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215 他的“僭越之心”(求月票)

    午后,并州大都督府外,有着玄披的青年下马。

    大都督!

    近随快步迎上前来行礼,接过青年手中缰绳,边将元祥已至的消息禀明。

    崔璟闻言,大步跨入府中。

    元祥的飞鸽传书在四日前即已送到崔璟手上,其上所写常郎君已顺利脱困,请大都督安心此一行字。

    崔璟看罢,安心之余,不免皱眉——既都写信了,为何不多说些,比如说些……总之,是怕信鸽带不动吗?

    信上未说的,现下总算可以当面问一问了。

    听得大都督相召,一路风尘仆仆,刚准备洗澡换衣的元祥不敢有片刻耽搁,赶忙又将腰带扎好,抓过一旁的包袱挂在身上,快步去见了自家大都督。

    军中养成的规矩,上峰相召,不可有丝毫耽搁。

    来至外书房中,元祥行礼罢,忙就道:大都督放心,大理寺已还常郎君清白……但您敢信么,真凶竟果真是那明家世子明谨!

    崔璟:已隐约听闻。

    此等大事,十余日的时间,已足够将最紧要的那部分传至并州了。

    但这些俱不是他最想听的。

    大都督都知晓了啊。元祥赧然一笑,这才说起自己的差事:属下愧对大都督交待,此番回京并未能出上什么力。

    总算听到了想听的,坐于椅中的青年眉眼间的神态起了无声的变化,肉眼可见地认真重视起来:可有帮倒忙?

    元祥忙道:自然是不曾的!

    嗯,那就好。崔璟放心下来,在她面前,帮不上忙是常态,或者说,不帮倒忙即是帮忙了。

    ……元祥沉默一瞬,为自己正名道:属下谨记您的吩咐,绝不敢擅作主张,事事皆听常娘子安排,故而属下虽未帮上什么正经的大忙,但也并非什么都没做的。

    他便将常岁宁安排给他的那些差事一一说了,说起来似乎很多,但崔璟觉得,大致可以归为两个字——跑腿。

    元祥:常娘子的计划多在暗中,故而需要用到的人手并不多……这其中一半的差事,大约是常娘子看在属下千里迢迢跑回来,不好叫属下白跑一趟的份儿上,才分派给属下的。

    崔璟默了一下,倒叫她费心了。

    他不禁问:那另一半是——?

    元祥有些自得:另一半差事是属下们抢来的!

    他眼皮活,但凡需要跑腿的差事,统统包揽下来,倒叫常娘子手下那两个名叫小端小午的小乞丐无事可做,差点跟他急眼了。

    没办法,谁叫僧多肉少呢。

    但他是客,理应让他先来!

    崔璟:……大概能够想象差事的紧缺程度了。

    他看向下属:将整件事的经过说一遍。

    元祥一怔——他方才在说常娘子派给他的差事时,不是已经说过一遍了吗?

    对上自家大都督的神态,元祥很快心领神会……哦,大都督不想听以他为主角的!

    元祥遂将事件的重点围绕到常家娘子身上,将她如何安排设局,如何在孔庙众文士前揭露明谨罪行云云,悉数说了。

    这一通绘声绘色地说下来,元祥已是口干舌燥,却见大都督皱起了眉:她受伤了?

    元祥点头。

    虽然但是……他说的如此精彩而又惊心动魄,可大都督却好似只听进去了这一句是吗?

    崔璟正色问:伤势如何?大夫怎么说?

    大都督放心,常娘子伤在手臂,大夫说只需养一段时日便可无碍了!

    崔璟的神情仍不算轻松。

    元祥恨不能回到方才,捂住自己的嘴才好,常娘子受伤之事分明可以省略,他作甚非讲得这般细呢。

    于是元祥决定说点轻松的:……事成后,乔祭酒还押着常娘子去孔夫子跟前磕头赔罪呢,说是担心孔夫子怪罪,回头再将常娘子变笨了!

    说着,自己先笑为敬。

    崔璟抬眼看向傻笑的下属。

    元祥笑意一凝。

    大都督觉得不好笑……是吗?

    等等,他还有根救命稻草!

