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sript><sript>

    王修齐叫道“还等什么,赶紧把他们的阴谋揭穿啊。”

    然而没有人响应他。

    过了一会儿卢秀才叹道“我们没有望月谈。”

    王修齐一时语塞,但还是道“那也不能坐以待毙,别的地方可以不管,至少要在长安城揭穿他们。”

    卢秀摇摇头没有在回答。

    郑嵩回道“这里是长安城,那位不会给我们机会的。”

    ……

    李世民当然不会给他们机会,勋贵们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好不容易完成布局就差临门一脚,怎么可能会让他们给破坏了。

    士族在京中的力量本就薄弱,为数不多的也全被监视了起来,敢有异动马上就会消失。

    这个时候可没人讲什么法律,更没人讲什么仁慈道义。

    通过望月谈鼓吹,加上刻意散布在全城的细作的诱导,大部分人都被情绪所主导。

    本来大家只是把‘封在海外’作为反击的借口,很快就变成了‘把勋贵们撵到海岛上去’,省的他们再祸国殃民。

    然后大家纷纷上奏,主动要求给勋贵们分封。

    理由就是之前李世民说的那些,勋贵们劳苦功高,和皇帝君臣情谊深厚,理应给他们分封。

    而且这些人还拿出了周朝的礼仪制度,你看周朝就是把诸侯王分在刚刚占领的四夷之地。

    既可以镇守边疆拱卫中央,又能开发新占领的土地,用不了几十年这些蛮荒之地就全变成沃土了。

    我们要尊古复古,本土大陆就是中央所在地不能用来分封,那些海岛、北边的草原、西边荒漠都可以。

    请陛下尊古法顺应民意,把勋贵们都封出去吧。

    勋贵们自然不愿意,指责官僚们嫉贤妒能排挤他们,请皇帝主持公道。

    每天早朝双方都要因为这件事情展开一场大争斗。

    勋贵们位高权重,普通官僚人数多且获得百姓的支持,双方可谓是斗的半斤八两谁都打不过谁。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一股生力军加入了进来,那就是地方官僚们。

    望月谈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随着它在各地发行,‘把勋贵封到海外去’这个办法也迅速的传开,并被多数人视为良方。

    然后地方上的宗室和地方官们纷纷上书赞同此议案。

    他们的数量实在庞大,瞬间就压过了勋贵们,‘把勋贵封到海外去’这个声音彻底占据上风。

    在这个过程中,殿中侍御史翁应清表现尤为突出,以从七品下的官位,成为反对派的中坚力量。

    很多人团聚在他身边,其中不乏官职比他还要高的。

    翁应清那叫一个意气风发,走路都带风,家中的仆人日子也好过起来。

    可他依然不满足,觉得还不够。又引经据典写了一篇文章,带着去紫霄观求见陈景恪。

    陈景恪很不解,这人来找他是几个意思?想投稿也应该走专门的渠道啊。

    不过他正闲来无事就去见了见,看过文章之后就明白这个人的打算了,来求名的。

    但有一说一,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好。

    为了给分封造势,望月谈准备增发一期。主题是反世封刺史和鼓吹海外分封,文章也差不多已经挑选好了。

    但还缺一篇点题加压轴的硬核文章,翁应清的这一篇刚好。

    于是陈景恪当即就说道“翁御史大才,这篇文章当为增刊开篇之作。”

    “谢都尉厚爱。”翁应清激动的差点跳起来。

    本来以为能过审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会被放在开篇,惊喜实在来的太快太突然。

    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自己要火了。

    ……

    官吏们还在寻思着如何战斗的时候,宫里已经在思考如何给这次事件收尾了。

    李世民问道“宾王,你觉得现在火候怎么样了?”

    马周回道“声势很大,然臣以为火候还差一点,缺少一锤定音的声音。”

    李世民拿出一本书递给他道“这个够一锤定音吗。”

    马周双手接过,只看封面就知道是望月谈。心中不禁疑惑,不是每月一期吗,怎么又出了一期?

