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落税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所以加征吃亏最大的是底层的商人。
加征的消息传开后,南直隶上下皆怨气冲天,即便是偷税落税的商人,也对此异常不满——在大家看来,今年能加征一次,明年就能加征两次;今年能加征两个铜板明年就能加征四个铜板。
辽响就是最好的例子,年年都说是临时的,但年年都有辽响!
虽然征收的银子是拿来充当税银的,但南京锦衣卫没有加征税银的权力——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只能巧立名目向商人强行收费。
因为加征一事,南直隶士绅集团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
周瞻接管锦衣卫后,本份的税丁都没有乱伸手,周瞻开始欠饷后,本份的税丁只能饿肚子,贪钱的那些税丁却吃香的喝辣的且屁事都没有,所以本份的税丁也开始捞钱。
南直隶民怨沸腾,不仅南直隶的官员开始弹劾周瞻,京师也有大员开始弹劾周瞻。王鹏君在南直隶也常被人弹劾,所以崇祯认为是旧例,压根就没有在意。
王鹏君返京十日后,郑芝龙才遣使报捷。
皇太极误判了大明水师的实力,结果被郑芝龙趁虚而入,直接杀到了盛京,把皇太极都吓出一身冷汗,然后马不停蹄返回关外,不过郑芝龙也损失惨重,郑芝龙的亲卫十不存一,郑家的水师折损了近万人。
对此时的大明而言,郑芝龙的功劳仅次于灭国之功——南安伯是事前许诺给郑芝龙的封赏,只要郑芝龙肯出兵进入东江镇,朝廷就答应封其为伯爵,同时并提供一百万两银子的粮饷,但郑芝龙超常发挥,立下了更大的功劳,所以在王鹏君看来应该给郑芝龙更大的赏赐。
王鹏君提议邀郑芝龙入京,同时派太子出城十里亲迎,赐其蟒袍玉带封郑芝龙为南安伯可世袭罔替,加署右都督;同时赏其子世袭锦衣卫百户并许其入国子监读书。
王鹏君的提议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甚至王鹏君的岳父也建议王鹏君修改封赏提议。
大明立国数百年,才新增了几个世袭罔递的伯爵,结果今年就出了两个。
蟒袍玉带,大明最高等级的赐服,即便阁臣也很难获得,结果今年就有两个武将获得了蟒袍玉带的赐服。
文官们怒了,如果不是锦衣卫太过凶悍,他们都想指着王鹏君的鼻子问他——难道武将想骑在文官的脖子上拉屎吗?
土木堡之变后,武将集团就是文官集团的弟弟,如今竟然想翻身,这谁能忍?
崇祯上位多年,对文官集团的奏折轰炸,早已经免疫了,不过这一次和以往显然是有些不同的——文官集团真的很愤怒,如果崇祯执意支持王鹏君,他们很可能会撂挑子。
文官集团的愤怒,王鹏君是有些无语的。
后金这些年一直压着大明打,北直隶都快成了后金的公共厕所,人家想来就来,如今好不容易出了一个狠人,竟然领军在后金都城附近溜达了一圈,这种猛将就应该重赏以激励三军这种事就应该大力宣传鼓舞士气,让大明的百姓知道明军还是有实力和后金斗一斗的。
对大明而言,最怕的就是天下人都认为你要完蛋,那不完蛋也得完蛋,李自成后期为啥让明军闻风而降,就是因为天下人都认为大明要完了——如果李自成能收服吴山桂挡住鞑子,李自成挥师南下时,南方也会闻风而降。
