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一章 三件事

    次日清晨,张于行打扫好静室,又去通政左府办理书传,一到通政左府,只见于洛阳早已等在通政左府院内,身边带着一名年轻的侍女,手里恭敬的捧着一套官服。

    在于洛阳的奉承下,张于行接过官服,简单道谢后,急着进入通政左府。

    张于行先是认真办理完书传事务后,才展开那套官服看了看,放身上比了比。觉得很合身,也确实比自己身上的仆人服精神多了。

    看着这么精美的官服,张于行想晚上好好洗了澡之后,明天再换上。准备在左府内找一块布把官服包起来,可找了半天,居然整个通政左府找不到一块闲置的布。

    唯一的几块锦缎不是窗帘就是地毯,总不能把地毯拿来给小张大人包裹官服吧,只能用窗帘了。

    大家可能都想到了,但还是左府一位年轻官员动作快,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刀就准备把一块精致的窗帘给割下来。

    张于行一看,赶紧拉住年轻官员的手,这毕竟是通政左府,就算大家都对自己很好,也不能为了包一件衣服拆了左府办公大厅内那么精美的帘子。

    张于行将自己的宫仆服上衣脱下来,把官服一包,打成一个包袱背在背上。

    这么一包、一甩、一背,瞬间像个找活干的伙计。

    左府几位官员见张于行这随性的穿着以及连新衣服都舍不得穿的样子,怎么看也不是世家弟子,倒像是山村里出来的小子。

    可是,以少掌灯的识人之能,不可能任命一个山野小子做书传史的。

    众人虽疑惑不解,但依然陪着笑脸,由着张于行的想法来。

    张于行总是觉得南昆的官员们很和蔼可亲,对人友善。

    他不知道的是,给他带来这种感觉不是他本人,也不是南昆官员的习性,而是他书传史的官位。

    有点东西来得太容易,往往会让人忽略了这东西的重要性。

    当眼界跟不上自己的地位,容易产生很多的错觉。

    张于行做完这些,已近午饭之时。

    张于行想到城里的街上转转,找找周钱老爷子,给小雨买个小礼物,顺便吃吃沓水城里的美食。

    左府官员们一听小张大人打听本地美食,便抢着要做东,要带张于行体验南昆的“十绝名菜”。

    张于行因为想着要找找周老爷子,便以自己想单独转转为由,婉言谢绝。

    张于行刚走出大门,只见于洛阳还在院子里等着,一见张于行从左府大门出来,便微笑着迎了上去。

    “小张大人,要论南昆美食,那怎么能少得了我们‘锦膳楼’,奴家这就带你上‘锦膳楼’。”

    “洛阳姐姐,那可不必,我就想自己到城中转转。依我的经验,美食都在路边馆子里。在我家乡,有句俗话叫‘苍蝇馆子藏美食’呢。”张于行一连继续向城里走去,一边笑着说道。

    “小张大人真会说笑,在有苍蝇的饭馆怎么吃得下。小张大人的家乡是什么地方啊,有这么奇怪的经验。”于洛阳一边跟在张于行身后,一边试探着问道。

    “我家乡啊,在黄荆沟村啊。”张于行一边说一边走着。

    “村,黄金村,哈哈,小张大人出生的地方,可不就是遍地黄金啊。那有空我得到小张大人的家乡去看看。”

    “对了,小张大人上次说需要宅院?”

    “哦,随口说说,我自己有住的地方,我得先找人,找到了人再找房。”张于行想着找到周钱老爷子后,如果老爷子不急着回大易,得先租个房子安顿下来。

    “找人我们也可以帮忙啊,不知小张大人需要找何人。”

    “哦,找一个老爷爷,嗯。洛阳姐姐心意我领了,我还是自己找吧,你就别跟着了。”张于行心情舒畅,越走越快。一路上想着完成自己昨天晚上就计划好的三件事。

    一是好好吃上一顿。

    二是找找周老爷子。

    三是为小雨买一件礼物。

    于洛阳见张于行这样坚持一个人进城,也不好再跟着走下去。

    只提醒张于行,这沓水城东、西两城历来是“西贵东富”,美食都在西城。

    张于行听了于洛阳的话,摸了摸兜里的那二十多个铜钱,转身去了到东城的浮桥。

    ······

    沓水城是沓水道的首城,即道府所在地。

    沓水城分东、西二城,分别在青衣江东岸和西岸,沓水桥两端直接连接东、西二城,但沓水桥是陈家官宅,百姓不能通过官宅来往东、西二城,只能通过连接东、西二城的浮桥来往。

    由于官员家宅多在西城,故有“西贵”之说,西城内治安严整,干净整齐,于家在沓水道的金玉坊、锦膳楼都开在西城。

    城中商贾多在东城建宅,故有“东富”之说,于家在沓水道宝立阁、自在园则开在东城。

    东城内妓院、酒楼也不少,但档次始终比不上西城的同行。

    无论何国、何地。

    富人永远比不过贵人,钱财如同一个人身上的脂肪,而权力则如同一个人身上的肌肉。

    一个人有很多的脂肪,只不过一个胖人。

    一个人有壮实的肌肉,那就是一个强人。

    胳膊为什么拧不过大腿,不就因为胳膊上的肌肉比大腿少呗。

    张于行在东城找了好几个有人群围观的地方,不是围观夫妻吵架的,就是围观街头卖艺的,一直没发现周老爷子的身影。

    张于行郁闷了,周老爷子说城中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就能找到他啊。

    一路走下去,更饿了。

    张于行决定先找吃的,想着身上就带着二十几个铜钱,张于行便一路找便宜的馆子。

    走到一家招牌为“东风尝”的小饭馆面前,张于行停住了脚步。

    这家店跟母亲开那家店的大小差不多,看着生意也不算好,清静,估计价格也不贵。

    店门口挂着一对木联,上写“西风传菜香,东风过来尝。”

