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6章 钢铁厂

    蒸汽战舰使用明轮驱动,虽然传动效率不高,却仍比风帆船快得多。

    杨烜等人早上从八尺寨出发,中午便到了新宁州,靠泊在新宁实业公司钢铁厂码头旁。

    钢铁厂是大型工厂,除了需要消耗巨量铁矿、煤炭等原材料,还要耗费大量的白云石、萤石等辅料。

    因此,钢铁厂通常选址在交通便捷、靠近矿藏的地方。

    新宁州正是这样一处地方。南宁府新宁州,既今之崇左市扶绥县。它频临西江,境内有扶绥矿区,铁矿、煤矿品质较好,易于开采,又有白云石矿,是建立钢铁厂的不之选。

    钢铁厂厂长名叫唐廷枢,广东香山人,原是广州洋行的买办,时年20岁。

    历史上,唐廷枢是华夏第一位近代企业家、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慈善家、华夏近代工业化先驱、华夏近代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创办企业达47家,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机械煤矿(开平煤矿)、第一家保险公司(仁和保险公司)、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第一台自产火车、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土厂)、第一家机器棉纺厂、第一口油井、第一条电报线..唐廷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李鸿章的提携。如果说李鸿章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旗手,唐廷枢就是洋务运动的具体操盘手,也是李鸿章手下最为得力的洋务干将。

    但李鸿章靠淮军起家,直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在恭亲王奕诉的支持下办理洋务。

    1873年,唐廷枢离开怡行洋行,投入李鸿章麾下,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

    在此之前,唐廷枢一直在洋行做买办。他的才能也得到了洋人的认可,一路升至怡和洋行总买办。

    而怡和洋行是晚清最大的洋行,曾大力开发香港,史上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说。

    作为一名穿越者,杨烜深知唐廷枢的重要性,派敌工处的特工到广州寻访唐廷枢。

    此时的唐廷枢,刚进洋行当学徒,只是个见习文员。

    黑旗军威名远播,连洋人都甘愿为之效力。杨烜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唐廷枢也颇为心动,来到新宁州出任新兴公司钢铁厂厂长。

    唐廷枢已在码头上等候多时。他注意到,杨烜身后跟着一个很眼熟的女人,与伍濯的女儿长得神似。

    只是,伍菡一向衣着华丽、冷若冰霜,眼前这个女人却穿着朴素,神态平和。

    伍菡却从未注意过唐廷枢。毕竟,在此之前,他只是洋行里最低级的见习文员,而伍菡则是十三行首的千金。即便是洋行老板,也要对她客气三分。

    杨烜和唐廷枢见过几面,非常赏识唐廷枢的才情。此刻,他们寒暄一番,便直奔铁厂试验炉而去。

    码头处堆了许多铁矿石、焦炭,但钢铁厂内尚未正式开始炼钢。唐廷枢解释说:"大元帅,我们已经试制钢铁成功。经检验,所产钢铁的韧度、强度都有很大提升质量明显优于西洋的锻铁。

    目前,我们有一座试验炉,仍在不停实验,试图改进完善炼钢工艺,探索最佳炉料配比。另外,工人正在抢修高炉,日夜不息,力争在春节上投产,炼出第一炉钢水。

    锻铁是一种介于熟铁、钢铁的材料,含硫、含炭量高于钢铁、低于熟铁。

    正是凭借着锻铁技术,洋人可以铸成价格更便宜、重量更轻便、质量更可靠的火炮把满清老大帝国打得满地找牙。

    有了钢铁技术,黑旗军就能在火炮技术上实现突破,反超洋人。

    杨烜自然要勉励唐廷枢一番。顺着他手指方向,杨烜分明看到,远处的空地上聚集了数百名工人。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座高炉拔地而起,已经初显轮廓。

    杨烜与伍菡相视一笑,伍菡尤其感到好奇。华夏传统炼钢,效率极其低下,只能先炼出熟铁,再利用铁匠反复锤打。

    这种"百炼"钢成型时已经坚硬,没法铸炮,只能制作上好的刀剑。

    即便华夏有"灌钢"法,效率较"百炼"法高,炼出的钢铁仍然不及西方的锻铁。

    在伍菡的印象里,西方文明先进,技术更是遥遥领先。现在,唐廷枢声称钢铁厂所炼钢铁优于西方的锻铁,伍菡不免有些将信将疑,盼着一睹为快。

    众人来到试验炉前。这座试验炉有两座炉子,一座为竖炉,一座为转炉,竖炉较高较大,转炉略矮略小,彼此可以连通。

    竖炉也不大,高度不到两米,容积不足两立方。唐廷枢一声令下,工人按照测量好的比例,往竖炉中依次加入捡选过的铁矿石、焦炭、白云石、莹石。

    铁矿石、焦炭是炼铁原材料,白云石、莹石是溶剂。

    竖炉内开始生火,鼓风机也呼呼地吹了起来。

    这一步,并没什么新鲜的地方。不管是洋人,还是华人,目前都按这种办法冶炼生铁。只不过,钢铁厂这边用了焦炭、蒸汽鼓风机。华人主要用木炭、手动鼓风机。

    没过多久,一股热浪袭来。在场众人再无寒意,甚至热得冒出汗来。166小说

    焦炭的热值远高于木炭。蒸汽鼓风机相比手动鼓风机,可以鼓入更多的空气,促使竖炉内的反应更为剧烈。

    唐廷枢害怕出意外,把杨烜和伍菡让至一边。

    杨烜问道:“如果高炉投产后,每月可产钢多少?”

    唐廷枢思索片刻,应道:“每月产钢两百吨,问题应该不大。"

    杨烜并不满意。华夏炼铁效率低,往往用斤计算铁产量。但在工业时代,钢铁产量往往用万吨计算。每月产钢两百吨,就是0.02万吨,简直就是少得可怜。

    根据在建高炉规模,杨烜可以确认,唐廷枢并未认识到“碱性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法'的巨大潜力。他的估算明显保守了。

    在"碱性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法"中,竖炉主要用来冶炼生铁,需要把铁矿石炼成生铁铁水,费时较长。

    恰是中午时间,唐廷枢带杨烜等人吃饭,待下午再过来观摩铁水变钢。届时,枪炮厂亦会来人,现场铸炮,检验钢铁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