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戊听了,这才心满意足的点点头。
我秦国号称是万乘之国,独独是关中之地,人口土地便是昔日六国之总和,如今关中益是强大,地方越是弱小。若是楚国贵族想要复辟,无异于以卵击石。
虞侯长听了,连连道:
秦国义师出动,兼并天下,止干戈,于子孙后世,万世之福也。华夏诸国之间,相互攻伐数百年,得大秦始皇帝陛下奠定疆域,如今已经和平了整整十四年,当今陛下励精图治,即将成春秋之鼎世。只有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意图谋反。
王戊眼中燃着笑,漫不经心的道:
虞公果然明辨是非,又能站在天下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心胸博大。我想太后和陛下也正是看中虞公这一点,所以这般器重虞公。此番谒者令要带令郎入咸阳宫,定然是商量婚事细则。虞公很快就能成为这江东名正言顺的第一户了。
虞侯长喜笑颜开,对着王戊连连作揖:
多亏有王公,否则这等喜事,落不到我虞某头上。
从前太后就对我说,你虞侯长是个聪明人,现在看来,果然是的。只是我此番来到江东,不仅仅为了帮助你虞氏成为江东第一大氏。
君侯还有什么事,尽管嘱咐,虞某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此事不需要你赴汤蹈火。
王戊起了个身,一脸惆怅。王戊看着这满目萧条之色,不由得叹了口气。
如今是十月之末,我想家中的槐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吧,也不知家中妻孩如何。
虞侯长见了,也为王戊感到悲伤。
王公已经到了江东数月,难免思念家乡,何不向当今陛下拜请,将家人接过来呢。
王戊苦涩笑笑。
怎么能接过来,要是把她们都接过来,非但自己回回去,日后她们恐怕也要被困在这穷山恶水之地!
三公,陛下拜了两位,蒙毅又是司寇,现在朝中只缺个丞相。他既然是戴罪之身被罚来江东之地,日后就算回去,又怎么能做丞相呢。
一想到自己从小的抱负和理想付之一炬,王戊不知道自己是该喜还是该悲。
说喜么,自己为皇帝立下大功,从此皇帝欠了王氏一笔人情,这信任自然是无以复加;这说悲么,他是从此和丞相之位失之交臂啊!
只是事已如此,他只能尽力在江东为皇帝周旋,若是这件事做成,回去之后,陛下一定更加器重他。用他一个人受苦,换整个王氏家族地位稳如泰山,不也是尽了一家之主的责任吗。
见王戊久久对着这满园枯瘦之景,似乎要哽咽,虞公也不敢大声说话。
许久,王戊回转身过来。
家中之事,倒有同族兄弟照料,只是我更担心当今陛下。陛下心思全在国事之上,为天下百姓劳心劳力,如今我不在,却还不知还有何人为他分忧啊!
虞公上前安抚:
公当真乃当今陛下之良臣也!此番犬子入咸阳城,我一定让他把今日王公所言一齐诉于陛下。
王戊回首叹曰:
我身在江东,距离陛下甚远,一不能望闻问切,照料陛下身体,二不能为陛下出谋划策,分担忧愁。只是我虽想了办法,但是却要虞兄成全。
这称呼颇为微妙,上一句,王戊还称呼虞侯长为虞公,下一句就是虞兄了。
虞侯长听了,自然更是恭顺,他俯身相问:
王公有何谋求,直说便是,我一定为王公达成。
我想为陛下进献美女,陶冶陛下性情,闲暇时也可替我照顾陛下。
虞侯长听了,恨不得拍腿叫好!
这不是大好事嘛!
王公这个办法很是不错,一来可以找人照顾陛下,二来,我听说当今陛下专宠一位齐氏女子,膝下子嗣稀薄,若是我虞氏女进宫,也可为陛下增添子嗣。
王戊听着,一开始还很高兴,听到后面增添子嗣,顿时拉长了脸。
增添子嗣?
虞侯长听了,忽的想起当今太子是他的外甥,再给他这太子外甥添个弟弟,可不就是给皇后和太子添堵吗。
为陛下添个公主。
王戊寻思了一下,这既然送女人进去,怎么能要求人家不生男的呢。若是不生男子,又怎么增添虞氏在江东的地位呢。
你说的极是,公主是好,公子更好。
虞侯长不敢造次,当即对着王戊作揖。
王公既然有意提携我虞氏,要为陛下进献我族中女子,我虞氏一族上下感激不尽。我虞侯长今日愿意当着列祖列宗的面发誓,若是我虞氏所献女子生了公子,日后必定甘为当今曜太子之奴,绝不与之争锋!
若是有违此誓,就让我虞侯长五马分尸!
虞侯长怒目圆睁,发此毒誓,一脸骇人之相。
发誓的人心里害怕,王戊也听着害怕!
不可不可!王戊连连拍拍虞侯长的肩背,我已经知道虞公的心意了。只是这毒誓大可不必,我王氏于当今陛下恩德深重,曜太子的地位固若金汤,再者,当今陛下对我外甥,那可是尽全力扶持。
只是这献女子入宫,乃是我自己的心意,本来是谁家的女子都可以。只是我看虞兄与我性情相投,如今陛下又下令让令郎取先帝幺公主,我想这,何不来个亲上加亲。既然是要进献女子,自然也是为了让陛下多子多福。
我哪里会是这种小气的人呢。
虞侯长一块巨石落了地,这到嘴的鸭子吃定了。
王公将这个机会给虞氏一族,虞氏上下都难忘王公的提携之恩。
虞侯长一脸激动,恨不得对王戊扣头作揖,此时已经有了喜极而泣的模样。
王戊笑呵呵的说:
好好好,你的感激之情我都看到了。只是此事既然定下来了,那就尽快筹备吧。若是能和令郎一同进宫,岂不是能更快成人之美。
虞侯长听了,却面露难色。
怎么,难道这等喜事,你还想着推辞一番不成。
不敢不敢,只是此事,我觉得还需从长计议,为陛下选女子,必须要万里挑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