文官集团对于封赏的意见有两个:一是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功过相抵——杨嗣昌认为郑芝龙一没有拿下重要的城池要塞,二没有斩杀多少鞑子的首级,但自身却折损了一万多人,如果不是吓得鞑子回援,反而要治罪,杨嗣昌的建议获得言官集团的支持;二是温体仁提出的封爵酬功——朝廷让郑芝龙出兵时,虽然没有下旨封爵,但明确许下了承诺,温体仁是知道内情的,而且也赞同了这个计划,所以自然不好反对,温体仁的意思是封郑芝龙为南安伯并许其子入国子监,但爵位不许世袭罔替,也不用来京师夸功。
杨尚书整顿京营需要几年的时间才可以建功?王鹏君开口问道。
若用来守城,一年即可,若用来与鞑子野战,臣也不敢保证。杨嗣昌迟疑了一下后才开口答道。
一年?杨尚书太高看自己了,若两年内鞑子在次入关,光凭京营绝对守不住京师。王鹏君满脸不屑的答道。
永安伯是不是以为天下就你一人会练兵。户部尚书侯恂开口怼道。
即便一年能成军,但鞑子会给你一年的时间吗?鞑子虽然败退,但主力未损。洪总督帐下的十几万大军,皆是各地抽调而来的精锐,不可能一直在蓟辽停留。蓟辽军已经残了,想恢复需要数年的时间,若陕西山西四川等地的军队全部返回驻地,鞑子随时都可以入关,到时京营若守不住京师,你能负责吗?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是名将,但手下无兵可用,所以也拿叛军束手无策,这段时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势力依旧在急剧膨胀。
可让勤王军在蓟辽多驻扎一段时间。温体仁主动开口替侯恂解围。
那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怎么办?难道朝廷坐视逆贼割据西北?王鹏君看了众人一眼,见没人开口后又继续说道:知道洪总督屯兵通州,为何迟迟不愿进攻吗?因为打不赢。如果没有郑总兵孤军深入逼退鞑子主力,鞑子肯定会在关内站稳脚跟,如果真到了这一步,会导致什么后果,你们应该是知道的,郑总兵突袭盛京,可以说是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不厚赏不足以酬其功,不厚赏,谁还愿意替朝廷卖命。
危言耸听,蓟遵大捷,鞑子闻风而逃,伯爷何必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英国公张之极的观点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事实上有很多重臣都认为洪承畴帐下的勤王军足以与鞑子一战。
鞑子之所以在蓟州遵化惨败,主要的原因是郑总兵领兵杀至盛京,皇太极闻讯后,急忙返回关外,关内留守的鞑子无心恋战,且三军将士感念陛下圣恩,皆慷慨赴死杀敌,所以才打出了蓟遵大捷。若是鞑子主力在关内,明军必输无疑。三军将士愿意慷慨赴死,可不是什么感念陛下圣恩,而是因为丰厚的赏赐。
永安伯故意夸大鞑子的战力,意欲何为?洪承畴帐下十几万大军可是大明凑出来的精锐,被王鹏君说的这么不堪,温体仁显然异常恼火。
明明打不过人家,还要嘴硬,王鹏君异常无语。
忠言逆耳!这一次鞑子入关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破坏,皆因前兵部尚书不能正视双方的差距,所以才导致大明折损了十几万精锐。如果阁老也如此自大,非国家之福。王鹏君这话显然是说温体仁无知,会导致大明亡国。
西北的局势益发糜烂,朝廷必须尽快从蓟辽调遣军队驰援,否则一旦让逆贼成势,到时悔之晚矣!赵德业开口说道。
永安伯有何良策。杨嗣昌显然也认同赵德业的话,这也是最让他头痛的地方——平叛需要援军鞑子又随时可能入关。
鞑子入关后,只要郑总兵能从海上攻击鞑子的后方,鞑子必然退兵。王鹏君说道!
