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求订阅)

    第四个选择,苏澈此前遇到过一次。

    那是许久之前的事情了。

    当时的苏澈,在那一次模拟之中,同时得到了三大神话级英灵的垂青。

    那个场面非常壮观,以至于到现在苏澈还记忆犹新。

    一转眼过去了这么久。

    当时三大英灵中,已经有两个,被苏澈成功契约。

    一个是第一次模拟的嬴政。

    一个则是最近一次模拟的朱元璋。

    苏澈算是侥幸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看到最后一位神话级的身影。

    苏澈猜测,自己多半与他无缘了。

    毕竟错过一次。

    而神话级英灵都有自己的尊严,不可能再给你一次机会。

    老朱已经算是个例外了。

    怎么可能还会出现第二次例外?

    然而没想到的是,

    还真有这个例外!

    苏澈再一次得到了这尊神话级英灵给的机会。

    这一位,不出意外,多半是汉朝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这位的能力非同一般。

    光是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这些优点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很多厉害的历史人物,能有这三条中的其中一条,就足够资格称王称霸了。

    知人善任,识别是人才还是庸才,交予人才相应的任务。

    虚心纳谏,能接受别人的劝谏,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至于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这就更离谱了,能看清人才更适合什么位置,将他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多的才能,这没有无比毒辣的眼光,根本无法完成。

    某位伟人曾评价过刘邦,说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这里说的便是他那无比出彩的个人能力。

    在能军这一方面,或许是朱元璋和李世民比较厉害。

    但在善用人才这一方面,显然还是刘邦更厉害一些。

    不过。

    刘邦也有自己的憋屈和不甘。

    那就是晚年时期,大权旁落,导致外戚彻底干政,甚至即将倾覆大汉江山。

    吕家和一般的外戚不同。

    他们是外戚的同时,还是勋贵,更是大汉集团的原始股。

    此外,刘邦当上皇帝后,手中的权力并不算稳定。

    隔三差五就有人造反,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

    因为经常没时间处理朝政,所以吕雉代行处理,几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汉初这个时间点,还没有什么‘外戚不得干政’的规矩在。

    后世之所以会有这些规矩,就是因为历朝历代的教训总结。

    要说吕雉,这也是一个狠人,更是一个能人。

    她处理朝政的这段时间,可谓是飞速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搭建更深厚的政治背景,同时还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随着吕雉的威望日益加深,刘邦再想甩掉外戚这股力量,就基本不可能了。

    如果刘邦还年轻的话。

    那一切都不是问题,所有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迎刃而解。

    可惜刘邦最缺的,便是时间!

    要知道吕雉所拥有的,不仅是皇后这个身份,还有背后吕家的支持。

    吕家势大,即便是刘邦也为之忌惮。

    虽然因为某些原因,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吕家的功劳和势力,可仍旧能从一些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中还原事情的全貌。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写: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史记·项羽本纪》写: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翻译一下就是:

    吕后的兄长吕泽,他在刘邦的队伍中是“客从”身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听调不听宣,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他是刘氏集团的股东,而不是员工。

    从刘邦最后封侯的情况来看,能以“客从”身份封侯的就12个人,其中包括吕泽、吕释之两兄弟。

    吕泽在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就被刘邦封侯了(入汉为侯)。

    后来刘邦反攻关中的时候又有吕泽(还定三秦)。

    然后,吕泽又单独领兵出去开辟土地了(将兵先入砀)。

    这个“砀”,指的是吕后的老家,他们原先是砀郡单父县的,因为避仇才举家搬到沛县。

    后来,砀县子弟因功劳巨大被刘邦封侯的多达23人,而这些人几乎都和吕家有关系。

    由此可见。

    吕家不仅资历深,威望高,还有很多功勋卓越的嫡系人马。

    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追着打,是吕泽帮他挡住了项羽,后来又是吕泽发兵帮他东山再起的。

    《侯者年表》中说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这是什么概念呢?

    “佐定天下”这样的评价一般只会用在“汉初三杰”那样的人身上。

    由此可见,老吕家可绝对不是一般的外戚。

    如果不是西汉那帮子功臣勋贵足够给力,直接将吕氏一族尽数诛杀,那汉朝极有可能便二世而亡了。

    若是连续两个大一统的王朝都二世而亡。

    或许历史就会朝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不过,历史终究没有如果。

    苏澈思索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难免有些犹豫乃至顾虑。

    如果让他来模拟刘邦的话。

    那苏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晚年大权旁落,外戚干政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的确是刘邦一直担忧的问题。

    他看得很远,也知道自己死后,外戚必然势大。

    所以所以无论是逃跑的时候想将刘盈踢下战车,还是晚年废掉太子,扶植刘如意上位,都是在对抗吕氏集团。

    然而这些都没有成功。

    刘邦的晚年很凄惨,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以往忠诚于他的张良、陈平这些功臣集团,为了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全部站在吕氏后面扶持太子。

    商山四皓出山挺太子,而刘邦这个皇帝却请不动商山四皓。

    大家表面上在支持太子,实际上却是完全站边吕氏集团。

    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

    你刘邦已经老了,快要死了,跟着你已经没有任何前途了。

    继续跟着皇帝,迟早会被吕氏集团消灭。

    比如韩信。

    这个战争核武器级别的大佬,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一心一意的跟着刘邦。

    结果当刘邦不在之后,直接被吕后以造反的罪名,堂而皇之的杀了。

    吕雉妹夫樊哙试图拉拢韩信的时候,即便韩信知道,站在皇帝这一边,迟早要死,可韩信却依然不管不顾,死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为其效死又何妨?