    张于行走进店内,看着墙壁上挂着的木板菜单,点了二个所谓的特色小菜,一碗米饭,心算了一下,自己的二十几个铜钱,除去饭钱要十几铜钱,还剩十个铜钱对小雨买个小礼物。

    想着自己到南昆,看着二份工作的工钱都很高,但还没到月底,一份工钱都还没领到,自己这二十几个铜钱还是自己在村子里时就随身带着的。

    好在自己随身还带着钱,不然出来下馆子都没钱。

    张于行吃了几口南昆菜,感觉太辣还咸,比在院子里和沓水桥上吃的饭菜都难吃,更别说与自己母亲做的饭菜比,那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这毕竟是用自己大半积蓄下馆子,难吃也得吃完,毕竟父亲曾教他要节约,说:自己做的饭,不管多难吃,跪着也要吃完。

    张于行想想,嗯,自己点的菜,也是一样。

    好不容易吃完饭菜,跟完成一个任务似的。

    张于行心想,今天三件事,到现在真是一件都没成,周老爷子没找到,花了自己大半积蓄吃了一顿如此难吃的饭,真不该出来这趟。

    张于行摸出十六个铜钱,喊了一声:老板结帐。

    张于行把手中的十六个铜钱交给过来收钱的一个高大的伙计,转身向店外走去。

    忽然,伙计一把拉住张于行,说道:“客官,你是想吃霸王餐?”

    张于行先是一惊,难道自己算错帐了?又看了看木板上标注的价格,再看看桌上的剩菜,回答道:“是十六个铜钱啊,我没算错。”

    “那你看看你给我的是钱嘛,大易通宝,我们南昆什么时候用这种钱。”

    张于行这才缓过神来,原来自己身上一直带着的都是大易的钱,南昆的工钱一次还没领过。

    “你们这里不认大易国的钱?”

    “小子,你说呢,我这菜、这肉、这米、这酒,难道去东易采买。”

    “你这小子,装傻是吧,用花不出去的铜子来混吃喝?你也不打听,东风街十三少中的第十三少,就是本店掌柜,开店这么多年,还没人敢来我们店白吃白喝。”伙计恶狠狠的说道。

    张于行认识到是自己大意了,没问清楚大易的钱可不可以用就着急点菜了。只能一脸歉意的说道:“这样吧,我把我的衣服抵押在这里,我马上回去找朋友借一点钱,嗯,一定是借来南昆的钱来付饭钱。”

    “还朋友给你借钱,身上一文钱都没有的穷小子还挺会装!”一个高大的伙计拉着张于行的衣领,面色狰狞的说道。

    “别说那么多,没钱可以,十六钱,在店里干十六天粗活,折抵饭钱。”另一个身材矮小但一脸狡诈的伙计说道。

    “我没骗你们,我有差事干,可以挣钱的,我也可以马上回去借到十六个铜钱给你们的,这个包里的衣服价值肯定超过十六钱的,我···”

    “看你那穷样,现在还装着有差事的样子,你要有差事干会身无分文,还不愿在店里干粗活抵债是吧,你看爷爷这一巴掌值不值十六钱。”高大男子一把将张于行身上的包袱拉下来丢到掌柜手里,一边恶狠狠的说道。

    这里店门口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大家纷纷议论,又是哪个外地的小伙子被坑了。

    “对,不愿意干粗活就打耳光,一巴掌抵一顿饭钱,打十六个耳光也行。”矮小伙计在一旁笑道叫道。

    做掌柜的中年男子接着高大伙计丢来的包袱,一脸不屑的打开,只想看看是不是值十六钱,如果值,留下衣服打完十六耳光赶出店就是了,如果不值,怎么也得干十六天粗活。

    就在中年男子打开包袱的一角,一片有以金线作绣,以青木道上等龙蚕丝绸为面料的衣袖掉了出来。

    中年掌柜惊得一身冷汗,这面料像是他们南昆国官服啊。

    中年掌柜飞快的展开包袱,一件完整的南昆官服展现在眼前。

    龙蚕丝绸制青袍、金线细纹绣灯火。

    中年掌柜看得眼冒金星,脑子瞬间一片空白。

    虽说自己在东风街也算混得开,人称东风十三少,但“以民犯官”之事他是绝对不敢做的。

    啪!一声清脆的耳光把已经面如土色的掌柜惊醒。

    “住手!”中年掌柜一声大呼,随手把柜上的算盘砸向高大伙计。

    ······

    ······

    ――原来大成世界各国的货币也是不同的啊,可是为什么东洲国的货币却是整个大成世界都能用?待我后面细细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