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1章 德胜归来

    道路房屋和发电板底座修筑好了后,杨正便开始指挥起了近卫军蒋毅那个连队搭建起了电板等物。对于这些杨正还没他们看几天书的了解的多,也就没有管,让他们自己做了起来。虽然工作速度不快,但是营区慢慢的还是用上了电灯。

    这天杨正正在营区晃悠,孙国安过来汇报,“陛下,出征的大军已经有消息回来了。”

    “回来了,现在到哪了?”杨正高兴的问道。

    “回陛下,还有一天的路程,大概明日早上到定襄。”

    “哦。知道了。去把萧正航姜温赵剑他们叫过来下。”

    “是,陛下。”

    一会的功夫,几人便来到了杨正住所。

    “几位爱卿,远征的大军到了,所以萧巡抚明日上朝参加下。现在你们工作也了解了一些,后面的慢慢熟悉也就行了。姜温接着负责发电厂的围墙,怕雨的材料都给你们放板房仓库了,赵剑要做好准备,到时候要开始修建新城了,你的人要安排好,配合好萧巡抚。蒋毅和冯修德,你们要多看看书,这个电厂你们要保护好,有随便进来的,授权你们直接击毙。”杨正见到众人到齐,把后面的工作安排了一下。

    “是,陛下。”众人回答道,萧正航也高兴的说道。在草原转悠半个多月了,终于等到俘虏了,来了就直接开始修,这么座城池修建起来,即使百年后,人们见到这座城池,也会想起我的名字,毕竟这可是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大规模城池。

    “对了,萧巡抚,你这几天也在这里看了,对于机器使用也多了解一些,到时候要做好安排。”

    “是,陛下。臣接收了人手之后,首先修的就是城内的道路,有了道路机器,速度快的多,不过陛下能不能再多给一些,现在是两个人用一辆。”

    “行,到时候我会多配一些的,一个人一辆,这样也加倍了。不过你们要省着点油料啊,太贵了这个。”这几天加油加了几万块的,还是开开停停的,心疼死了,要是几百辆车一起了来,那就是烧的是钱了。

    “是,校长。我一定看好他们不要乱开。”赵剑不好意思的回答道。这几天他自己也开着三蹦子到处乱晃悠,浪费了不少。

    “嗯,该节约的时候节约,但是该用的时候也要用。工人的服装到时候我全部给你们放仓库,要做好安全防护,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这两天就一个人从围墙掉了下来,幸好不高,而且下面是挖开的土,比较松软,没出什么事情。

    “是,陛下,臣等一定小心。”

    “你们啊,修城修路比我懂的多,反正多注意就行了。好了散了,该干嘛干嘛去吧。”还是和他们一起轻松的多,真上了朝堂,可不能乱说话。

    众人告退后,杨正也再次来到库房,把工人的安全防护设备全部放好,又堆满了水泥。石子沙子都放院子里去了。接着兑换了一批机器,三蹦子就有一百辆,方便拉货。这个可是被称为八吨王的车辆,拉起货来跑的飞快。

    接着到了大教室,专门给电工连修建的。杨正又兑换了一套多媒体,里面放上了电工的资料,让他们自己看着电视学习。实验设备也留下来一批,主要是电磁感应等一些物理小实验的。也把后世电工培训的教材全部兑换了出来,还有大批的试卷。

    要求三个个月必须通过初级电工,当然后世可能一个月培训差不多了,不过至少都初中毕业,这里小学水平都没达到,时间也需要久一些。初级电工也只是对电力有比较粗浅的了解,以后要在实践中慢慢的学习。

    把各项工作安排好了之后,留下了充足的补给,杨正回到了宫内,那个电工连就留在发电厂培训了。

    刚到宫内,后宫就过来个小太监,“奴婢见过陛下。”

    杨正看了看,不认识,扭头看了看孙国安,“回陛下,是太后身边的”。

    “什么事?”

    “回陛下,太后得知陛下回来后,有事询问,所以...”小太监低着头,断断续续的说道。

    杨正点了点头,“嗯,知道了,走吧。”说完跟着小太监去到了太后那。

    来到大殿,杨正行礼说道,“孙儿叩见皇奶奶”

    “起来吧”。

    杨正直起身子,看到义城公主也在,心里想到可能是因为出使中原的事情,“皇奶奶让孙儿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萧太后没有说话,旁边的义城公主说道,“听说你派使者去了中原,所为何事啊?”

    “回公主,周国前几个月打下了梁师都,兵临边境,而我们大军尚未撤军,所以孙儿派人出使,希望能争取几年时间。”

    “哦,听说你向中原的逆贼求亲了,是否有此事啊?”萧太后问道。

    “是的...”杨正低着头,嗓子挤出几个字。

    “糊涂,你难道忘了国破家亡的耻辱了吗?”杨正还没回答完,便被萧太后打断了。

    杨正撇了撇嘴,你的政治斗争能力到哪去了啊,当年和我爷爷杨广把太子杨勇做掉的时候,挺厉害的啊,现在看来名不符实啊。

    “皇奶奶,孙儿也是没办法啊。我们刚到,大军不在,如果中原打过来,我们说不定连漠北都跑不过去了。”杨正皱着眉头和他们说道。

    “即使去了漠北,也比娶仇敌的女儿要好的多。”义城公主气愤的说道。

    “孙儿也没想这样,只是派人过去,希望能拖几年时间,到时候我们羽翼也丰满一些。再说了,他们也不会同意的。”杨正郁闷的说道。

    等了会,没有声音传来,杨正抬头看了眼,二人居然嘴角还有些笑容,杨正心里顿时确认了,这俩人早就知道原因了,不过是要自己说出来,看来下面还有话了。

    “既然希望不大,你呢也年纪大了,后宫选妃的事情就由我和你姑奶奶做主,你看呢?”萧太后听着像是商量的语气说道。

    杨正也是不知道怎么说,好不容易到了这,还不能选个自己喜欢的吗?再说了,自己身边还有两个丫头没安排呢,于是说道:“孙儿年纪还小,不急。”