    对于这些事情,很多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了自己的利益,都默不作声的站在吕氏外戚这一边。

    刘邦对此无能为力。

    早年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团结了大量的人才,吸收了各国的军队和谋士,包括项羽和其他王手下的人才,建立了汉王朝。

    可晚年,他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王朝被不断蚕食。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何之后,谁可代相?”

    上曰:“曹参可。”

    吕后问其次。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是刘邦临死之前,最后布下的一个局。

    吕后对于刘邦的识人之能是非常相信的,便按照刘邦安排的来。

    结果等吕后一死,对吕氏集团不满的功臣集团立刻反攻倒算,诛灭吕氏家族。

    而为首之人,首当其冲者,正是太尉周勃!

    这一切仿佛被刘邦预料到了一样。

    这背后很难不说没有刘邦的身影。

    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惠帝刘盈没有早死!

    若是刘盈不死,那吕氏家族的下场也不会这么凄惨。

    诸吕覆灭后,就连吕氏家族的功绩也被隐去。

    汉初有三个集团,刘氏集团,吕氏集团,以及功臣集团。

    起先是以刘邦为首的刘氏集团占据主导位置,说一不二。

    当刘邦老去后,功臣集团靠拢吕氏集团,也造就了吕氏集团的辉煌。

    吕雉上位后,公然违背白马之盟非刘不王的约定,大肆分封吕氏之人为王,迫害除了自己孩子之外的其他刘氏王族,可谓是做得非常过分。

    此外,

    随着吕氏集团权势扩大,不可避免的就瓜分占据了本属于功臣集团的利益蛋糕,这也为日后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当功臣集团诛灭了吕氏集团后,扶植了刘恒为皇帝。

    却不小心造就了西汉辉煌的开始。

    刘恒是汉文帝,能以文作为谥号的皇帝,从古至今,屈指可数。

    而刘恒的儿子是汉景帝,二人在位期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因为这二位的文景之治,才为汉武帝刘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的‘穷兵黩武’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苏澈皱着眉头,认真思索着这些事情,思考着老刘的心思到底是什么,他又该如何破局呢?

    此刻的苏澈,已经将心思全部放在了最后一个选择上。

    前面的三个选择,都让苏澈十分感兴趣。

    无论是孙膑,还是霍光,亦或者王莽。

    毫无疑问,都是一个个人杰。

    孙膑是孙子后人,是兵家之计圣。

    霍光是西汉著名权臣,甚至能轻易废立帝王,皇帝如果不满意的话,那就换一个!

    这位毫无疑问是站在了臣子的巅峰。

    虽然他的结局不太好。

    但正是如此。

    这一位给的难题也特别明显,多半是如何让霍家全身而退……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可只要破了这一题,便能得到霍光的认可!

    此外。

    要说着三位里。

    苏澈最感兴趣的还得是王莽。

    这一位在苏澈的前世,被很多人调侃是穿越者。

    而他的对手刘秀,则是‘位面之子’,甚至能有一手大陨石召唤术。

    穿越者大战位面之子的戏码,被很多津津乐道。

    王莽之所以被人称为穿越者,主要是因为他的那些政策和发明。

    比如对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奴隶制度的改革,还有他的很多现代化的发明,比如游标卡尺,都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虽然说王莽之改革,大方向是很好的,可却是注定了会失败。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王莽的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手腕还不够硬,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力量,操之过急的改革,自然很难成功。

    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统治力量必须要足够强大。

    西汉末年,行政体系没有执行力,在地方上对豪强地主软弱无力,在中央对皇亲国戚更是没有办法,而且内部还极其腐败,这如何改革?

    想要改革的话,必须削弱贵戚豪强的力量,然后再整顿吏治,强化政府在地方的声誉和掌控力,然后还得减轻赋税徭役,以此获得更高的威望。

    如此一来,制度上的大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王莽的改革,太过于异想天开,认为只要是好的政策,只要顺利执行下去,必然天下大兴。

    这想法实在是过于单纯了。

    王莽的这些改革,苏澈也操作过。

    苏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造反起家,一是拥有绝对的掌控力足够大的权威和声望,二是集团还没有腐化,三是因为利益的蛋糕还有很多,没必要盯着土地。

    王莽虽然位高权重,甚至篡位自立,但实际上,权利的本质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没有下面的支持,想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

    如果苏澈来模拟王莽的话,应该能避开很多错误,最终走向成功。

    只可惜……

    前面三个选项虽然很诱惑,但最后一个选择,让苏澈无法拒绝。

    这位是神话级的存在,毫无疑问要更难一些,可一旦成功,收获自然更大!

    想了许久,苏澈不再犹豫,直接选择了第四个选项!

    念头一出。

    其他三个选项缓缓消失。

    第四个选项最后才消失。

    契灵之书上,缓缓浮现这样一句话——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