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老臣子都认为,先帝是侄,新帝是叔,新帝原本就没有给先帝守孝的必要,三日已经足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希望夙九洲快点登基,天天跪求。犹其是原来那些支持过康王殿下的反对派,生恐被新帝降罪,就更加积极地天天跪求新帝早日完成登基大典了。
夙九洲的要求是,登基可以,但要同时封后。那班老臣子为了让新帝早日登基,自然也同意夙九洲登基的同时,一起封后了。毕竟,夙九洲是先帝的九皇叔,是大他一辈的。所以,新帝登基就打破了惯例,不需要为先帝守灵,还有了这个迎娶新娘的喜庆安排。
此时此刻的太和殿,礼部早早就安排好了祭祀天,地,大庙,社稷的仪式,就等一切就绪了。文武百官,御林军,神洲军,里一层,外一层,队伍浩浩荡荡,但又井井有条,都被安排好,由专人负责,让整个登基仪式显得非常的庄重,严肃,浩大,却繁而不乱。
古人一向认为事莫大于正位,礼莫大于改元。新帝登基的过程可真是一个烦琐时长的过程,就算被删减了一些过程,却仍然显得非常繁琐,隆重。整个场面非常庞大,所涉人数非常之多。在音乐钟鼓声中,显得更加壮观隆重。这一天的所有事情排序是接新娘——新帝登基大典——封后大典——册立太子——最后是夫妻洞房花烛夜。
开始响第一通鼓后,洲宗帝就牵着皇后纳兰千雪的手,一齐按照惯例祭祀天,地,大庙,社稷。这个过程也是极为繁琐的,幸好,有夙九洲一直执着纳兰千雪的手,一齐完成所有的事宜,该跪时就跪,该拜时就拜。俩人情深执手相看,倒也不觉得这个过程有多繁琐了。
第二通鼓响后,百官整理好自己的朝服,按照品级在午门排好顺序,等待朝拜新帝。第三通鼓结束,文武百官按照顺序进入太和殿,各就各位。
这时侯,夙九洲理了理穿好的衮冕服上御座,而在御座旁边,新帝早早就让人给纳兰千雪安排了皇后的位置。他们夫妻二人坐下之后,开始奏乐。
音乐结束,由卷帘将军将珠帘卷起,尚宝卿将玉玺放到案上,拱卫司鸣鞭,随之音乐大作,引领百官向丹墀拜位走去,到了位置以后,音乐停止。由知班大唱“鞠躬拜”,音乐响起,文武百官四拜大礼。
拜礼结束,音乐停止。
捧表官从春天殿西门进,内赞唱“进表”,捧表官捧着表册跪倒案前,受表官拿出笏板,跪在案东接过表册,放到案上,再收起笏板,退回殿内西边。
内赞唱“宣表”,宣表官来到案前……
这一整套的流程非常的繁复,一会儿是音乐响起,一会儿又有舞蹈,还有下跪,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群臣行三跪九叩礼。
典礼中,百官行礼应奏丹陛大乐,此时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这个仪式也非常的庄严而隆重。首先是大学士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诏书至阶下,交礼部司官放在云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鸣鞭,然后,新帝还宫。
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太和殿门前的城楼上颁布。
要不是夙九洲一直执着纳兰千雪的手,纳兰千雪都快被这一系列的程序给烦躁到了。这时侯已经是初夏的季节,身上的凤冠霞帔显得有些热,头上还戴着那么重的凤冠。
所以古人有云:欲戴皇冠,先承其重。纳兰千雪算是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在新帝登基之后,是封后仪式。这封后的仪式也是非常讲究的,一切按步就班,一点也不能马虎。
但是,因为今天要将大婚,封后,登基大典一齐完成,仪式自然有所改动。经过蓝影几位大臣的研究,程序没有少,但却简化了一些。
封后开始也是奏乐,鸣钟鼓,纳兰千雪穿着凤冠霞帔。这个环节无需戴着红头巾,但凤冠的流梳也将她的脸遮了起来。她从长长的红毡外走来,一步一步,一级一级,在钟鼓音乐的齐奏声中,庄重地向夙九洲走去。
一直走到皇帝的面前,由礼部鸿胪寺官将金册,金宝,及宣读册文,宝文,皇后宝玺交接,銮仪卫官鸣鞭,丹墀下即三鸣鞭,奏庆平之章,纳兰千雪向端坐着的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纳兰千雪当初看到这个环节时,眉头一直皱得死紧。她是现代人,现代夫妻结婚时,只有男人向妻子单膝下跪,哪有女人要向男人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可是,能和阿夙在一起,算了。阿夙现在已经是九五之尊的天子,她只能入乡随俗了。
纳兰千雪三九跪叩时,承制官宣读制命:“年四月甲子,朕承先帝之圣绪,获奉宗宙,战战兢兢,建极万方。今有贵女纳兰氏,原林相之女,昔承明命,虔恭中馈,温婉淑德,娴雅端庄。宜建长秋,以奉宗庙。是以追述先志,不替旧命,使持节谦太尉授皇后玺绶。夫坤备尚柔,妇道承姑,祟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克隆堂基,母仪天下,潜畅阴教。钦奉皇太后懿旨,册立纳兰千雪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
册封皇后的过程虽然删减了一些,但基本的程序还是一一地完成。纳兰千雪按照各种程序,在女官,掌节官,举案官,侍仪,奉册官,仪仗队,正副使臣……等一干人的制命授予中,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完成,最后行六肃三跪三拜礼,终于礼毕,乐止。
这时,到了册立太子的仪式时,纳兰千雪又有了精神。
小杉杉被册封为太子,穿着太子殿下的礼服,模样可真是俊俏得太可爱了。
之后是任命文武百官,封赏有功之臣,再大宴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