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个个重磅炸弹,全懵逼了!(求订阅)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

    这些王爷就像是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不断生根发芽,成熟结果,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

    单是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可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

    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可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五千多个皇族后代。

    因为祖制,这些皇族后代,无法从事其他职业,只能依靠朝廷的俸禄生活。

    一开始的确问题不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不断繁衍生息,皇族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

    嘉靖年间有一个叫林润的御史列举过一组数据:

    每年运往京城的粮食有四百万石,但是皇族们的岁禄就有八百五十三万石。

    山西每年有米一百五十二万石,皇族岁禄三百一十二万石。

    河南有米八十四万三千石,皇族岁禄一百九十二万石。

    也就是说两个省份留存的粮食,就算全支付给皇族,都还差了一多半。

    如此一来,官吏的俸禄从何而出,军饷从何而出?

    田地里的产出是有限的,但是宗室繁衍却是无限的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们,逐渐成了大明帝国沉重的负担。

    这个问题,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发现,后面的皇帝,就算已经发现了,可因为种种因素,只能对此视若无睹,选择再苦一苦百姓。

    除了这些俸禄之外,皇族们因为身份的特殊性,还把手伸向了很多有利可图的区域。

    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宗室们囤积了无数财富。

    这些强大的皇族宗室,勾结当地富商、官员,为了利益,甚至能冒领、贪污同是皇族后代的俸禄,导致同样是皇族后代的贫宗饿死不知凡几。

    历史有轮回,这么多年的狂欢宴席,终究不是免费。

    等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纵横天下后,大明皇族的狂欢盛宴,终是到了结账的时候。

    这些姓朱的亲王、郡王、将军们,成了农民军最有兴趣的猎物。

    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所过之处,所有皇族富宗均在劫难逃。

    全国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在连绵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无不灰飞烟灭。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杀皇族。

    崇祯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军又攻取大同。

    六天之内,代王朱传齐以下的四千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

    其他郡王也几乎没有幸免。

    山西一地仅是缩影。

    事实上,尽管李自成以“不嗜杀”闻名,但是他兵锋过处,那些朱姓王爷几乎没有活下来的。

    而张献忠军本以玉石俱焚为特长,所到之处,诸王扫灭,一切焚烧殆尽。

    朱元璋最开始的想法是让自己的儿子镇守天下。

    以后无论谁造反,当皇帝的终是朱家人。

    可现实的发展却总是事与愿违,截然相反。

    这些人并没有成为大明江山的中流砥柱。

    反而全部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成了帝国的吸血虫。

    对于这些皇族后代而言,他们躺得名正言顺,躺得理直气壮……当年我祖宗打天下时就把我这辈子的活干完了,我凭什么干活?

    甚至到了明朝末年,崇祯最穷困潦倒的日子里,这些皇族富宗,居然没想着伸出援手,主动给点钱崇祯,反而还要伸手去向崇祯要钱——今年的俸禄怎么还没发呢?想拖到什么时候?就算是王爷家也没有余粮呀!

    这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也使得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在山河即将破碎的时候,在大明这座大厦即将倒塌的时候,这群人并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一个个捂紧了口袋,生怕崇祯从他们这儿弄走一分钱,可谓是将贪小利而无大义,演绎得淋漓尽致。

    面对这绝望的情况,崇祯撂挑子不管了:老子上吊去了!

    皇帝死后,大明的皇族宗室们,要么做最后的反抗,要么自杀殉国,当然更多的是投降反贼,投降满人。

    这些人刚投降的时候,清廷对他们还不错,不光给钱给粮,甚至还给官做。

    可是等到顺治三年的时候,清廷的钱粮就不给了。再等到勒克德浑南征的时候,直接对手下人下令:

    “至于故明废藩宗姓有献地投诚者,俱着免死,携来京师。或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灭之!”

