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四百四十二章:瓦剌灭亡

    在朱高煦亲征瓦剌之前,瓦剌有五大部落,即绰罗斯部、斡亦剌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

    其中脱欢统治的绰罗斯部实力最强,算上依附该部的诸多小部落,其部总部众约有三十余万,常备兵力超过两万,紧急动员下兵力可达五、六万。

    当脱欢仗着绰罗斯部兵强马壮,先后杀掉了实力仅次于绰罗斯部落的土尔扈特部落首领太平、斡亦剌部落首领把秃孛罗之后,土尔扈特部及斡亦剌部超过半数的部众被脱欢吞并,成为了绰罗斯部的附属部落。

    于是,绰罗斯部实力大涨,部众突破了五十万,常备兵力超过了四万,紧急情况下可动员七、八万战兵。

    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实力皆不如土尔扈特部及斡亦剌部,他们早在永乐年间就与辉特部一样选择了臣服大明,变成了大明安插在大漠的三个羁縻都司。

    脱欢强势崛起后,臣服大明的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本想避其锋芒,却被脱欢派出的数万骑兵袭击,部众四散而逃,以至于三个部落的首领不得不前往大明的黑水城避难。

    他们在南下逃难的途中,就接到了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命令瓦剌各部停止攻杀的旨意,当即表示了服从。

    和林城之役,明军共斩杀瓦剌绰罗斯部头领脱欢、也先等人,及其麾下将士三万四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六十余万头,先后有五十一个小部落前来表示投降,约二十余万人。

    话说,,,版。】

    然而,此役过后,投降明军的草原部落,却不包括之前被脱欢吞并的土尔扈特部及斡亦剌部,就连被脱欢打散的中小型部落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也不在里面。

    其原因在于,脱欢为了壮大绰罗斯部的实力,增加麾下可战之兵的数量,早就从吞并的各个部落之中选出所有青壮,编为战兵或辅兵,同时把老弱病残驱赶到野外,任其自生自灭。

    也就是说,那些被脱欢击败打散的部落,已经名存实亡。

    和林城之战,朱高煦完成了剿灭脱欢的目标,却还没有完成灭亡瓦剌的计划。

    于是,八月二十八日,朱高煦率领麾下文武官员登燕然山,令兵部侍郎杨荣作铭,刻石勒功,以扬大明天朝上国之威德。

    数日后,为了彻底抹掉马哈木、脱欢父子在草原上积累下来的影响力,朱高煦将麾下兵力分成三路。

    他本人亲率一路,进击依附绰罗斯部的各个部落,尤其是曾经多次给绰罗斯部当打手的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两个中型部落——土默特部与巴图特部。

    明军转兵西南越过燕然山脉后,于九月初十抵达札卜罕河河东,恰遇巴图特部游牧数万之众驱牛马车辆西走。

    明军骑兵乘势夹击,朱高煦亲自率前锋部队杀敌数百,余敌散乱。

    随后,明军背靠燕然山脉,安营扎寨。

    九月十一日,成山侯王通率领中路军抵达燕然山,与乾熙皇帝朱高煦所部兵马汇合。

    此时,明军征讨瓦剌的西路、中路两路大军胜利会师,两军合兵一处后,总兵力已突破十万。

    朱高煦登高用千里镜瞭望敌情,见巴图特部众散而复聚,于是调动明军一营兵力从其右翼渡札卜罕河,断敌退路,另派出一营神机兵绕出其左,两千火铳手埋伏于溃敌必经之路的森林中。

