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开出了一亩地。
朱元璋喜欢上了种地,其实他对种地并不算好手。
童年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离开了田地成为了流民,然后混入寺院干杂活,结果没几年又重新开始乞讨,最后加入义军。
哪怕当了皇帝,让人在皇宫里种植水稻和蔬菜,也是下意识的想法,自己并不会管。
老了,闲了,呆不住,去年有段时间不能出宫,他渐渐的找到了新的打发时间的东西。
朱棣在外检阅大军,朱高炽陪着朱元璋整地。
种地辛苦,朱高炽不认为自己能吃这个苦,但眼前的只是一小亩土地,更像是场游玩。
“皇爷爷说的好有道理。”朱高炽配合道。
朱高炽没干过农活,不是没看过农活,一眼就发现,朱元璋在这方面是个样子货,中看不中用。
听到孙儿的语气,朱元璋老脸一红,想起了这孙子从小就在宫外晃荡。
于是他也不再装了,起身问道。
“你从来不粘人命,如今看起来,仿佛要下令杀人了?”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杨渤的事情,在他眼里并不算大,没看出有什么值得孙儿破戒的所在。
“杨渤的案件暂时无法查清楚,但是当安南收复后,必然会水落石出,如果此人真的帮助安南蒙骗大明,那么我不但会杀他,还会下令清查所有包庇者。”
朱高炽点点头。
当下的时代,妇孺自身的独立权并不高,依附于男性,真正做事的是男丁。
所以古代灭族只针对男丁。
至于其余人受牵连。
如今本就是讲究族人与知交的时代,利益共同体,不像后世属于原子化个人。
朱高炽知道,杨渤此人身后必然有一大批人在关照他,对于这些关照的人,同样不会放过。
朱元璋越发的好奇。
这要是牵连下来,可不是一两个家族。
朱高炽没有隐瞒,把内外矛盾解释了一番,朱元璋听后刮目相看,“倒是与先民的家国天下说有些类似,看来你还读过书的嘛。”
听到朱元璋的打趣,朱高炽很无语。
自己可从来没有小瞧过古人的书籍,例如宋濂所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真要是把这篇文章读懂了,那么人生必然要顺利许多,知道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朱元璋没有继续打趣自己的孙子,认真的教导说道。
“咱喜欢讲道理,讲了一辈子的道理,最后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道理有时候是讲不通的。”
朱高炽点了点头。
只有一个立场下才能讲通道理。
“孙儿认为,天下人中,大多数还是希望大明繁荣富强的,在此根基之上,以仁德律法为重。”
“但是孙儿也同样知道,有极少部分人,并不会接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哪怕这部分的利益,是建立在压迫别人身上的。”
“同样的道理,只要他不作出危害大明,伤害民族利益的事情,仍然会酌情处理。”
“反之。”
朱高炽笑了笑,“有许多人夸孙儿,说孙儿类祖。”
“哈哈哈。”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
孙儿今日说的话,让他非常的高兴。
皇太孙监国以来,第一场牵连大案,因为安南之事悄然无息的发动了。
……
朱棣巡阅京营返回。
武英殿。
内阁,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官员等,围绕收复安南之事进行商议。
朱高炽把最近收到下面的报告发给了众臣。
“新军的根基来自于北平卫所,而北平卫所已经连续打了十几年的战争。”
从燕王时期开始,乃至历史上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北平的卫所就开始休整。
一直到靖难时期,士兵们才重新上战场。
可历史已经改变。
洪武二十六年后,北平的战事仍然没有停止过,国内不提,塞南,塞北,亦力把里,瓦剌,东察合台汗国。
就算是铁人也会疲惫。
“按照我的计划,原本是休整三年,用三年的时间,让士兵们彻底恢复。”
“可计划跟不上变化,安南的事情,让士兵们只休整了不到一年,恐怕继续下去,不少的士兵会出问题。”
朱高炽担忧道。
中华文明是不同的。
例如金国屠戮中国,烧杀掳掠,是他们的动力,直接放纵士兵的野性。
而大明不同。
例如蓝玉,他的罪名就有侮辱敌国女性。
这在金国等其他国家里,是不可能有的罪名,做这样的事情,反而是他们眼里的英雄。
这就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
文明的国家,需要士兵是人,而不是野兽,而那些野蛮的势力,他们让士兵变成野兽。
前者约束人性,后者放纵人性,导致了不同的现象。
“可是军改了大半,新军是作战的主力,不派遣新军如何保障战争胜利。”
兵部尚书金忠担忧的问道。