    元祥忽然想到什么,解下肩上的包袱:对了大都督,这是常娘子托属下带给您的!

    他火速将包袱解开,捧着一件被包裹着的四方之物来到崔璟面前。

    崔璟没有耽搁地接过,一手持之,一手去解包裹在外的绸布。

    然,解了一层又一层,他竟发现此物被包裹了七八层余。

    崔璟眉间神色温和,她竟如此上心,倒不知其内究竟何物。

    元祥此时嘿地一笑:这都是属下特意包着的……唯恐途中有损坏。

    ……崔璟手下一顿。

    包裹之下,是一只锦盒,锦盒打开,其内是一只素色荷包。

    元祥再次一笑:这锦盒也是属下寻来的!

    好歹是常娘子送的东西,这样才有仪式感嘛!

    崔璟彻底无言,将锦盒丢到一旁,只将那只荷包拿起。

    打开后,一颗栗子落在他手中。

    元祥眼神一震。

    怎么只是颗栗子?

    他以为好歹得是常娘子的亲笔字条呢……

    完了,仪式感太足,期待值拉得太高,大都督怕是要失望了!

    然而定睛一瞧,却是他多虑了。

    大都督看着那颗栗子,眼神似乎比看亲儿子还亲!

    察觉到下属视线,崔璟将栗子收握于手中,继而问:她可曾说起,之后有何打算?

    可有他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大都督,您与常娘子还真是心有灵犀!元祥眼睛亮亮地问:来之前,您猜常娘子是如何同属下说的?

    此言毕,一时上头的元祥即觉失言。

    大都督一向最不喜旁人说废话,什么你猜一猜、不知是否当讲此一类故弄玄虚之言……大都督决计是不会接话的!

    元祥正要硬着头皮自行往下说时,却听青年耐心问:如何说的?

    元祥大为震撼。

    人,怎么就能有两幅截然不同的面孔呢?

    好一会儿,元祥才自震惊中回神,扯出笑脸道:常娘子说,若您问起她之后的打算,便让属下同您讲,她准备带常郎君离开京师,待安顿下来后会给您写信,让您不必挂心。

    又道:常娘子还问起过您的伤势呢。

    崔璟看向他:你是如何答的?

    元祥咧嘴道:属下自然要说您勇勐无双,区区小伤算不得什么,早已无碍了!

    崔璟点头,心中很满意这个回答。

    虽然他的伤至今还未好全,但一则他不想让她担心,二则……他想,应当没有人会拒绝在自己在意的人面前,树立一个足够勇勐的形象吧?

    不过,她既确定了他受伤之事,想来是见过无绝大师了。

    不知她与无绝大师是否已表明身份了?

    他想起了那夜于天女塔辞别时的情形。

    崔璟自书房中出来时,天色已晚,一轮圆月初挂上枝头。

    他暂时驻足,仰头望月。

    听元祥说起

    孔庙之事时,他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位单枪匹马得胜而归,身上浴血却也披着荣光的将军。

    元祥说,当时许多人自发为她拦在楼外,他想,这是应当的。

    这世间,就是有这样应当之人。

    这样应当之人,理应有大天地,而非向何人妥协——他从不是愚钝之人,又因知晓旁人不知之事,故而从元祥那些话中,他亦能看出那位帝王的态度。

    天女塔内,帝王未能试出想要的答桉。

    这一次,也未能将那个答桉逼出。

    两次强硬的试探,两次宁自伤也不肯妥协的固执,他想,他大约知道是为什么了。

    他心疼她流血受伤,懂得了她的不肯妥协,也仰望她身上的荣光。

    但,心疼……?

    这明朗出现在心头的两个字,令崔璟有着一瞬的怔然,他如今既知她是何人,这心疼二字,便应当是有些僭越的。

    所以,他待她,已算是有僭越之心了,是吗?

    青年静立望月,无声握紧了手中之物。

    片刻后,他垂眸看向那颗栗子,微微扬了扬嘴角。

    如今,他有三颗珍贵的栗子了。

    青年将栗子收起,走下了石阶。

    大都督。

    并州大都督府上的一名属官走来,向崔璟行礼,道:已经五日了,戴从还是不肯招认。

    微微一顿后,试着问道:今已人证物证俱在,大都督……可要用刑一试?

