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九章 拯救大明的计划

    王鹏君进入书房后,除赵德业外,剩下的人都忙站起来行礼。

    赵德业挥手示意赵哲离开,这无疑让赵哲有些心酸——这种聚会,即便是旁听的资格,也能获取巨大的权力!

    除了赵德业和王鹏君外,书房内还有礼部右侍郎杨旭然工部左侍郎张瀚文吏部郎中刘济右副都御史常绍浑——这些人都是赵党的核心骨干。赵德业这些年以阁老的身份兼吏部尚书,明明权势滔天但表现的却异常低调,很多人都以为他是被女婿牵连,导致没有党羽,所以才不得不选择低调,但实际上赵德业的党羽已经遍布六部衙门。

    在东林党和温体仁等人处处使绊子的情况下,王鹏君的战略计划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一是宫内大太监的支持,二是赵党的支持。

    赵德业是个有能力的人,也一直有青史留名的野心,所以他还是想为大明做点实事的。

    由于王鹏君的缘故赵德业和文官体系渐行渐远,在加之赵德业本身的硬实力不够,所以他只能选择低调,但如今显然不一样了,王鹏君已经成为让天子都要顾忌三分的存在,所以论硬实力,赵德业不输于任何人。

    赵德业的赵党与东林党有很大关联,对东林党的陋习,赵德业是十分清楚的,东林党成立的目标也是为了拯救大明,而且也出过很多人才,但事实上东林党却反而成为大明中兴的阻力——天启和崇祯都曾重用过东林党,使朝廷出现众正盈朝的局面,但却反而导致大明的国力开始下降。

    大明如今烽烟四起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但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北方的财政体系基本上已经废了,要想解决财政危机就必须从江南弄钱,而江南的钱基本上都掌控在江南士绅的手里,东林党的基本盘就是江南士绅,从江南士绅手里弄钱,等于是挖自己的根基,他们做不到也不敢这么做。

    赵德业显然想联合王鹏君做点实事,所以他并不反感王鹏君的一些手段。

    由于赵德业以往不争的缘故,所以赵党基本上从来没有发出过统一的声音,但如今赵德业准备站出来与其它政治势力斗争,那么内部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声音,这也是赵德业趁大寿接见自己心腹并且让他们和王鹏君认识的原因。

    把鞑子赶回关外的把握有多大。赵德业是知道内情的——郑芝龙已经开始领人袭击鞑子的后方,但即便如此,赵德业依旧有些焦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北直隶和关外的军事力量是不如后金的,但后金的国力不如我们,只要打成消耗战,鞑子必然会退走,所以理论上鞑子退回关外只是时间问题。但战场瞬息万变,最终结果会如何,谁也不知道。鞑子入关后,明军理论上不可能败得这么惨,结果却差点连京师都丢了。

    纸面上的实力,终归只是纸面上的实力。

    能入赵德业眼的自然不是空谈误国的人,所以他们自然能听懂王鹏君的话——王鹏君的意思是,只要朝廷不作妖,把鞑子从关内赶出去只是时间问题,但朝廷如果作妖,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六部尚书内阁阁老和崇祯是又菜又爱玩,如果不是他们瞎折腾,局势不会坏到这个地步——要不是王鹏君一再抗命,说不定京师已经被鞑子给拿下了。

    周瞻的能力如何?右副都御史常绍浑想知道的自然不是周瞻的能力,而是王鹏君对南直隶的影响力。

    崇祯如果迁都,唯一的选择就是南京,而南京是东林党的根据地!如果王鹏君能保留自己在南直隶的影响力,那么迁都后,王鹏君依旧是盘然大物,与王鹏君结盟的赵党也不会垮台。

    王鹏君看了眼赵德业,见赵德业点头后才开口说道:纨绔子弟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

    能把鞑子赶回关外,自然最好,但我们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南直隶那边,伯爷还是要盯紧一点。吏部郎中刘济虽然品阶不高,但在吏部的影响力却不低。

    以王鹏君和辽东军的关系,只要天子还在北京,就没人敢轻易动王鹏君,刘济等人唯一担心的是迁都后王鹏君无法掌握南京锦衣卫。

    如果真到了迁都那一步,我也有把握压制东林党。王鹏君早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他的承诺众人自然是相信的。

    大明的困境,说到底是因为没钱,其次才是官吏的问题。如今天下的田地八成都掌握在宗室士绅和勋贵的手里,而他们是不用纳税的,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大明就没有中兴的可能。赵德业说的这些,大明的政治精英大多都知道,但知道归知道,谁也没有能力解决。