    也就是说,清朝不仅不给钱了,也不把老朱家的子孙当贵族了,而且还要把明朝宗室彻底杀光屠尽。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标准做法。

    自南朝的刘裕开始,每次新朝都开始对前朝皇室贵族大肆屠戮和迫害。

    当了皇帝,成了天潢贵胄,命运便已经与国家绑定,与国同休,生死与共。

    可惜的是……这世上只盯着自己那眼前利益的人,终究占据大多数。

    这个结局已经证明了,老朱的做法,可谓是大错特错。

    既然如此,苏澈改起来当然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最关键的是,现在来得及改!

    这个时间点也很早。

    如果等到了明朝中晚期,木已成舟,积弊已深,再想改动,那真的是太难了。

    苏澈没有犹豫,直接大刀阔斧的改动了起来!

    首先废除的就是老朱规定皇族不能从事任何职业。

    其次便是无止境的供养。

    在此之前,明朝的制度规定皇子封为亲王。

    授予金册金宝,俸禄万石,可以开府建牙,拥有军权,护卫甲士少的有三千人,多的能达到一万九千人。

    吃穿用度以及各种礼仪仅仅差皇帝一等。

    亲王的嫡子一旦到了十岁就授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嫡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为一品。

    亲王其余的儿子一到十岁授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

    郡王的嫡长子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为长孙,冠服视二品。

    再往下的其他子嗣,就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逐级递降。

    等到六世以下就统一为奉国中尉,不再降了。

    在苏澈的改动下,原先这一套制度,亲王的待遇暂且不动,而郡王的待遇直接砍去一大半。

    逐级递降之后,七世皇族,便直接沦为普通平民,可以从事任何职业,用以谋生。

    此外。

    苏澈还制定了一个激励标准以及惩罚机制!

    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此前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孙后代,那是无条件的溺爱,他早年间缺少了什么,便给予自己的儿子一切能给的东西。

    虽然朱元璋大部分的儿子还是很正常的,楚王爱做生意,燕王喜欢打仗,周王热爱研究医学,还有喜欢研究数学的,甚至还有喜欢种田的。

    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糊涂蛋。

    这些人凭借自己的身份为所欲为。

    比如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叫朱檀。

    此人好文能诗,谦恭下士,老朱本来是很喜欢他的,出生不久就封他为鲁王。

    并且他与开国元勋汤和的女儿联姻,可以说很小的年纪,朱檀的人生就达到了巅峰。

    十六岁时,朱檀带着妻子到了自己的封地鲁地。

    天高皇帝远,没了皇家的约束,在封地简直为所欲为。

    没有约束,这对于不成熟的人而言,往往是一个灾难。

    朱檀幻想能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他养了很多道士,痴迷于丹药之术。

    他的妻子汤氏不但不进行规劝,进行阻止,相反一直鼓励丈夫的修仙大业。

    后来朱檀身边的道士骗他说,常规的修炼太耗时,如果用一百个八岁的太监做法事,可以加速成仙。

    汤氏便亲自带人,在封地内到处搜寻八岁男童,孩子被抓之后,立即阉割净身,拘禁在王府,一时民怨沸腾。

    后来,他们将魔爪伸进军营,不少军营的幼儿都被他们抓走了。

    有人向朱元璋汇报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逮捕鲁王夫妇进京。

    朱元璋先赐死了儿媳汤氏,又对儿子鲁王朱檀施以髡刑,把朱檀毛发剃光了进行羞辱。

    次年,朱檀中毒身亡。

    老朱甚是厌恶,封其谥号为“荒”,人称鲁荒王。

    对于自己儿子的这些荒唐事情,朱元璋记录得相当清楚,将所有错误全部记录在册,并且公之于众,试图警戒其他的皇子。

    然而,没有一个合适的奖惩机制的话,根本不可能产生太大的震慑作用。

    除了新政策之外,苏澈还允许这些朱家王子,随自己的喜好,全方位的发展。

    他们有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绝对的权势,这是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比的。

