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姜海从云海坠入泥土里。
他期望的局面也并没有出现。
反而使得自己在网络上成了人人喊打的主播。
不得已,他只能注销了自己的斗音账号。
很多人也联系不到他。
至于是不是彻底消失在直播界,还是有待考证。
对于刘家工坊来说。
这一波属实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订单数量的增加暂且不说。
对刘家工坊的信心,却是不言而喻的。
以前的刘家工坊,始终是有一点没一点的卖着货。
离倒闭永远差着那么一点距离。
但是刘爸硬撑着,没有让工坊在他手里散了架。
现在,通过自己儿子的转变产品思路,再加上线上的销售模式。
终于实现了“1+1>2”的突破。
工坊的起死回生是一方面。
工坊的师傅们也是大受鼓舞。
他们的年纪普遍已经在50岁左右了。
家里子女出去打工。
留下孙子孙女在家上学。
但是每天的开销也不让人省心。
所以有一个家门口打工的机会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
这两天,刘家的工坊生意时好时坏。
他们的工资也没有保证。
很多人无奈只能选择离开。
只留下了几个人。
现在,刘家工坊订单多了。
这就意味着,他们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
以前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工资,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师傅们更是充满了赶紧,巴不得每天都早早的来上班。
只是,还是受限于工艺的问题。
竹编这种东西,毕竟不像做衣服、鞋子这种,可以批量化的生产。
更多的需要工人的手工编织。
这正是工人既苦恼又兴奋的事情。
订单多,工资就有保障,
他们只恨自己只有一双手,要不然编织的速度就会更快。
……
订单增加了。
刘爸的心情也是十分复杂。
刘家工坊,从刘风太爷爷传到自己手里。
三代人的时间。
一个工坊,从兴盛到衰败。
刘安的童年,也是坐在小板凳上。
看着爷爷、看着爸爸,竹篾在手指间飞舞着。
最后做成了一个个竹筐、水果篮、簸箕、蒸笼。
后来他接手后。
刘家工坊还是有过一段时间的兴盛。
只是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波及。
年轻人不愿意再守着家里的几块田过活。
纷纷选择了出去打工。
手艺没有年轻人传承,比工坊没有生意才是更可怕的事情。
在他苦苦挣扎的那些年,儿子从一个小萝卜头。
儿子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大了,后来儿子背着行囊,远离家乡,出门求学。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儿子选择了回老家。
帮助父亲打理家里的工坊。
谁能想到工坊的转变是从一个猫窝开始的。
刘安自嘲道想着,辛苦了一辈子了,固步自封了一辈子。
自家这门手艺差点在自己手里断了。
如今猫窝、猫包这样的创新,也让他明白了自己以前的想法多么可笑。
只会守着手艺,却不去创新,不去拥抱时代,怎么能行呢。
……
订单增加了,固然让刘安感到喜悦。
抹不去的还有担忧,毕竟村里的人只剩下几百个老幼妇孺。
订单多了,人手还是比较紧张。
自己虽然之前把以前的老师傅给请回来了一部分。
人数还是远远不够。
每到这个时候,刘安总会想起村大院的刘福。
“是时候去薅村长羊毛了。”
刘安暗暗想道。
“我这也算是给村子增加工作机会了,村长面子大,有事还得找村长。”
……
此时的刘风,还在看着自己的奖励。
奖励不算很丰厚,简单明了。
只是他不明白该拿它做些什么。
“奖励:竹雕大师级。”
“恭喜您,成就达到一定阶段,获得阶段性奖励。”
“图鉴收集开启。”
“提示当前成就点数:2000/10000。”
“注:每售出一件手工艺品,都将获得1点成就点数。”
“竹雕啊,简单的说不就是竹子做雕刻吗?”
刘风自言自语道。
“只是该拿他做点什么呢。”
最近工坊都是做猫窝、猫包,其他的东西做的比较少了。
自己做出来东西,总不能自己看吧。
那多没劲。
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不如看看留言。
打开留言,各种留言看的刘风也是一阵眼花。
问什么时候上线猫包的,“上过小黄车了喂。”
下一个。
“小哥哥缺女朋友吗,我想当老板娘。”
刘风满脸黑线。
看到安雪和凌雅的留言,就直接了许多。
“小哥哥,这次围脖的事情,你要怎么感谢我啊。最近我出门,手上的包老感觉拿着不舒服,小哥哥你看着办。”这是安雪的留言。
“小哥哥,我也想要。另外我爸爸也出力了,是不是有什么中老年人用的竹器。嘻嘻。”凌雅留下一个调皮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