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3章 东施效颦

    却说刘邦在带领两三千残存的人马前去投靠楚假王景驹,不曾想在半路上却遇见了另外一人,这人也是前去投靠景驹的,带着一百多人,各个鲜衣佩剑,都是游侠好汉。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良,却说张良在送走了项伯之后,一直都不忘反秦之志,吸纳各地游侠好汉。

    而张良博浪沙一击也名传天下,竟还有天下第一游侠的头衔,各地游侠纷纷主动归附,张良手中便有了这一百多人。

    只是张良深知自己实力不足,在听说了楚假王景驹已经拥有上万人的兵力之后,于是便主动归附,同时也想要兴复韩国,不曾想半路却遇到了刘邦。

    张良见刘邦数千人马,恐有不测,本打算绕路而行。却不想刘邦军中有一人独行而出,开口便问道“前方莫不是张子房?”

    张良定眼望去,不曾想却是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萧何。

    “原来是萧兄!”张良自从当年一会之后,就不曾在与萧何见过面。但他深知萧何品性,当初自己明明自曝身份,但萧何身为官府中人却不曾告密,是故见到萧何,张良便明白此行无碍,两人策马通行,互诉友情,共通这些年的遭遇。

    张良也才得知,原来萧何跟了附近大名鼎鼎的沛公。

    “连萧何这样的人都心甘情愿的跟着刘邦造反,这位沛公莫非真的有大才不成!”听到萧何现在的境遇,张良心中疑惑道。

    而刘邦得知萧何与他人离去,心惊道“莫非萧何见我兵败,想要离我而去!”

    于是刘邦急忙策马而行,却见萧何带着张良前来拜见,不等介绍身份,刘邦就大笑道“原来是大韩相国驾临,恕刘季有失远迎。”

    张良听到大韩相国一惊,刘邦却笑道“天下皆知张良世代相韩,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忠臣,为了复国,甚至不惜以命刺秦,此等人物刘邦岂有不闻的道理。今天下反秦,暴秦必灭,六国必兴,韩国必复,而张公自然必为韩相。”

    “在下刘邦虽不才,但闻张公大名,欲竭尽全力助张公兴复韩国,届时我刘邦若能为韩国一上大夫,便也心满意足了!”刘旭情真意切道。

    张良听闻刘邦愿意助他复国,顿时心中大为感动,对刘邦也格外看重。后来听闻当初与萧何饮酒时刘邦也在附近,也正因为如此才一眼就认出了自己,顿时更觉刘邦有所不同。

    在刘邦的竭力相邀下,张良便将自己的百人队伍与刘邦同行,刘邦将曹参找来问道“军中还有多少粮草,可赠予张良军一些,以结军心!”

    “军中粮草只够三日,我等尚且不够,为何还要分予他人!”曹参不满道。

    “我观张良人数虽只有百人,但个個武艺精湛,皆是一等一的好汉,若是能够收其心,则我必能入了雍齿这个狗贼,救回大家的妻儿!”刘邦道。

    曹参道“粮食已无,却还有上百斤美酒,本是沛公之物,只可惜不能果腹。若是沛公舍得,不如都送给张良好了!”

    “妙极!”刘邦闻言大乐道“游侠者,好酒而不好食,若能给以美酒,定可收其心!”

    刘邦便命令曹参将酒送到张良营中,游侠得酒欢喜不已,张良营中一时皆是沛公之名,张良见状不但不脑,反对沛公心悦诚服,于左右言“沛公待人,如冬日沐春风,夏日品秋水,此乃成大事者也。”

    恰好此时,沛公来访,张良请沛公入主位,沛公推辞不过,便坐了上去,张良甘为侧陪。

    沛公于席上,大谈复韩国之事,张良则出谋划策,如何举兵,如何谋城,如何选王,又如何复国,一言一策皆恳切实际,沛公闻言极为敬佩,对张良愈发喜爱。

    “吾听闻子房乃黄老之士,善易经,可否为我册上一卦,吾可夺回丰邑否?”刘邦笑问道。

    “善!”张良遂以《周易》起卦,见卦象后笑曰“雍齿之辈不过尔尔,沛公定可夺回丰邑。”

    沛公闻言大喜,旋即又道“那吾等可复韩国否?”

    “卦者不自卦!”张良摇头道“此事涉及良,良无法测算也。”

    “既是如此,则看我刘季日后可为上卿否!”刘邦笑道,张良起卦,得卦象乃九五至尊,飞龙在天,张良不由手抖,旋即笑道“沛公日后或许可为王!”

