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5章 再起波澜(3)

    崇祯15年7月下旬,京城

    崇祯内心其实对左良玉、方国安的印象也非常不好,周铉的话某种意义上也点中他内心的想法。只是,他如今对这些官军总兵无可奈何。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这些总兵可不像“老实”的孙传庭或侯恂等,很容易被抓起来砍头或坐大牢。他们总是呆在地方,就是宣召,他们也不来京城,就像祖大寿一样。

    此时,兵部尚书不知道周铉的话是否被采纳,于是问道:“启奏皇上,如何向五省总督丁启睿答复军饷之事,是否按周国舅建议,请皇上圣裁。”

    崇祯思考半天,说道:“既然兵部和内阁对周爱卿建议无异议,那就先按此答复丁启睿吧。”

    可此时周廷儒不乐意了,他拱手道:“启奏皇上,老臣以为,既然周国舅提出此建议。如果左良玉总兵、方国安总兵哗变,周国舅要承担此责任。

    很多官员此时知道,这内阁首辅周廷儒及身边团伙已经彻底与周铉“刚”起来了。

    周铉不好回答,但是他又不能示弱,否则会被崇祯及他后面的势力怀疑,于是他也拱手道:“启奏皇上,首辅大人可是让以后建言的官员非常难做。如果建言后,还要承担重大责任,那以后还有谁敢建议呢?这完全是断皇上的言路、堵皇上的视听啊!

    尽管如此,这次臣的建言如果导致以后发生哗变、祸乱,只要皇上发布诏令,臣将义无反顾地率领忠义的官兵去平定哗变和祸乱。”

    此话讲话,周廷儒再次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感觉脸上被狠狠打了两次耳光。

    这次基本上很多官员再次见证了周铉的厉害,这种厉害不仅来自“嘴皮”,更多来自于“实力”:能打仗、能搞银两、能解决问题。

    接下来,兵部尚书又问道:“启奏皇上,可如今开封严重缺粮食。无论是驰援官兵,还是驻守在开封官兵和老百姓,都面临着粮草不足的危险。”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崇祯面露怒色道:“兵部和内阁对此有何建议?”

    “回皇上,兵部建议朝廷派出一支队伍送粮草过去。如果机会合适,可趁机联合丁启睿大人、孙传庭大人作战,狠狠打击一次流寇。”

    “有合适的人选吗?”

    “回皇上,目前没有合适的人选。”

    “什么原因?”

    “回皇上,因为这次去开封,既需要运送饷银,还需要运送粮草。如果恰逢流寇围城,还有被围困的可能。所以十分危险,目前山东、河北都没有这样精锐的官兵。”

    崇祯皇帝沉思了半天,可没有人接话。此时,他想起了周铉去南直隶之前,说过他要增援开封以及还与周王孙女有婚约事情,于是,他看向了周铉。

    这事情,就算没有朝堂之事,周铉也准备去开封一趟。

    开封还有很多期待,有杨文岳虎大威,有驰援开封的孙传庭、有对朱九灵和张然的誓言,还有李岩和李自成这些人。

    周铉准备最后劝说李自成一次。如果有可能,大家携手打建虏,换来天下太平。

    首发&:塔>-读小说

    看到崇祯皇帝的眼光,周铉连忙拱手道:“臣愿意携周家护卫队去驰援开封,但因为周家护卫队只有1300人,即使臣雇佣一些伙计运送粮草,这点实力仍旧远远不够。臣希望调周遇吉将军,一起驰援开封。”

    听到此话,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环看了四周,没有人做出反映,于是说道:“朕答应你要求。可时间紧急,周爱卿准备何时出发?”

    周铉还想着自己的几个美娇娘,于是答道:“回皇上,臣昨日晚上回京城。婚事已经严重延期,故臣希望8月上旬出发。”

    崇祯皇帝再次看向了四周,他希望有人提出意见或建议。

    兵部尚书站出来道:“周国舅,8月上旬是否时间太匆忙?还有,京城的粮草有10万石以及大量马料要运送至开封,该如何进行?”

    “本兵大人,流寇抵达“开封”还需要多日。开封有丁启睿总督和孙大人两路援军,只要精诚合作,流寇想要破城基本不可能。

    同时,周遇吉将军目前在辽东,他率领步兵到达山东德州至少需要20天时间,所以本人即使早出发,也没有用。

    至于京城的粮草,恰好本人就在做粮食生意。请兵部将10万石粮食和马料送给本人的商号‘京东方’。然后,‘京东方’在山东购买同样多的粮草和马料送往开封,如何?”

    听完周铉的话后,兵部尚书拱手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周国舅的行动计划可行。”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又问道:“这周遇吉总兵率领官兵离开宁远城,会不会导致宁远城有危险?”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回皇上,宁远城附近仍旧有祖大寿总兵、祖大弼总兵和吴三桂总兵,兵力约6万人,只要粮草充足,就几乎无风险。”

    崇祯皇帝看向了四周,但没有人提出异议,于是说道:“那此事就由周爱卿负责,兵部赶紧调周遇吉总兵出宁远城,其余事情由周爱卿便宜行事,但一定要保证驰援成功。”

    周铉赶紧行礼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