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慕听银朱完,忽然想起昨夜刁善起的事情。
这事,也太巧了!
卢大夫一生未娶,其母却要来看孙女。
曹夫人自言自语,不让父女相见,祖孙相见……
而卢大夫又是曹氏医馆的坐诊大夫……
杨慕狡黠的看着银朱,道:“你去查一查曹家医馆的卢大夫,我怀疑,这位就是曹氏的亲爹!”
银朱倒吸一口凉气,求证的目光看向杨慕,见杨慕点头,银朱眼睛迸发出亮光,转身就走。
杨慕搓搓手,嘿嘿,如果这件事证明了,曹氏和曹夫人怕是这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杨慕在值班室里笑得像个狐狸,而曹氏在永安院里气得像个河豚。
“你什么?银霜不在承启院?”
曹氏有些不可置信。
回话的丫鬟道:“奴婢花了一两银子,才从承启院里打听到,银霜去的当日,就被世子妃带走了。守门的厮,是一起骑马出去的,再也没有回来。”
曹氏皱眉坐在椅子上,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杨慕将银霜带着去了哪里?
总不会将人发卖了吧?
若是卖人,应该是叫牙婆来买人才是,为何是亲自带出去?
正在曹氏纠结的时候,一个胖丫鬟走了进来,行礼道:“王妃,奴婢在福海院没有找到银铃。”
她是借着送糕点的名义进的福海院,找了一大圈,没有找到银铃。
按理,银铃听永安院的人去福海院送东西,就应该在醒目处等着才是。
可不但醒目处不见人,她甚至找了个措辞在福海院里转了一圈,都没有找到银铃。
曹氏胸口堵得慌,训斥道:“不会花银子打听打听吗?”
胖丫鬟一脸无辜,道:“奴婢没有银子。”
曹氏正要骂人,忽然想起,这个丫鬟是银铃走后才提拔上来的,的确没有银子垫上。
她没好气让人给了胖丫鬟二两银子,让她去打听,自己则气呼呼等着。
胖丫鬟倒是腿脚不慢,很快将消息买了回来。
“福海院守门的婆子,昨日晚上来了个牙婆,悄悄将银铃带走了!”
曹氏猛然看向胖丫鬟,追问:“带走了?带到哪里去了?”
胖丫鬟眨了眨眼睛,摇头道:“不知道啊,那守门婆子没有啊。”
曹氏气得不知道怎么骂人才好,指派另外一个瘦高的婆子去打听。
婆子很快回来,回话道:“买走银铃的牙婆是外县的,老王妃特意交代,让他们今早就出城,算一算时间,只怕已经在半道上了。”
曹氏咬牙切齿,死老太婆,竟然敢坏我大事!
没有了银铃和银霜就罢了,连周瑞媳妇都在承启院。
周瑞原本就是定王府的家奴,并非她陪嫁的直系,拿着家人才好拿捏。
如今周瑞的家人都不在自己掌控,周瑞只怕也不会真心为自己办事了。
曹氏闭目缓缓呼吸几口,再次睁开眼睛,眼神坚定道:“告诉三郎,周瑞办事不力,除去庄头的职务,换副庄头黄汉顶上庄头的位置,然后让黄汉来见我!”
定王府的山庄大部分都是儿子林善在掌管,所以这命令得通过儿子下达。
看婆子要走,曹氏道:“等等,让周瑞再给我办件事。”
那婆子凑耳朵上来,听完曹氏吩咐,低头匆匆去了。
曹氏叹了口气,黄汉是她的陪嫁,虽然坐上了副庄头的位置,可办事能力是真的不校
如果不是再也拿捏不住周瑞,她也不愿意放弃周瑞这样真正的办事人。
曹氏用人,有能者自然最好,但是有能者拿不准的时候,她宁愿用无能者。
这或许是因为她是门户出身,眼光和做派都过于家子气,偏偏还是个心眼的缘故。
当曹氏见完了黄汉,让其好好查询陈嬷嬷等人下落,让人出府的时候,钟楼响了。
定王府居于内城,离钟楼不远,所以钟声很清晰传入耳郑
曹氏刚开始还不觉得,以为是报时辰而已。
待听到钟声不停,忽然意识到什么,立刻站起身来,走出门外,看着钟楼方向。
刚刚提上来的贴身嬷嬷站在曹氏身边道:“王妃,已然十二下了。”
曹氏愣愣看着皇宫的方向,如果钟声一直不停,那么就代表,皇帝驾崩了。
皇帝驾崩,全国举哀,丧钟三万下。
行宫。
杨慕接过懿旨,站起身来。
传旨的公公来不及寒暄,快步出门,骑马走了。
白瑶上前一步,看着钟楼方向,问:“副统帅,是丧钟吗?”
杨慕打开懿旨,看着上面五彩飞凤,道:“懿旨忽然要我们加强戒备,行宫不可自由出入。这丧钟又不停响,应该就是国丧了。”
皇帝还是没有顶住,已然去世了。
杨慕将懿旨收好,道:“传令,即刻起,关闭行宫各门,只留南门,行宫众人不许随意出入!”
白瑶领命去了。
杨慕眺望皇宫方向,两宫太后是怕桓王造反,还是怕有人会借住淑太妃母子闹事?
五岁的隆雄去世,全城缟素,大臣跪灵,休朝。
文臣是休息了,可武将却忙碌起来。
杨家、林家守护京城周边,九城兵马司守护京城,御林军护卫皇城。
在隆雄的葬礼上,两宫太后宣布了新皇帝的人选——摄政王的二儿子,六岁的李逸为新帝。
而宗室和部分朝臣却出面反对,认为应该立桓王的孙子李奚为皇帝。
又有一些老臣认为,应该立熹宝帝的遗腹子李佑即位。
葬礼上一度吵得不可开交。
两宫太后只好一边办理国丧,一边探讨新君人选。
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要在葬礼前选出来,而且要登基礼成。
而隆雄的葬礼,则是在一个月后举校
包老太从城外回来的时候,正是全城都在挂白布的时候。
老太太叹了口气,让马车停在了行宫门口。
杨慕出来,与包老太在马车里见面。
看着头上顶了个大包的倒霉老太太,杨慕都不好什么了。
包老太幽怨的眸子看了一眼杨慕,转而感叹道:“又一次国丧了。”
先是嘉吉帝、后是熹宝帝,然后是孝睿帝,现在是隆雄。
多么昌盛的国家,也经不起这样的国丧和新君登基的大型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