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六十四章:攻西争论

    武英殿。

    “太子,且说说你对攻略西域的看法?”

    朱棣见众人皆默不作声,不得不点名道。

    朱高煦拱手道“禀父皇,儿臣认为,我大明若能拿下西域,可至少增加百年国祚。”

    朱棣闻言一喜,&nbp;&nbp;道“此话何解?”

    殿内众勋臣闻之,也是陡然一惊,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增加百年国祚”的说法。

    “前汉时,汉武帝控制西域之后,又经过数代帝王的开拓,西域已完全落入我中华之手。而汉时匈奴在失去西域之后,便逐渐走向衰弱。即便汉末时天下大乱,&nbp;&nbp;诸侯割据,之后魏晋短暂统一,&nbp;&nbp;却也依旧轻松继承了西域的统治权。”

    朱高煦恭声道“自南北朝开始,西域脱离中原王朝之掌控,再次落入草原人手中,导致中原王朝处于被动。隋朝立国之后,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控制西域,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对西域的征服计划,便灭亡于天下各路反王手中。”

    “就在隋朝灭亡之际,突厥攻入西域。不久之后,突厥联合吐蕃等部落,对代隋而立的大唐王朝产生了极大威胁与破坏。”

    “唐太宗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开始着手攻略西域,经过一番努力,成功将西域纳入大唐版图,而唐太宗也被草原人称为‘天可汗’,开始在西域与草原人心目中享有最高的地位。”

    “可惜安史之乱爆发后,&nbp;&nbp;河西走廊不复大唐所有。尽管大唐此后一直没有放弃过对西域的攻略,但最终在唐宣宗时期彻底失去了西域。”

    “自从大唐丢失西域之后,西域先后被契丹、回鹘、蒙古等势力统治,而由于这些势力把持着西域之地,导致宋朝北方之地成为了游牧部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马场。而占据西域之地,是前元能够灭宋的缘由之一。”

    “因此,观汉唐之历史,断匈奴右臂越彻底,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时间则会越久,而中原就越安全。故而,儿臣以为,若大明能够征服西域,那么将为天下百姓多争取到至少百年的太平。”

    朱高煦说到此处,便有意选择了停顿。

    朱棣见状,遂开口问道“你的意思,是赞成朕攻略西域了?”

    朱高煦连忙起身,朝着朱棣作揖告罪道“不瞒父皇,儿臣赞成攻略西域,但儿臣请求父皇发兵西域之前,&nbp;&nbp;先派兵把瓦剌、鞑靼狠揍一顿,打得他们称臣之后,&nbp;&nbp;再大规模对西域用兵。”

    朱棣沉声问道“为何?”

    “父皇,&nbp;&nbp;儿臣纵观汉唐史,发现了一个中原王朝战略发展的规律。”

    朱高煦当即解释道“汉武帝反击匈奴,打通西域,设立河西四郡,虽然让一代人付出了惨烈代价,但这种代价换来的却是中原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及奠定了未来华夏正统王朝的版图。”

    “南北朝时,中原大地四分五裂,那时西域各国几乎无不参与到中原各个政权的纵横捭阖之中。”

    “隋唐之际,仿佛是秦汉之际的历史重演。先是隋朝统一,压制突厥,然后隋末动乱,中原势力无暇顾及草原与西域,导致突厥趁此机会壮大。毕竟,对中原各方势力而言,统一中原是首要目标。”

    “因此,儿臣发现的中原王朝战略发展规律共分三步。”

    “第一步,逐鹿中原建立统一政权,这是之后一切战略得以实施的根本。”

    “第二步,经略北方草原,获得北方边疆的安定,因为历史证明,北方草原对中原王朝有着致命的威胁。”

    “第三步,才是攻略西域。攻略西域,对中原王朝来说,等于给国内的长治久安增加了一个保障,而且也符合中原王朝的发展方向。”

    朱高煦再次鞠躬道“父皇,儿臣由此认为,我大明应当先把瓦剌、鞑靼打服,打老实了,才好腾出手来征服西域。”

