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然从大王升级成了皇帝,其下各级官吏自然也要跟着调整。
为了显示新朝新气象,他将元朝以“右”为尊,改成明朝以“左”为尊。
然后,他进一步完善中书省制度,将李善长从右相国,提拔为左丞相,位居群臣之首,任命还在外征战的徐达为右丞相,紧随其后。
其余各级官员,也都依次晋级高升。
唯独只有一个人,还在原地踏步,那就是三军统帅朱文正。
对于这个屡立奇功的大侄儿,朱元璋是真想提拔提拔,问题就在于,作为武臣的朱文正,已经是天花板的存在。
大都督之上,再无官职可以封赏。
封爵位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此时大明还有半壁江山没有收复,若是封爵,那就是典型的有名无实,毕竟许多土地还在敌人手中。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朱元璋也没有给其他儿子封王,还得再等一两年,至少先赶走元朝再说。
至于朱文正,老朱也没有忘记,还是有办法可以封赏的,只等今日朝会结束后,单独再找他聊。
今天要说是个好日子,老大当了皇帝,小弟们也都升官发财,只是李善长和刘伯温等几个文臣之首,却都面带疑惑,有些乐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如今中书省机构已经成形,左右丞相都有任命,却唯独没有中书令。
这是个极为不正常的现象。
要知道中书省制度,在华夏流传近千年,从汉朝时兴起,到唐宋时完善,中书令就是作为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存在。
因此,中书令还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叫做首席宰相。
唐朝时期,其下还有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也叫固定编制的次宰相。
宋代也有中书舍人,实际行使宰相权力。
结果到了明朝,竟然啥都没有,只剩左右丞相,连个总体负责人都没明确。
李善长和刘伯温面面相觑,开始预感到,事情跟预期有些不一样!166小说
利用午休的机会,李善长跟刘伯温两人单独碰了个面。
刘伯温心直口快,首先开口道:
“李丞相,如今中书省已经正式设立,为何迟迟不见皇上任命中书令?”
李善长皱起眉头,同样觉得非常纳闷:
“皇上的《即位诏》已经颁布完毕,按说不至有遗漏?”
刘伯温直奔主题道:
“不如下午上朝时,李丞相给皇上谏言两句?”
李善长当然想提,按照资历来讲,如果设立中书令,他就是不二人选。
可李善长向来以朱元璋为马首是瞻,不敢轻易忤逆,有些迟疑道:
“今日皇上刚刚登基,切莫有了冲撞,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刘伯温一眼看出他的担忧,心生一计,当即说道:
“此事无需冲撞,我们可以从侧面劝谏皇上,让太子出任中书令!”
李善长一怔,忽然发现这竟是个绝妙无比的主意。
朱元璋就算不信任其他人充当宰相,自己儿子总能相信吧?
一旦朱标出任中书令,就等于正式开设了这个官职,而朱标作为太子,不可能一直待在中书令的位置上,早晚要让出来。
只要朱标卸任,必然就要找人接任,到时能有谁,还不是非我李善长莫属?
李善长看着刘伯温,顿时眼中大放异彩,虽然他们两人在朝中分属不同派系。
李善长是淮西集团代表,刘伯温是浙东集团代表,两派时有间隙,但在明朝初期,大家还是同舟共济的。
李善长当即握着刘伯温的手,亲热道:
“先生一心为国请命,真乃我等楷模!”
这顶帽子戴的高,却将皮球又踢给刘伯温了。
刘伯温也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君权和相权就要作出完美平衡,无论谁强谁弱都不是好事。
像朱元璋这样,压根不设立宰相,就等于皇权独大,并非良策。
因此,下午一上朝,刘伯温就出列上奏道:
“皇上!如今大明建立,百废待兴,急需栋梁之材,为国分忧。太子素有贤德,才智过人,臣奏请皇上,准许太子出任中书令,为国家效力!”
朱元璋一愣,有些意外的看了刘伯温一眼。
老朱是个性格彪悍,能力又格外强的人。
这种人通常有个特点,那就是控制欲很强,不喜欢别人分权,干扰他做事。
这点在朱元璋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历史上,十年后爆发的胡惟庸案,就是这种特点的最好诠释。
为什么要杀,当时已是中书省负责人的胡惟庸?
表面上是说胡惟庸要造反,实质上是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将权力分散给六部,使得最终皇权一家独大。
所以,胡惟庸死,中书省废,紧跟着连大都督府也给废掉,分散成五军都督府。
当然,那是十年后,期间又发生了许许多多事情,使得朱元璋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看法上的重大改变。
此时的朱元璋还没到这个份上,对大臣也没有敌意,只是单纯不喜欢权力被分走。
刘伯温话虽然说得巧妙,却被老朱一眼看穿动机,只见朱元璋从容说道:
“太子尚且年幼,无力承担中书令的职责。等日后太子长成,自可监国,军国重务,皆可操持,有中书令之实。所以,不必再设中书令了!”
李善长一听,得了,这是彻底没戏。
却没想,朱元璋偏偏转向他,眼中大有深意的问道:
“李丞相,你以为呢?”
李善长一个激灵,皇上这不是在试探我的态度吗?
李善长在朱元璋面前老实惯了,哪敢正面冲撞,当即大点其头道:
“皇上圣明,再立中书令实属没有必要!”
刘伯温一听,心中顿时大感不悦:
“好你个李善长,未免太过滑头,一见风向不对,转手就把我给卖了!”
朱元璋微微一笑,这件事就此定论。
一众官员们是碰了一鼻子灰,只能跟着称赞朱元璋道:
“陛下立法垂宪之意实深!”
朱文正一直在旁旁听,虽然没有出一言,却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他正想得出神,却没发现朝会竟然结束了,老朱一脸笑容的走过来,拍着他的肩道:
“贤侄!走,陪叔父喝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