    解决财政危机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目前能做的只有征收商税和加征,节流则可以整顿官场。王鹏君说道。

    土地问题牵扯太大,如果朝廷敢现在就实行士绅一体纳粮的改革,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杀了主持改革的人二是大明灭亡。

    崇祯这几年不断加征,在加上王鹏君在南直隶征收的商税——大明这些年国库的收入并不低,但拔出去的银子,有一大半都被官员贪了,所以才会导致财政危机愈演愈烈——比如拔给辽东通州等地的饷银,被贪污的银子接近八成。

    南直隶能收这么多商税,一是因为南直隶商业发达,二是因为海上贸易,北直隶或许可以尝试一下,但其它地方多半是没希望的。赵德业说道。

    士绅和官员在商税一事上是不愿意配合的,地方官府甚至以收不到商税为荣!

    商税一直存在,之所以收不到税银,是因为偷税落税,要想避免偷税落税就必须有一支专门的武装力量。其它地方的商税本就不多,专门安排一支武装力量收取的话,可能还不够税丁的饷银。

    银子终归不是粮食,老百姓是要吃饭的。靠海上贸易获取白银解决财政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银子无法当饭吃,用不了几年就会银贱米贵,到时情况反而会更加麻烦。工部左侍郎张瀚文对海上贸易是比较了解的,他不反对海上贸易,但认为因该控制海上贸易的规模。

    在张瀚文看来,粮食不能当饭吃,用大明的东西大量换取白银反而会让此时的大明陷入困境。

    张瀚文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在王鹏君的扶持下,海上贸易开始蓬勃发展,江南改稻为桑的情况益发严重。这些年王鹏君虽然为朝廷弄了不少银子,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大明的粮食危机。

    要想彻底解决大明的财政危机,必须士绅一体纳粮,但这是个大工程,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海上贸易获取白银暂时缓解大明的困境,然后引进国外高产量的的农作物缓解大明的粮食危机,接着在腾出手在九边构建一道安全的防线,彻底把鞑子和蒙古人挡在关外,同时整顿文官集团,重新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治体系,然后在解决土地矛盾,从而彻底解决叛军的生存土壤。其实海外也是可以采购粮食的,但利润太低,没有海商愿意用商船装粮食。

    士绅宗室和勋贵的手中有大量的粮食,用银子从他们手中换粮,短时间内自然不会出现银贱米贵的情况。

    大明如今病入膏肓,虚不受补,最缺的就是时间,通过海外暴利,让大明获得一些时间,然后在治病救人——这是王鹏君开出的方子。

    赵德业张翰文等人虽然都有中兴大明之志,但本身对大明的未来是比较绝望的,但听了王鹏君的计划后,众人又点燃了希望。

    王鹏君的名声在士林阶层是臭大街的存在,所以张翰文方景平等人对王鹏君多少是有些误解的,但见到真人后,才发现王鹏君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王鹏君。

    海外的农作物有多高的产量?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刘德业最关心的还是粮食。

    不同的地方,产量会有所不同,但如果海外的农作物能够在大明推广,百分百能解决大明的粮食危机。不过推广需要时间,我已经安排人在育种,要想在全国推广。即便天下太平也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如今的情况,最少需要十至十五年才能全国推广。新农作物虽然产量高,但也需要育种才能适应当地的土质和气候,而且老百姓接受新农作物也需要时间。

    天子让南京锦衣卫独立后,即便你能夺回南京锦衣卫的控制权,但商税也肯定会受到影响,到时是否会影响伯爷的计划。户科给事中方景平有些担心的问道。

    影响自然是有影响的,所以节流非常重要,国库拔出的银子要尽量每一分都落到实处,否则肯定是不够的。海上贸易虽然有巨利,但大多掌握在郑氏家族手里,王鹏君也只是跟着喝点汤而已。

    即便南直隶的商税银没有变化,对朝廷而言,钱粮也远远不够用。大明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平叛抚民需要巨额粮饷重新打造九边防线也需要巨额粮饷。

    不够归不够,但王鹏君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能坚持走下去,或许有再造大明的机会,但以皇权的尿性,绝对不会沿着这条路一路前行——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有缺陷,但如果能坚持走下去,大明此时绝对不会陷入这样艰难的处境。

    只要朝廷不捣乱,伯爷的计划确实是可行的。杨旭然虽然能力不如其它人,但眼光还是有的,王鹏君的计划还是有操作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