    殿内众人听了朱高煦的这一番言论,除了刘璟之外,皆暗暗吃惊,他们都没有想到太子竟在军事战略上极具眼光。

    在原来的历史上,大明之所以没有攻略西域,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北元政权虽退出中原,但仍旧保持着较强的军事实力,大明长期把军事重心放在北方防线上,对西域方面难以投入过多的军事资源。

    第二个,大明建国初期,西域被同属于蒙古的东察合台汗国所统治,西域之西还存在着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大明进军西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第三个,与汉唐时期相比,明代时西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大为下降,使得大明朝廷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动力和兴趣。

    这是因为在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长期在关中地区和中原河洛一带,由于距离河西走廊较近,为了保障统治重心的战略安全,汉唐政权积极向西域扩张版图,意图创造较大的战略纵深,故而对西域的控制格外重视。

    而到了明代,都城先是在南京,后又迁往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较其他朝代比明显东移,此时远离政治重心的嘉峪关以西地区,其政治地位大为下降。

    另一方面,自唐朝之后,西夏、蒙古等国崛起,中原王朝丢失了大部分西北疆域,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大不如前。

    宋朝转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再加上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地区,西域对中原王朝的经济意义日益下降。

    这些两点决定了大明朝廷没有太多利益在西域,故而历史上的大明对西域的经营战略从洪武初时的主动进攻、着力经营,逐渐在洪武中后期转变为依托嘉峪关驻兵防守。

    此时,朱棣抬手示意朱高煦坐下,面无表情的看向徐辉祖道“魏国公可有不同的看法?”

    “陛下有所问,臣不敢不答。”

    徐辉祖恭声道“陛下,臣反对发兵西域。”

    朱棣并没有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而是面不改色的道“说说你反对的理由。”

    “是。”

    徐辉祖接话道“陛下,据臣所知,此时的西域已被数方势力所分割。其中,吐鲁番占据着高昌故地,亦力把里控制着原西域大部,瓦剌、吉尔吉斯等部族则盘踞在天山以北。”

    “西域各方势力相互斗争,仅亦力把里就曾和瓦剌发生过多次战争。不少来自西域之西的外部势力,也陆续趁机进入西域争夺地盘。”

    “据臣了解,此时西域的人口,大约只有几十万人,而且农耕水平较低。”

    “即便我大明控制了西域,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开发,否则仅靠补给供养镇守在那里的边军,无疑是杯水车薪。故而,臣认为攻略西域对大明来说,等于得不偿失。”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呼出,接着问道“就这一个反对的理由么?”

    “不瞒陛下,臣还有一个理由。”

    徐辉祖起身作揖,有些为难的直言道。

    朱棣笑道“罢了,且一并说来。”

    “陛下,汉唐之所以积极的凿通西域,是因为控制西域之后,可借助丝绸贸易获得丰厚的利益。”

    徐辉祖恭声道“数十年以来,西域之地战乱频发、百业凋零,此时已远不如汉唐时那般繁荣。即便大明控制了西域,也难以从西域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况且,我大明如今得开海之利,有了海上丝绸贸易航线。相比之下,想要让百业凋零的西域重新焕发汉唐时的繁荣,没有一代人或两代人的努力,恐怕难以实现。”

    “你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

    朱棣微微点头道。

    随后,他看向李景隆问道“曹国公,你怎么看?”

    “陛下,臣认为,对于我大明来说,目前乃至以后,我大明最强大的外敌,始终都是北方的草原人。”

    李景隆恭声道“而草原统治者若要南下进攻我大明,首要联络之人必是盘踞西域的各个部落,因为这样才能进一步蚕食我大明西部和北部之地。”

    “正因如此,西域之地显得尤为重要,大明拿下西域,便可以断草原人一臂,削弱瓦剌、鞑靼的实力。因此,臣赞成陛下攻略西域,陛下若对西域用兵,微臣愿效犬马之劳。”

    “罢了,是否发兵西域一事,暂且不论。”

    朱棣说着话,随即站了起来,负手而立道“如今哈密生变,朕欲平息哈密乱局,诸卿皆可献言献策。太子,你先说。”

    朱高煦恭声道“父皇,儿臣认为,朝廷应当趁机问责嘉峪关以西的蒙古六卫,最好能拿下其中三、四卫的长官,换上本朝勋臣子弟以为镇守!”