    在明军夹击下,巴图特部左冲右突,当溃众逃经设伏区时,又遭明军新式火铳射杀,死伤甚众。

    朱高煦指挥五千骑兵乘胜追击三十余里,直抵巴图特部营地,斩杀部落首领数十人,以及麾下将士一千六百余人,俘虏四千六百余人,缴获牲畜八万余头,夷其营地而还。

    九月十三日,朱高煦又命朱能、王通各率一营骑兵追击至土默特部营地。

    在明军勐烈的打击下,实力不如巴图特部的土默特部死伤惨重,众首领及其心腹将士两千余人全数被明军剿灭,以至于原先依附土默特部的十余小部落纷纷请降。

    这一战,明军俘虏土默特部众三千余人,缴获牲畜三万余头,先后来降的部落民众多达六万余人。

    辉特、巴图特、土默特等部皆是只有三、五万部众的中小部落。

    其中辉特早在永乐年间就臣服了大明,被迁移到了阿喇嗔喀喇沁部落的所在地,与杜尔伯特部毗邻而居。

    至此,巴图特、土默特被灭后,以绰罗斯部为首的不服大明朝廷管辖的瓦剌各部全部被剿灭。

    九月十五日,朱高煦下诏班师,同时留下了五个营驻守漠西及漠北各地。

    第一个营驻扎在札卜罕河西岸,对投降的土默特部、巴图特部等士兵进行劳动改造,如搭建房屋、运送石块等。

    第二个营驻扎在札卜罕河东岸,背靠燕然山脉,作为震慑归降的诸部落而存在。

    第三与第四个营驻守在和林城附近,一方面负责挖掘和林城废墟之中的财物,另一方面配合驻扎在阿鲁浑河与土剌河流域交汇处的第五个营巡视及招降草原各部。

    十月二十八日,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率领明军凯旋抵京。

    十一月初八,大明皇太子朱瞻域携一众负责后勤的文武官员奉旨入京,等待封赏。

    当天晚上。

    朱高煦在乾清宫召见了朱瞻域。

    父子俩认真分析了这次北征瓦剌能够取胜的原因。

    首先,朱高煦认为,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明军发动的是正义之战,是为了制止绰罗斯部到处征伐掠夺,恢复漠北安宁的秩序而进行的战争。

    脱欢仗着兵强马壮,不断吞并其他部落,导致许多牧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虽然这种情况在过去的草原上是一种常态,可是永乐年间朱棣三次亲征后,漠北至乾熙二年时已经安宁了十余年。

    这十余年以来,草原上的牧民们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总归是远离了战乱,过的日子还算安稳。

    朱高煦亲征瓦剌,打出的旗号是剿灭脱欢,还牧民们以及被绰罗斯部征伐的各部以安宁。

    因此,朱高煦率领的西路大军才能在北上的途中,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强大的阻力。

    其次,大明与瓦剌双方综合实力相差悬殊。

    大明经过永乐中后期十余年以来的恢复、发展,以及朱高煦继位后主持的乾熙新政,重编新军,出现了国富兵强的殷盛局面,这为对外战争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

    反观瓦剌,不仅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而且内部分崩离析。

    先是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等部归附大明,继而大批瓦剌部众不断向大明投降,使瓦剌的综合实力一降再降,在永乐年间的几次大战中,瓦剌在大明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损失惨重。

    此外,寺庙的大量兴建,部落贵族为加强统治,强制牧民信教,以及各种物资贸易又受到了大明朝廷的限制,以至于草原部落人口骤减。

    再次,大明朝廷的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战略上,永乐初,面对瓦剌不断崛起的势头,朱棣采用积极打击的策略。

    等到后来瓦剌三分,朱棣便改变策略,尽可能让绰罗斯部、斡亦剌部、土尔扈特部维持平衡,谁强就打谁,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国力。

    待脱欢强势崛起,征伐其他部落,打破瓦剌平衡,引起其余部落不满时,朱高煦抓住战机适时地发动了大规模战争,迫使脱欢不得不孤注一掷,集中兵力与明军对抗。

    在战争中,以庆耀、朱能、陈懋、杨洪为首的大明诸将,英勇敢战,成功地运用枪炮协同、陷马坑的战术,连战连胜,将大明先进的战略战术及火器装备,与骑兵的剽悍勇勐结合起来,使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p:因为孩子还没有出院,这两天事情比较多,导致更新不稳定,希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