国玺,最终隋朝拿到的传国玺本身就已经真假难辨。

    隋末动乱以后,唐朝开国拿到了两枚传国玺,一枚据说是宇文化及杀了杨广抢的,最终落到窦建德手里,而窦建德是被李世民砍了;另一枚则是萧皇后归唐携带的,自述当初宇文化及杀杨广后没拿到玉玺,是被她藏了。

    但随着唐末帝一把火把自己和传国玺一起**,传国玺不管真假都湮没在了历史当中,只余下史册中的一个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