    洪武初时,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成功攻取大都,元顺帝率大臣宗室等回归漠北草原。

    然而,那时的北元势力依旧强大,仅在北方战线,除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占据西北之外,还有东察合台汗国称雄西域,各蒙古王公贵族占据河西走廊。

    洪武五年,大明在有效控制河西走廊之后,构筑了嘉峪关,并以嘉峪关以东作为朝廷的实际控制范围。

    自那时起,一直到如今的永乐三年,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大明在嘉峪关以西、祁连山以南、青海以北,西至敦煌、哈密一带,陆续册封了七个羁縻卫所。

    这七个卫分别是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

    因七卫在嘉峪关以西,故而统称为“关西七卫”,又因七卫其掌权者多为蒙古族,故又称“蒙古七卫”。

    朱高煦知道,因为朱棣顺利继位的缘故,关西七卫较原历史上提早出现,使得大明的统治延伸到了西域附近,七卫的设置也对大明西北边疆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当年朱元璋鉴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复杂情况和大明军事布置侧重于北方防线,对关西七卫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

    所谓“以夷制夷”,看似高明,但在朱高煦看来,不过是比较松散的羁縻管理制度。

    因为这种羁縻手段,以当地人为官,朝廷不派军队,防务自理,相应也不屯田,朝廷不向七卫收取赋税,当地赋税完全归当地所有。

    朱高煦认为,“以夷制夷”等于把人事权、军事权、财政权全交给了关西七卫的头人。

    这必将导致大明朝廷对关西七卫缺乏有效的管辖,使得七卫在周边游牧部落与西域各方势力的牵扯下,逐渐与大明离心离德。

    所以,他要建议朱棣趁着哈密生乱,问罪其余几卫,最好能像之前强势插手哈密事务把脱脱空降过去一样,换上大明的勋臣子弟去坐镇关西,如此便可为将来攻略西域做基础。

    因为朱棣昨天就此事与朱高煦商议过,故而他此时听了朱高煦所言之后,并没有露出太过惊讶的表情。

    但殿内其他人却是第一次听到朱高煦这种观点,包括诚意伯刘璟在内,皆感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对关西七卫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而太子朱高煦的意思却是要从根子上改变这个策略。

    朱棣望向徐辉祖道“魏国公,你觉得太子的建议如何?”

    “陛下,臣反对。”

    徐辉祖不得不起身朝朱高煦作揖,以示告罪道“请太子殿下恕罪,臣确实有不同的看法。”

    朱棣笑道“魏国公不必如此,大明不以言获罪,有朕在,太子岂会怪罪你?”

    “儿臣不敢。”朱高煦当即起身作揖道。

    “都坐下。有异议才是正常的,没有异议反而成了一言堂。”

    朱棣抬手虚按,示意朱高煦、徐辉祖坐下,同时说道“魏国公,你且说说,为何反对?”

    “陛下,太祖皇帝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时,曾言‘一则分其势力杀其力,使之不为患,二则使外夷相攻,大省中国用兵之费。’对此,臣深以为然。”

    徐辉祖解释道“陛下,太祖皇帝‘以夷制夷’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使七卫相互牵制,相互混战,如此一来,蒙古七卫将难成气候,也为朝廷省下一大笔军费。”

    他说到这里,抬手抱拳,向朱高煦微微拱手道“太子殿下可能是担心关西七卫日后对朝廷离心离德,然臣以为,殿下却是多虑了。”

    “愿闻其详。”朱高煦颔首道。

    徐辉祖道“不敢。”

    随后,他接着道“太祖皇帝准许关西各卫每季在肃州城互市一次,开展茶马交易。因西北牧民不得茶则困以病,且那里不能自产茶叶,只能依赖与大明贸易获取。故而,茶马互市,使得西北各番不敢轻易得罪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