    “哈哈哈!”沛公大笑,又与张良痛饮几杯,酒意微醺,起身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得子房兮威天下,安得美人兮游四方。”

    张良闻此歌,更觉刘邦不同凡响,不曾想刘邦却借着酒意道“子房可知,这天下自古以来最美的女人是谁?我听闻黄帝有二妻,嫫母与嫘祖,一丑一美也。吾已有一妻,当再寻一天下之美,效古人之风。”

    “自古美人,远有褒姒,妲己,近则有西施!”张良正色道。

    “西施者,何其美也?”刘邦问道。

    “古语有云,东施效颦,西施有心疾,每逢心痛,捧心哀眉,便可让周围所有人沉醉其中。而邻居有一女子东施,长的极丑,却爱效之,亦捧心皱眉。然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去之走,以为鬼怪。”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东施只知西施美,而不知西施因何而美。就如同沛公知黄帝有二妻,却不知黄帝为何有二妻”

    “嫫母貌丑而有德,善驱邪,能造镜,有大功于天下。嫘祖则善蚕桑,以丝绸而盖天下,此二祖皆非以容貌为后,而是有大功于天下也,黄帝娶之,也因之成就人皇之帝业。”

    “沛公若是想有二妻,可也。若是仅以容貌为凭,则忘了褒姒,妲己之祸乎?”

    刘邦闻此言,如晴天霹雳,酒醒大半,向张良拱手道“先生良言,刘季铭记在心!”

    于是刘邦授张良为厩将,跟随左右,如萧何之故。

    ——————

    这一段剧情便是刘旭写的刘邦第二次和张良相见的剧情。

    和三国演义里面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同,正史中关于刘邦如何收服张良的故事却不多。

    统观所有的史料,都只是说刘邦在兵败之后去投靠景驹,结果半路上遇见了同样带着100多人去投靠的张良,结果仅仅一天,张良就成了刘邦的属臣了。

    这段剧情初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毕竟当时张良手里面只有100多人,而刘邦还有数千军队,人多吞并人少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张良但凡是个普通人,或者当时是个普通人,都不会有什么令人感到疑惑的地方。

    可问题是这个时候的张良不是普通人呀,他是那个在博浪沙惊天一击,误中副车的史诗级刺客,是所有游侠的心中偶像,就相当于那个时代的顶流。

    张良就算想要投靠,那最少也要投靠有个上万兵力,同时还已经自称为王的景驹这样的人。

    而那个时候的刘邦,虽然有一些人马,还打了不少胜仗。

    但相遇时候的刘邦,老家被人偷了,许多将士的亲人也被捉了,好不容易攒下的本钱也基本上全都没了,就剩下一两千的残兵败将,完全就是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

    刘邦和张良之间的差距就好像孔连顺和金喜善之间的差距,除非张良是重生过来的,否则没有任何人会相信这个时候的刘邦未来会成为统一天下的皇帝,否则张良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的给刘邦当下属呢?

    当然历史就是这样的,所以刘邦和张良相见的这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刘邦到底是表现出了哪些特点让张良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认定这位已经50多岁的沛公是位明主。

    这一直都是史学界非常好奇的问题,奈何没有史料可以支撑,于是就只能全凭想象了。

    刘旭本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认为张良肯定是看到了刘邦在个人性格特征上的一些优点,比如豪爽,厚脸皮等等,于是刘旭就设计了送酒这个剧情。

    但仅仅有性格优点还不够,双方还要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才行,所以刘旭就设计了刘邦允诺要陪着张良一同兴复韩国。

    以刘邦的厚脸皮,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许下什么诺言都是非常正常,更不会担心能不能兑换诺言。

    而且退一万步来讲,刘邦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够当皇帝,当时仅仅只有两三千人的刘邦,能够成为韩国的上卿,那就是极为不错的前途了。

    所以刘旭编的这段剧情在逻辑上是没啥问题的,好不好看就由各位读者说了算。

    至于刘旭后面改了大风歌,有读者会觉得很不舒服,这以后是不是就看不到正版的大风歌了呢?

    其实不然,根据史料显示,大风歌还真就是一首歌,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词,固定了曲调和韵脚,诗人们可以往里面填词。

    大风歌也是如此,只不过大风歌就连第一句歌词也被固定了下来,也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后就可以根据唱歌者的心情来直接往里面填词了。

    根据各种各样零星的史料,发现过三首秦汉时期的大风歌,开头都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后面的填词却各不相同,而刘邦的这首却是最知名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就像所有朋友聚餐都喜欢到ktv里面嚎一嗓子一样,在秦汉之时,朋友聚餐都喜欢自己创作一首大风歌,念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也是为什么刘邦会在回沛县的时候创作那首最著名的大风歌。

    但其实在此之前,刘邦本人肯定也是创作过许多不同的大风歌的,只是词语的境界远远不如那最后一首来的悲凉壮阔,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事实上刘邦本人几乎没有任何文字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秦汉时期的人,也几乎都没有文字作品流传,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就在这一段的最后,刘旭还设计了一个刘邦借酒发疯,而张良以东施效颦为例来劝说刘邦不要急着玩女人的故事,也算是刘旭给张良又稳固一下人设了,同时丰富一下剧情。

    这整段文字基本上都是刘旭的个人创作,三国里面罗贯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个人创作,创造的好不好,由各位读者来判断,但刘旭没想到的是,这最后一段东施效颦的剧情,却又引发了一场极为无语的大型风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