    而且封面上还写着期,难道是……

    这时李世民的话响起“这是增刊,专为此事而发。”

    果然……马周点点头,开始翻看起来。

    第一篇是《论分封》,作者署名是翁应清。这个人他知道,反分封的急先锋。

    这篇文章竟然能作为开篇,他还是很好奇的。

    翻开看了一遍之后顿时就了然了。

    前半部分是介绍分封历史的,从商周讲到了当下。

    后半部分讲的是,为何商周因分封昌盛,汉晋却因分封而乱乃至灭国。

    给出的答案是,商周时期诸侯王都被分封在刚刚占领的国土之上,这些土地比较荒凉,还生活着大量蛮夷。

    如果朝廷直接建立州县统治,只能作为羁縻州。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改造,往往是地方还没改造好,朝廷就先支撑不住了。

    如果放弃,这些地方很快就会被蛮夷占领,成为边关隐患。

    把诸侯王分封在这里,既可以起到镇守边疆的作用,还能借助诸侯王的力量开发边地教化蛮夷,慢慢的把蛮荒变成沃土。

    所以商周因分封而昌盛,商朝国祚六百载,周朝国祚八百余年。

    汉朝和晋朝则不然,他们把已经治理成熟的肥沃之地分封给诸侯王,结果就是肥了诸侯王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而且诸侯王不需要承担任何边防任务,抵御外寇是国家的责任。此消彼长,朝廷越来越弱,诸侯王越来越强大。

    诸侯王恭顺还好,不恭顺就是祸乱之源。西汉发生了七国之乱,差点换皇帝。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永嘉之乱。

    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分封没有错,错在汉晋的分封不尊古复古。

    现在大唐也面临这同样的选择,绝不可效仿汉晋,应该尊古复古,把勋贵们分封到海外岛屿和西北荒漠去镇守边疆。

    如此,不敢说大唐就能万世不易,至少不会比商周差。

    这套说辞连李世民都心动了,他搞分封只是单纯的因为世界太大统治不过来,再加上也需要获得勋贵们的支持打压士族。

    可是经过翁应清这一分析,竟然暗合了商周分封之策。

    夏商周三代之治可是儒家鼓吹的完美世界,虽然李世民不大相信这玩意儿,但心中难免也抱着几分期盼。

    万一呢。

    加上这篇文章写的确实有理有据,还给分封海外找到了现实依据,确实具备一锤定音的效果。

    马周只是看完这一篇文章,就把书合起来,道“恭喜陛下,此文一出分封之事成矣。”

    李世民意有所指的道“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看?”

    马周作为近臣自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想了想道“臣对商周分封之事不甚了解,但那时期的诸侯国确实都在四边之地。”

    李世民颔首,他要的就是这个答案。

    马周等了一下,见皇帝没有深谈的意思,就转移话题道“比起分封,现在臣反而更担心望月谈。”

    李世民道“哦,它怎么了?”

    马周严肃的道“它的影响力太大了,只是一篇文章就能左右天下舆论,掌握在个人手里太过危险。当然,紫霄观是值得信任的,可其他人呢?”

    “以前大家都以为它不过是一本文学期刊,可是这次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它的可怕之处,必然会有人模仿……此事不可不防。”

    李世民称赞道“宾王能预见此事,果真大才也……你看此策可能应对此事。”

    说着从桌子上抽出一本周折,从纸张颜色来看应该有些日子了。

    马周疑惑的接过,一看标题竟是新闻出版管理办法。

    他不禁大为惊讶,竟然已经有人预感到了此事,还拿出了应对之策?到底是什么人竟有如此长远的前瞻性?

    迫不及待的把奏折翻开,快速起来。

    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此事,未经许可创办发行期刊是为违法。

    这个机构还具备监督作用,负责审核期刊的内容。如果有敏感不适合出现的文章,可以要求删除,否则不允许发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条款,这本奏折制定的办法相当的成熟,针对的不只是期刊,连出版书籍都包括在内。

    可以说,这个奏折把天下所有出版物全都纳入了进来。

    最后的署名是陈景恪,他不禁暗道了一声难怪。再看日期赫然是去年,也就是说望月谈刚创刊这份奏折就写好了。

    这时李世民问道“如何?”

