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的其他人也都半信半疑。
安禄山近来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这样的身子还能跳舞?
别为了谄媚圣意,再把腿给跳折了
安禄山却自信满满,他缓缓地走到玄宗皇帝身前,骤然跳起了胡旋舞。
别看安禄山胖得都快走不动路了,此刻舞蹈旋转起来,却颇为灵敏,一圈接着一圈转得甚是迅捷,疾如风焉。
如此巨大的反差,逗得皇帝及杨贵妃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一时间,满殿之内尽是欢声笑语。
良久,安禄山总算是大汗淋漓地停了下来,皇帝连忙命内侍们快去搀扶,同时笑道:
不想安卿还会胡旋舞,真是让朕大开眼界啊。
安禄山谦逊道:
臣听闻陛下喜爱此舞,故私下苦练多日,方才敢于圣前进献,只望能免去陛下一分烦恼,也算臣这一番心意没有白费。
李隆基闻言,愈发看安禄山顺眼可爱,当即就吩咐内府,赏赐金银绢帛给安家送去。
安禄山连忙下跪力辞,并借机说出了他心底里等待已久的愿望。
他请求回幽州继续镇守边疆。
谁知皇帝竟对安禄山有些不舍,想多留他在京中一段时日,不愿放他回去。
契丹新败,蛮族胆寒,短期内不敢进犯河北,幽州安如泰山,安卿何必急于返回呢?
不如这样,朕为你于东都洛阳修建几所别院,待数月后便带你去洛阳游玩,过了今岁,卿再回幽州,如何?
安禄山并不愿意。
他在长安,手下无兵,头上又时刻有李林甫这么一柄利剑悬着,令他胆战心惊,时时刻刻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唯有远离此地,回到他的老巢幽州,才能不再受他人威胁,真正轻松自在。
于是安禄山当着众人的面痛哭流涕起来,不断地向皇帝哭诉,他在幽州的故友亡故,他理应回去祭拜。
一番话说得真情实感,皇帝也愈发认定,如此看重友情的安禄山是个纯良之人,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一旁的李林甫有心阻止,却一直没插上口,只能阴霾着脸,眼睁睁看着安禄山欣喜若狂地叩首谢恩。
七日后,安禄山身后跟着长达二里的装有皇帝御赐之物的车马队伍,浩浩荡荡地返回了幽州。
又是短短三日后,李隆基颁布了一道诏书,竟册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
诏书曰:
开府仪同三司兼右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御史大夫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柳城郡太守持节充范阳节度经略支度营田陆运押两蕃渤海黑水等四府节度处置及平卢军河北海运并管内采访等事上柱国柳城郡开国公安禄山。
性合韬钤,气禀雄武战必克平,智能料敌,所以擢升台宪,仍仗旌麾。既表勤王之诚,屡申殄寇之略。
顷者契丹负德,潜有祸心,乃能运彼深谋,累枭渠帅,风尘肃静,斥候无虞,不有殊恩,孰彰茂绩。疆场式遏,且薄卫霍之功;土宇斯开,宜践韩彭之秩。
可封东平郡王,仍更赐实封二百户,通前五百户,余如故。
诏书是皇帝本人亲笔拟写的,可见其对安禄山之宠信。
此诏令一下,满朝官员在李林甫的授意下纷纷出言劝谏,但始终没能让皇帝收回成命。
而李隆基这一次册封,也是开了大乾边将封王之先河。
李林甫甚至一度想过让门下省官员驳回皇帝的诏书,但反复权衡再三,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一成算。
毕竟一旦这么做了,君臣两人将彻彻底底地站在对立面上。
李林甫以逢迎上意而一路晋升为右相,即使如今掌控了大半个朝廷的官员,他也没有与皇帝直接叫板的勇气。
无奈,这道诏书还是原封不动地送达了幽州。
但李林甫还是做了一些准备,譬如立刻向河东道增兵三万,并调动雍州数万府兵东临丹州同州戍守。
由于此时李林甫还兼领着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等职位,他便请求辞去朔方节度使一职,举荐安禄山之兄安思顺继任,上奏曰:
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皇帝深以为然,便命安思顺前往朔方。
李林甫此举,正是为了利用安思顺和安禄山的关系,警告安禄山不得轻举妄动。
更兼其长子安庆宗尚在京中,手握两大筹码,以及河东道的精锐边军,李林甫可谓是稳坐钓鱼台,纵使安禄山当真敢反叛,他也有的是手段解决之。
不仅如此,在李林甫重用蕃将的策略下,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拔。
皇帝虽然对李林甫这样大敌降临的姿态感到啼笑皆非,但并未阻止,反倒觉得有李林甫为他操心国事,自己正好可以高枕无忧,安享太平。
一日,皇帝在沈香亭宴饮,李隆基从容谓高力士曰:
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高力士躬身对曰:
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
然而高力士这一番肺腑之言却引得皇帝十分不悦,高力士吓得连忙顿首自陈道: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皇帝这才面色稍缓,亲自为高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
从此,就连皇帝身边最亲近的高力士,也不敢再谏言于上,更不必说其他官员了。
除了阿谀谄媚之徒,其余看得清局势的,也都守拙自保,不敢多言。
苏宅里,苏鹤一边帮上官婉儿和李令月加紧召集昔年的修文馆学士直学士后裔,一边则胸有成竹道:
只要李林甫在位一日,安禄山绝不敢反。
通过右相府镜灵见识过李林甫手段的李令月认同地点头,唯有上官婉儿却螓首微摇,叹道:
只怕未必如你所愿。
果不出婉儿之言,就在皇帝和苏鹤都以为李林甫足以应付这一切时,变故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