    崔璟未置可否,抬脚往前走去:我亲自去见一见他。

    戴从便是并州大都督府上长史,此前圣册帝得知此人与徐正业有书信往来,担心其起变,遂令崔璟暗中迅速赶往并州,查实此事,控制并州局面。

    并州辖太原,地处关键,且大盛开朝先祖皇帝当年便是自太原起兵,故亦有龙脉起源之说。

    故并州之地,绝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而崔璟认为,正因此,值此乱局之下,对并州虎视眈眈者,必不在少数。

    他奉密旨至并州,很快便查到了戴从与徐正业欲暗中勾结的罪证,今日已是戴从被囚禁的第五日,但此人至今不肯承认与徐正业有往来。

    此时见到崔璟,手脚锁着锁链的戴从立时站起身来:大都督,戴从绝无异心!

    崔璟抬手,令看守之人皆退了出去。

    大都督,属下……

    戴从还欲再言,却被崔璟打断:我知道,我已查明。

    戴从眼神一震:大都督……

    有人暗中蓄意构陷栽赃,又刻意使圣人察觉,引我来此治罪于你。崔璟道:此局是为你而设,亦是为我。

    他在中途,便已想到了这个可能。

    戴从:那您为何还要冒险来此……

    并州太原不可有分毫闪失,我即领并州大都督之职,此事纵只十中之一的可能是真,我亦非来不可。崔璟道:对方必也看准了这一点,料定我为防打草惊蛇,既奉密旨,必只能带少量轻骑赶来。

    所以,既是借刀杀人,亦是请君入瓮。

    戴从心惊不已:属下这几日忽困于此处,便只想到是有人欲栽赃除去属下……却未曾想到此事也是冲着您来的!

    这是要一石二鸟了!

    大都督府内必有内女干,大都督务必要当心提防。戴从看向那青年,一时只觉危机四伏,忐忑难安:那幕后之人所图甚大,既已布下陷阱,并州此时必已入危局……

    然中途察觉,或为时未晚。青年也看着他,道:只是敌明我暗,形势

    不利,接下来便还要辛苦长史,与我做一场戏。

    戴从目色郑重地点头,等着青年往下说。

    ……

    淮南王尚未下葬,又有不利的消息接连传回京师。

    自都梁山首败后,两军于各处大小交战多次,李逸所领讨逆之师胜少而败多。

    另一则,扬州一战来得突然,此前大军赶赴时,临时筹措而出的粮草只够维持三月,如今粮草已经告急,而朝廷命人护送的补给粮草,却在中途为徐氏乱军所劫。

    天子震怒,然当务之急,却也只能先行令户部再次筹备粮草。

    焦头烂额的户部却称如今已是无米之炊,国库虚空,而需要户部拨银的去处远不止扬州这一处,一时间实难再次筹措充足银粮。

    次日,教子无方、不久前曾在金銮殿上撞柱寻死的应国公,头上还缠着伤布,亲自带着家仆赶着装满了银箱的马车,来到了户部,称愿以明家大半家产,以资讨逆大军,略解燃眉之急。

    有明家起了头,其它官员权贵又岂能毫无表示?

    户部说得好听,皆会记录在册,待日后国库充盈时会再行返还,这话几分可信?

    看着数日间筹措而来的银钱,户部为如何分配之事,忙得不可开交。

    银钱自然不能直接如数送去军营,需要换成粮食军用之物,要备足这些,也需要时间,还需与兵部共议细则。

    此一日,骠骑大将军府有人前来,称是变卖了常府一些田宅,也筹措了一些银钱及现粮,但他们提议,不等户部一同筹备,愿自请护送前往扬州。

    一来,户部流程繁杂耗时,二来,那些跟随多年常阔的伤残老兵认为,粮草被劫前车之鉴在先,接下来分多路押送粮草更为妥当,他们在前,正也可先探一探路。

    相较旁人,常阔人在战前,常家自然更多一份忧心,此举也是情有可原。

    户部与兵部商议后,同意了此事,给了文书。

    在常岁宁的安排下,常家人很快押送着钱粮出了京。

    而隔日,朝堂之上便出了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