    马周佩服的道“陈都尉真乃天下大才,我不如也。”

    李世民笑道“我不是让你夸他,而是谈谈他说的这些方法。”

    马周迟疑了一会儿才说道“太全面太完善了,但也正因此反而不适合推行。”

    李世民并不意外这个回答,问道“说说你的理由。”

    马周回道“想要达成他所言的监管,就需要重新建立一套班子体系,增加至少数千名官吏……此举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

    “……”

    “且容易制造贪腐对文化发展不利,也会得罪天下读书人。监管总会有不到位的地方,一旦出现纰漏想补救也晚了。”

    他娓娓道来,不一会儿就说出了许多看起来很美好,但根本就没有实行可能的地方。

    李世民不禁点头,道“宾王所言甚是,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推行此策的原因,你可有办法?”

    事实上他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他没有推行这个办法,最开始是没有想到望月谈的影响力竟然会如此巨大。

    刚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他心里还笑陈景恪太过于自信,竟然妄想为了区区一份期刊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创建一套法律。

    直到陈景恪在望月谈上发表针对士族的文章,他才意识到期刊的可怕之处。连忙把这份奏折重新翻找了出来,揣摩了许久。

    半个月前那一篇鼓吹海外分封的文章造成的影响,终于让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一行约束起来。

    但具体如何约束,他还没有想好。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之前没有任何可借鉴的例子,能参考的就只有陈景恪的这份奏折。

    这也让他对陈景恪的长辈们更加佩服,纯靠想象竟然就能预见到这个问题,还拿出了解决的办法。

    智多近妖啊。

    然后就是深深的庆幸,还好他们死光了,就只留下陈景恪这个平庸的家伙。

    马周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仔细思量望月谈的影响力,考虑大唐当前的现实情况,再结合那份奏折的内容,逐渐有了思路

    “陛下,臣以为暂时期刊只能掌握在朝廷手里,不允许私人创办。”

    李世民精神一振,道“细说。”

    马周解释道“大唐幅员辽阔形势复杂,对期刊的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好的办法就是禁止。”

    “但因为望月谈的先例,全部禁止已经不可能,强行禁止只会引起读书人反对。既然不能禁,又不能放开,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朝廷出面创办。”

    李世民点点头道“不错,宾王乃老成持重之言。那你觉得由哪个衙门来管理此事为好?还是单独建立一个衙门?”

    马周回道“单独建立衙门不妥,会增加朝廷负担。不若让国子监负责此事,他们都是文人又比较清闲,最为合适。”

    “且学政官遍布天下各地,只管理学堂有点浪费了,刚好可以让他们负责监管各地的期刊发行情况。”

    李世民大笑道“不愧是宾王,从不叫我失望。好,回头你写一份折子呈上来。”

    马周道“喏。”

    李世民又道“去一趟紫霄观见见陈景恪吧,看他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你的消渴症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刚好找孙真人看一看。”

    马周感激的道“谢陛下关心,臣这就去紫霄观拜见两位真人。”

    从皇宫出来,马周也顾不上天色不早,径直去了紫霄观。

    当时陈景恪都已经准备休息了,新婚之后连续几次开荤都是在武舒那里过夜,两个小侍女看他的目光别提多幽怨了。

    武舒也知道这么做不利于家庭和睦,所以这次开荤的日子就把他撵回去陪两个小侍女去了。

    玉珠年龄小还好,易奴饥渴的眼珠子都绿了,早早就开始围着他打转。

    他也憋了半个月,干脆就准备提前休息,然后就接到了马周来访的消息。

    对这位平民出身的名相,陈景恪自然是知道的,很好奇对方怎么在这个时候过来拜访。

    难道是有什么要事?

    重新整理好衣服,在愤怒的易奴屁股上拍了一下,道“乖乖等着,本真人一会儿就回来。”

    然后就抱着好奇心去接见这位未来宰相。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