    原本在老朱看来,这些儿子其他的爱好都是歪门邪道,治国才是大道,才是正途,所以根本不允许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

    但现在,苏澈不仅放开了对他们的约束,还对其进行鼓励。

    喜欢种田的,就让他好好研究种田,如何施肥才能增加地力,如何挑选灵米种子,才能增加更多的收成。

    从这方面不断研究,能让收成不断提升,那就大大有赏,甚至可以成为整个大明的功臣。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无穷的潜力。

    苏澈的态度很明确——法儒不应该是社会的主旋律,法儒掌握权利,的确尊贵,可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根本上还是故步自封。

    所以,哪怕是种田,也应该有人去研究。

    古之农家,追尊神农为师,以农为国之本,其学说影响深远。

    先秦时已有士农工商之说,“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华夏历朝历代皆重农轻商,就是为了休养生息,这是壮大自己的根本。

    可即便农业如此重要,其却为“九流”之一,是最低贱的行业之一。

    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苏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管这么多事情的同时,还要去研究农业。

    就将其交给老朱的儿子去做,在另外一个领域开花,打破儒家的一些传统,开辟一些新的赛道。

    如果研究成了体系,苏澈还会创建“农学院”,招收天下愿意研究农学之人,设务农官,管理地方农业。

    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来管理专业的事情,而不是让一些只懂之乎者也的儒生来去做这些事情。

    这是苏澈的想法,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除了农业之外。

    喜欢做生意的,就让其发展商业,设各个商业场所,运输物资到处贩卖,甚至此后的开海经商,丝绸之路,都可以让其掺一脚。

    与其将商业这一部分利润让给那些富商家族,还不如让自己人吃下,至少收税会相对简单一些。

    喜欢研究医学的,那就让其成立医学院,教导天下愿意学医的人,让其担任各地医官,成立官方医院。

    如果能将医学的水准提升上来,那些祸害明朝皇帝的太医院的混子们,也就不复存在。

    此外,发展医学,和农学一样,同样是一个新的赛道。

    古代医生的地位并不低,可随着独尊儒术,医生的地位越来越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苏澈不仅要鼓励别人去研究农学,还要鼓励别人去研究医学。

    此外,研究数学的,这就更值得大力推广了。

    华夏古代数学在实用数学方面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但受限于缺乏成体系的数学思想和逻辑学思想,其发展高度和广度,以及对社会整体的促进作用都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无法更进一步。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数学发展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记账、建筑、田地丈量、历法计算,相关的知识主要掌握在从业人员中。

    同时由于这类工程学知识在推崇儒学的古代,始终被视为“不入流”,这导致最优秀的人才永远不会投入到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最终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陷入了天花板。

    明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独领风骚,世界领先,可最终却成就有限,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苏澈自然希望改变这一现象!

    农学,医学,数学,这些领域,基本都要在儒家的蛋糕上切下一块,必然会被疯狂反对。

    一般位高权重之人,都没资格完成这些,哪怕是后世的皇帝,同样也没能力做到这点。

    但苏澈不同,他的身份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能一言断数万官员的生死,区区改革,又算的了什么?

    革的就是你儒家的命!

    分的就是你儒家的蛋糕!

    不服?

    那就死!

    除此之外。

    至于那个喜欢打仗的燕王朱棣,苏澈同样给他安排了任务,让他成立军事学院,教导军事方面的人才,指挥、军阵联合,各方面的战术。

    朱棣一人无法完成,还可以请那些勋贵武将嘛!

    若这事情干好了,那就赏其为征北大将军,给他最精锐的士兵和兵马,让其征战北方,封狼居胥!

    这个条件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苏澈根本不担心朱棣不答应,相反,他会非常乐意的做好这些。

    制定好了相关的政策后,苏澈将其发布了出去。

    这就如同一个个重磅炸弹,一股脑的丢了出去,全部爆炸!

    大明的那些朝廷重臣,全被炸懵逼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