他明白皇太孙殿下的意思,可目前的形势,需要再辛苦士兵们几年,为大明付出。
朱高炽摇了摇头。
大明的士兵,他们需要活在文明的世界,成为世界的英雄,而不是被文明的世界所排挤。
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战争会让人变成野兽,无法适应文明的世界,甚至无法在文明的世界生存下去。
“安南国心向我大明的居多,在安南国的战事中,更应该约束士兵,不得肆意伤害华族百姓。”
朱高炽让人发给了诸人一份告示。
“这是我让礼部做出来的,全军都要遵守。”
众人打开。
朱棣已经看过,他是认可的。
“黎贼父子,必获无赦,胁从必释。”
“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稼穑,毋恣取货财,毋掠人妻女,毋杀降,有一于此,虽功不宥。”
“毋冒险肆行,毋贪利轻进。”
“罪人既得,即择立陈氏子孙贤者,抚治一方。”
朱高炽严明军纪,认真的说道:“我军入安南之境,禁止一切毁坏坟墓园林,焚烧百姓房屋,掳人妻女,叨扰地方百姓的行为。”
“对待安南华族,特别是老者,需要待之以礼,如此才能人心自安,乐其生业,归附我中华。”
这并是不朱高炽故意如此。
而是历史上,大明收复安南,本就有的明令。
在十五世纪初,如此提倡军纪,这般文明的国家,世界上属于凤毛麟角,可见中华文明之高度,以及对安南的特殊对待。
军纪的事情,众人没有反对。
朱棣内心更认可。
金忠疑问道:“皇太孙殿下不是要收复安南吗,为何要说择立陈氏子孙贤者,抚治一方?”
“安南王室虽然被黎贼父子大肆屠戮,可陈氏势力广大,有了此诏书,可以最大化获得安南内部的支持。”
“而且安南毕竟久离开中华,强硬的改变,只会引起更多的反抗。”
朱高炽边说边忍不住看了眼解缙。
解缙此人的才能和眼光,的确超过绝大部分人。
他就看出了大明官员总体的能力有限,以及朱棣要直接改变安南现状的危险。
在朱棣提出在安南直接设郡县的想法时,当即提出了反对,说对待安南必须缓缓图之,先保持两治,拉拢住当地民心,然后才是改制的时候。
但是此计策被朱棣否定,并且因此反感起解缙。
对于安南。
朱高炽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彻底收复当地百姓的民心,然后才会改制。
至于真的立陈氏。
立上一两个,并且由大明驻军,控制内外,掀不起风浪,反而为大明吸引火力。
可以预见的是,安南的精英阶层必然会与大明国内的精英阶层产生矛盾。
历史上这个矛盾,直接被安南的精英对向了大明,才有了连绵的游击战,最终让大明疲惫不堪,无法继续支持,放弃了驻军。
反而立了陈氏,以后矛盾对准的就是陈氏,大明只需要居中应对,然后通过治理百姓,提高百姓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那么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功夫。
并且利用陈氏安南吞并占城,不但扩张了土地,加强对东南亚的控制,又转移了本地精英的是视线和经历。
用上十年的时间,让安南彻底回到大明祖国的怀抱。
朱高炽与内阁商议出来的大计,其余人已经懂了,问的问题也得到了回复。
众人统一了意见。
太子殿下朱棣亲征,坐镇后方,朱能为总兵官,云南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
大军分别由云南和广西两路并近,并且派出水师,通过琼州岛袭击安南都城。
以兵部尚书金忠参赞军事,刑部郑赐与黄福、大理寺卿陈洽等负责运送粮饷。
安南归附人裴伯耆,亦被赐予冠带随军南征。
征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广、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官军总数为二十一万五千人,号称八十万。
其中云南一路,当地土司出兵六万众,广西各土司出兵三万众,合记近十万,自带干粮。
大明内地实际出兵十一万余,其中七万余南方为改革完成的传统卫所兵。
全军只有四万新军,北平老军一支未派,引起了北平系将领的不满。
更有人眼红朱能,还有人仇视张辅。
张辅虽然是原燕山三卫,但并不属于北平系,跟脚是前太子一系派来对付当初燕王的。
没有经历过靖难之役的融合,身上没有北平系的标签。
北平系的将领此次沾不到功劳,人们都知道这是太子殿下在培养他,加上张辅,系内系外各一人。
许多人有了危机感,并且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战事还未开始,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气的朱棣大发雷霆。
“这是大明的天下,不是北平系山头的天下!”
一句话。
让人不敢在出声反对,至少明面上不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