这一次是有心算无心,郑氏才能建功,今后鞑子必然会有所防备,郑氏水师压根就威胁不到后金。杨嗣昌之所以敢提出功过相抵的意见,就是因为他认为郑氏水师用不上了。
王鹏君一听瞬间无语,好家伙,原来你们是认为郑氏没有用了,所以才想趁机削弱郑氏水师。
人家郑氏为了大明拼死拼活,你们就不怕人家寒心吗?万一郑氏脑子一热投靠后金,那乐子就大了。
鞑子已经收服蒙古,要想防住鞑子,必须恢复九边重镇的防御能力,但九边重镇早已糜烂,要想重建不仅需要海量的银子,而且需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大明目前有这个精力去修复九边重镇吗?依臣之见,可让郑氏协助朝廷在江南和两广组建有能力跨海登陆作战的水师,每支水师的人数在两万人左右。鞑子如果入关,可命福建水师江南水师和两广水师联合出击,想要防住这样一支水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时鞑子又能有多少人入关。鞑子的人口是后金的短处,所以短时间内皇太极肯定不敢大肆扩充蒙八旗和汉八旗的军队。
鞑子随时可能入关,水师最少需要两年才能成军。杨嗣昌说道。
鞑子在东江构建防线也需要时间,让郑氏学习倭寇的战法,不时袭扰东江镇,一年内鞑子绝对不敢入关。一年后,鞑子想入关我拦不住,但京师我还是守得住的。王鹏君的意思显然是硬扛两年的时间,只要熬过这两年,就万事大吉。
你知道水师有多耗费钱粮吗?侯恂开口质问道。
可让水师参与海上贸易,自筹一部分粮饷。王鹏君提议道。
荒唐,此乃亡国之举,永安伯当诛。钱谦益显然认为此举完全是亡国之举——允许郑氏存在已经是无奈之举,还要能外创造两个郑氏,这简直是在找死。
钱谦益回礼部担任左侍郎后,东林党在京师声势大增——主张功过相抵的文官党派,东林党的声音最大。
大家都不是傻子,郑总兵的功劳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若郑总兵之功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郑氏还愿意为朝廷效力吗?三军将士还愿意为大明效力吗?下次鞑子入关,诸公难道想凭三寸不烂之舌骂死鞑子十万大军。王鹏君自然知道文官集团为何反对厚赏郑芝龙——因为他们担心武将造反怕武将的地位超过文臣。
汉唐未期,文官就是是武将的弟弟。
文官集团并不是不明白郑芝龙的功绩,但为了大明必须要削弱他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文官集团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汉唐五代十国就是最好的证据。
文官集团的担忧,也是崇祯的担忧,所以他也不想郑氏坐大,但王鹏君说的话也是有道理的,而且鞑子这一次入关,把大明的门户彻底打烂了,崇祯需要王鹏君来修补门户,所以也不愿惹恼王鹏君。
太监集团已经帮王鹏君吹过风了,崇祯知道两广水师和江南水师都会任命勋贵为主将,崇祯有些心动,但又有些担心,所以才迟迟不敢下决定。
文官集团的担忧是不能放在明面上说的,如果文官集团敢公开承认不封赏郑芝龙是因为担心他造反,那乐子就大了,所以摆在台面上说理是说不过王鹏君的。
在崇祯看来,利用水师打造防线理论上是可行的,关键是还不用耗费朝廷太多的粮饷,唯一要担忧的就是忠诚问题,一个福建水师就已经让朝廷头痛了。
蓟辽军京营陕西等地的军队皆伤筋动骨,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孔有德之流后金都能封王,郑氏立此大功,若不厚赏,何以安天下将士之心,臣赞同厚赏郑总兵的提议。赵德业在王鹏君劝说下,终于同意站队支持他。
有了赵德业带节奏后,文官集团也开始有人响应——赵德业的话还是有人认可的,郑氏水师是郑氏的私军,以大明目前的状态,拉拢郑氏才是上策!
筹集水师一事,卿等以为是否可行。在崇祯看来,如果要筹建水师,就必须厚赏郑氏,如果不筹建水师,那就还是可以打点折扣的。
此乃乱国之举。若由水师自筹粮饷,水师会和家丁一样成为将领的私军。杨嗣昌坚持反对意见。
王鹏君事实上就是想把水师变成自己的私军——两广水师,王鹏君必然会掌控在手里,江南水师也会努力渗透。
文武百官争论了将近两个时辰,谁也没有说服谁,崇祯也没有最终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