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四百三十三章 编典封侯

    朱翊钧让张敬修整顿锦衣卫,且设密告制度后,官场的确因此出现了大换血,所以一下子除了多人被治罪外,还罢免了一位阁臣两位尚书。

    不过,大换血的烈度,相较于以前倒是弱了不少。

    主要是因为大明已经开始对外取利,内部倾轧程度也就开始减弱。

    通过抄家来增加国帑的这种粗暴方式,也就没有大规模出现。

    也是为了不影响士民担心取财后终究只会为朝廷所夺,而因此只醉心揽权,追求短时间的暴力敛财,和短时间内的奢靡享受,不做长远理财之计。

    潘晟、徐学谟、杨巍这些都是以带散官爵位的方式归乡养老。

    朱翊钧还特赐“尽忠为贤”金匾于三人,且特诏建牌坊旌表其功,算是以皇帝身份承认其功,称赞其德,使其家族荣誉得到保护。

    而朱翊钧这样做,也是想让他们家族因为这份荣誉,不做短见之事,如纵容子弟挥霍,不睦乡邻,不积极搞社会事业,不替朝廷维持地方稳定。

    剩下没有辞官的执政公卿,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他们知道皇帝没有要刻薄寡恩的意思,也就一面感念皇恩未做归隐之想,也一面更加严格约束子弟,以求能在高位上多待一些时日,进而实现未完成之志。

    当然。

    申时行等执政公卿之所以没有强力反对密告制度,也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没有要刻薄寡恩,而是他们和皇帝相处的近,也知道皇帝设密告制度的真正用意,是控制国内官僚士大夫对庶民的克削程度,同时为将来大规模开发外利以惠天下士民做准备。

    而如今。

    矿利方面已经开始要有惠及士民的迹象,他们作为执政官僚,自然已占据了分给天下士民的蛋糕中的主要部分,也就还能隐忍,愿意去约束子弟,为的就是等着外利兑现,好苦尽甘来。

    虽然,密告制度让天下官绅人人自危,且不得不更加严格约束子弟,以保全家族名誉和自己仕途,但对于百姓而言,却是人人更加安宁,开始积极劳作挣钱。

    汉人老百姓的自我修复能力素来很强。

    只要官差胥吏和士绅豪强不要滋扰他们,他们在被掳掠后,是能够迅速恢复活力的,哪怕没了田地产业,也能开垦出新的良田,开办出新的作坊,让一个萧条的地方农业与手工业又发达起来。

    李如松就在万历十三年暮春时,于班师回京途中,看见蓟州一带市镇,比他去年北上时更热闹了许多。

    商贩如云,店铺鳞次,而耕作的百姓也多了许多,很难见到懒夫惰民,甚至许多百姓已开始在贫瘠陡峭的山地上耕作。

    他便主动问一叫解百两的百姓:“老人家这是种的什么?”

    这解百两说:“种的番薯!”

    李如松不由得问道:“番薯推广已有多年,老人家为何现在才开始种。”

    “以前种了是给乡绅官爷们种,现在种是给自己种,那能一样吗?”

    解十两回道。

    “为何这么说,难道说番薯现在才好种了吗?”

    李如松问道。

    解十两道:“一看您这位贵人就是不知道底下实情的,按照以前的情况,你培土裂石,好不容易开垦出一块新地,刚种上番薯,人家官差就来说,这地是哪位老爷相公的地,说早就在鱼鳞册上登了的,如果要种就得交租,不然就要解拿官衙关进班房等候处置!这样一来,谁敢开垦新地种番薯?”

    “所以不是番薯不好,是人心太坏!”

    “难道现在人心就好了?”

    李如松问道。

    解十两道:“反正是比以前好了不少!没乡绅官差敢来要新垦的地了,要是敢来要,就去驿站给皇上告状,他们也犯不着为了几亩价值有限的山地就得罪朝廷;所以,大家伙又敢来开垦山地种番薯了,我虽然已经七十了,但也不愿再闲着了,趁着还能动,也就多来开垦几亩,种些番薯,这样荒年就不用啃树皮了,还能做成番薯干去市面上换些钱花。”

    “卖很甜的土豆干喽!”

    “姑娘,要来碗烧土豆否?”

    “土豆肉汤,现做现吃哦!”

    万历十三年的初夏,天暖风和,蓟州一带也绿意葱葱。

    而在这一带的百姓开始积极于开发贫瘠山地种番薯的同时,通过贫瘠山地收获的土豆则已经被小商贩们沿墟市街道叫卖。

    李如松见此情景就将这些奏于了天子知道。

    “可见,要想让农桑之事更加发达,天下更富,光靠发现高产作物与推广与鼓励百姓开发山地是不够的。”

    “还得辅之以限制官绅扰民掠民的制度才可!”

    “同时,朝廷也得秉持不取民利尽锱铢的原则来治国,否则再勤劳的百姓也会懒惰刁顽,也会白发现高产作物与白白兴修水利,也白建很多为百姓运输方便的新路!”

    朱翊钧也从各地抚按官知道了同样的民情,且因此在侍御司对申时行等执政公卿说了起来。

    “陛下说的是,而这样的制度是因先有新礼而后才有人愿意承认这样的制度,毕竟新礼才更重礼下庶民,更重护民之性命与财产。”

    “故需要明确新礼的地位,在新的礼法上,编新的《大明会典》。”

    申时行道。

    朱翊钧点头:“是当如此,下旨编写新会典。”

    “遵旨!”

    于是,就这样,大明开始真的以新礼为纲,编写新典,相当于以此为宪,设立一系列真正惠民强国的新制度。

    而在编写新会典时,李如松和梁元龙也相继凯旋班师回京。

    朱翊钧也因而于视朝之日,在宣治门,下诏晋李如松为侯,世袭罔替,而使李家从此一门两侯,以记李如松漠北开疆之功。

    同时,因战胜风寒活了下来且于夏季回来的梁元龙也被封奉直大夫、直接被晋为考功司员外郎,以示重用。

    除此之外。

    朱翊钧还特地在散朝后于平台召见了这二人。

    朱翊钧之所以这么看重二人,原因也自然是两人做的事实在是意义非凡。

    虽然李如松等只是在后世的贝加尔湖畔灭了个部落,立了许多碑,但给万历带来的武德却是不可估量的。

    “卿之护盔倒也凹陷了不少!”

    朱翊钧平台召见李如松和梁元龙时,则先瞅向了李如松,且说了这么一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