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7章 未来可期

    林灰之后确实又接到了招生电话。

    不过却不是京大方面的。

    而是国央大学招生办打来的电话。

    “喂,你好,林灰同学么?我是国央大学的……”

    国央大学是什么鬼?

    这个时空的变数?

    国立中央大学么?

    要是真是这个大学的话。

    什么京大水木之类的似乎完全靠边站啊。

    林灰记得的当年国立中央大学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学。

    前世该大学可是拆分成十多所高校的。

    这些高校中有四五所成为后来的985大学、十多所成为211大学。

    也不知道这个时空的国央大学是不是那种超级巨无霸?

    通过手边的电脑摆渡了一下。

    林灰得知这个时空所谓的国央大学名字虽然是“国立中央大学”。

    历史沿革跟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也是一脉相承。

    但实力什么的完全无法和完全体形态的国立中央大学相提并论。

    这个时空虽然起初的时候国央大学也很强大。

    但终究还是难逃拆分的命运。

    而拆分之后,纵然这个时空国央大学拆分到最后剩下的家底比前世要多一些。

    但也不过只是前世南大和东南结合的那种水平。

    这种水平虽然能够稳居国内高校的第一梯队。

    但也仅此而已,跟林灰设想的那种超级巨无霸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如果这个时空国央大学是那种能拆分出几个985十几个211的完全体形态的话,那无疑很棒。

    那将十分符合林灰将来产业布局之所需。

    林灰将来要做大事业的话,虽然有很多种发展模式。

    所能产学研这种模式是林灰最可能采用的模式之一。

    而且在现代企业的多种发展模式中,产学研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某种程度来说,硅谷的成功就是最典型的产学研的成功桉例。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这种模式中:“产”指的是企业,“学”指的是高校,“研”指的是科研机构。

    之所以要将这几个东西结合起来,是为了优势互补。

    科研机构虽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研究成果未必能够契合市场,创新成果很难及时转化。

    高校有人才与科研资源,但资金不足;

    企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研发平台,却缺少人才与智力资源。

    将此三者有效结合,无疑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很大的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相结合的这种模式无疑是一种很理想的模式。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中涉及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问题对林灰来说其实都不是很复杂。

    虽然一般来说,寻求科研机构合作比较复杂。

    但林灰在有前世知识的情况下。

    短时间内林灰自己就能构建“研”这一环。

    当然,这也仅仅是短时间内。

    前世的信息资源最大的优势在于时间差。

    最大的劣势也在于时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大的信息量也会被利用殆尽。

    同时随着可能存在的蝴蝶效应。

    林灰不知道伴随着时空蝴蝶疯狂扇动的翅膀。

    未来哪些事情会变,哪些又不会变。

    在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情况下。

    林灰不确定往后有哪些前世的信息会失去价值。

    总之,在没办法获取新的信息之前。

    林灰现在的信息优势总会一点点的消磨殆尽。

    长时间来看,专业的事情依旧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未来组建科研机构或者说同强大的科研机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但短时间内林灰对科研机构的需求并不是特别迫切。

    而且即便是未来需要科研机构合作。

    以林灰现在这样的成长速度,很可能官方出面牵头促成同科研机构的合作。

    因此在一般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里,科研机构这一环虽然不是很容易搞定。

    但对于林灰来说问题不大。

    至于说“产”这一环,也不是特别难。

    随着林灰火箭般的成长速度。

    企业什么的,更是很轻松。

    只要有钱加上对人才的强大号召力。

    想形成强大规模的企业也不在话下。

    唯独,涉及到“高校”这一环对林灰还是有难度的。

    虽然随着林灰自身的成长,对国外优秀人才也会很有号召力。

    但狭隘地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长远来看,核心技术还是国内的人才来操持更靠谱。

    因此终究是要和高校这样的渠道建立合作关系的。

    但一个巴掌拍不响,跟高校合作什么的或许只有时间才会给出答桉了。

    兴许什么时候就有不错的机会送上门来。

    说到林灰将来的发展模式。

    其实适合林灰的发展模式非常之多。

    甚至于林灰选择一直单干下去都很容易成功。

    虽然林灰一直单干的话做到几百亿美元的产业规模有难度。

    但做到几十亿美元的那种还真不见得有什么问题。

    可是仅仅是这样就够了吗?

    太狭隘了,只是卖卖房子贷贷款玩命折腾都能折腾出上千亿美元规模负债。

    重生一遭,只做到几十亿几百亿美元规模太小了。

    林灰的野心非常之大。

    这份野心显然并不是一个人能实现的。

    而需要带动很多人帮着林灰实现。

    林灰感觉他的存在价值未必是做多大的企业。

    而是充当一只鲇鱼,充分发挥鲇鱼效应,把个别行业一些完全是死水的局面给盘活。

    这种情况下将来发展的模式首选产学研模式。

    这似乎是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产学研模式成功率很高。

    这点在多个国家多个地区的不同领域内都得到广泛的验证。

    另外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就鼓捣产学研模式了。

    到现在可以说无论是企业、地方、高校还是科研机构本身。

    可以说都很有这方面的经验了。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产学研这种模式将来大概率不会牵扯到林灰太大的精力。

    更何况届时林灰还有大量专业人员辅助。

    另一个,林灰比较看好产学研模式最关键的一点。

    则是因为产学研模式成型快,而且适合大量应用。

    这种情况下无疑很利于以点带面。

    虽然林灰前世没具体搞过这些东西。

    但没吃过猪肉,终归见过猪跑。

    这个模式无非就需要一批科研工作者以及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

    产学研这个模式的目标绝不是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园区而后再没头脑地投入大量的资源、精力与财富。

    林灰觉得产学研不在于没头脑的投入和拼接式的乱搭,那样只会导致一个又一个的缝合怪。

    林灰感觉这个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整合。

    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产学研以将各个行业、个体或个人的知识、创意,包括一些理论、知识储备等全部集中到其中。

    至于具体该如何进行构建呢?

    产学研想要落到实地上,当然不是空洞地喊喊口号。

    也不是依靠强制命令干涉进行搭积木。

    而是在外部需求推动的情况下辅以内在利益契约驱动。

    产学研各方利益协调至关重要,须依规确认各自权责利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除此之外,产学研还要兼顾科研、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利润。

    这样,产学研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或许这样的模式要比一般的情况需要很长时间。

    但涉及到真正的大规模的事业发展什么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只要这个开端起来,那么产学研的发展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快速。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产学研在未来将会有更蓬勃的发展。

    林灰希望将来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模式为国家事业做些微小的贡献。

    使得国家的科技含量能随着他的一系列布局而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切只能说任重道远。

    但林灰相信,未来一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