    “不小了,选好也不是立刻成亲,等两年成亲年纪也差不多了。”

    杨正顿时无语了,“可是现在朝局未稳,贸然大张旗鼓的选妃是否不太好。”

    “正是因为朝局未稳,所以才要早些成亲,尽快留下血脉才能安定朝局。”

    我了个去的,什么都让你给说了,你选的人我还能不知道,八成要么是萧家,要么是陈家独孤家的,反正都是世家的姑娘。

    杨正心里叹了口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也没什么反对的余地,到朝堂上闹也没几个大臣支持自己。“那不知道皇奶奶是否有何时的人选?”

    “放心吧,哀家从中原亲眷那里给你选,肯定是琴棋书画贤良淑德的。”萧太后笑着说道。

    “哦,从中原选,这个不太好吧。我认为还是从这里选好了,毕竟草原苦寒,也不能让中原女子来此遭罪。”

    “没什么,哀家也想她们了,听说萧家有一丫头挺合适的。”说完萧太后直盯盯的看着杨正。

    杨正差点要拍桌子了,不过还是忍住了,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皇奶奶,萧家的不合适吧,都是亲眷。”

    “哦,亲上加亲,有何不可啊?”萧太后面色不善的问道。

    “皇奶奶有所不知,三代以内的近亲成婚,会加大遗传病的风险,子孙很可能会遗传各种疾病,而且婴儿很容易夭折或者残缺,所以啊不合适。”杨正没办法,也说了如此做的危害。

    萧太后看了看义城公主,问道:“哦,还有这种说法?”

    义城公主摇了摇头,“不知道啊。”

    “真的如此。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做个调查嘛,看看三代以内的近亲生下的孩子是否有问题就行了。可以直接去找有问题的,痴呆儿,再调查下他们的父母就知道了。”

    听到杨正言辞肯定的说法,两人也迟疑了,毕竟是涉及到子孙后代的事情,不可马虎大意。

    “那先调查一下,如果确实属实的话,哀家会重新给你选几个。”

    杨正点了点头,无所谓,反正不是萧家的就行,“一切全凭皇奶奶做主。”

    萧太后点了点头,“嗯,那这件事就交给我吧。听说你在外修建新城?”

    “是的,孙儿觉得定襄宫殿太过于狭小破旧,不能体现皇家威严。所以计划新建一处宫殿供皇家居住。”

    “你要节俭才是,当年明帝就是因为滥用民力,才导致天下大乱,你要引以为鉴才是。”

    杨正也知道萧太后口中的明帝是隋朝给杨广的谥号,但是他比杨广强的就是来自后世,知道如何刺激经济。后世经济不行了就开始大基建,这样百姓才能赚到钱,然后购买商品,促进商品经济流通。

    “是,孙儿谨记。不过孙儿修城大部分用的是俘虏,百姓们全部都是雇佣的,给他们发放工钱的。”

    “发放工钱也要节俭,现在北地又没有什么税收,钱要多花在军备上面才是。”

    “孙儿知道,不过只有有钱人花钱了,百姓们才能赚到钱,赚到了钱才能购买粮食衣服,这样日子才能过的下去。如果不花钱,那么市场就像是一个死水沟,谁都不能善了的。”杨正尝试着解释道。

    “你心里知道就好,不过还是要节俭才是啊。”萧太后又是劝说到。

    “是的,孙儿懂的。”说完杨正站着不说话了,心里想着,经济流通我懂的也不多啊,不过全部节俭的话倒是没有必要,铺张浪费也不行。修个城池,只少几万户百姓能够赚到钱买过冬的粮食,这就够了。

    萧皇后和义城公主见到杨正不以为然的表情,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能让他先回去再说。

    杨正行礼后便告退了。

    “义城啊,你看政道会不会有暴君倾向啊,我总是觉得没必要修筑新城之类的大花销,又想起了杨广修的运河啊。”萧太后担忧的问道。

    “回太后,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政道是花钱雇佣的百姓,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百姓们赚到了钱才能购买粮食衣服。”义城公主想了想,说起其中的不同之处。

    “哎,希望我多想了吧。”萧太后幽幽叹气说道,“你对于政道的婚事如何看待?”

    “我觉得还是先调查一下陛下说的吧,反正陛下年纪还小,慢慢选也不急。”

    “嗯,那此事就由你调查了。要仔细一些,别处了岔子。”

    “是”说完二人又聊起了新城,新城的图纸当时也送给了后宫一份,所以也是看了好久。

    “城池漂亮是漂亮,不过花销太高了。”接着二人又开始感慨起了城池的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