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绘双龙合帝心难题刃解05

    5

    正如徐妙锦所说,大报恩寺塔的总监工是永乐帝最为得意的内官监掌印太监郑和。但是郑和太忙了,除了这里的工程,他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使命,那便是率领由二百多条宝船、数万名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大明王朝船队出海。至今他已远航五次,每次至少一年。所以工程上的事情他时常分身无术,具体细节还得由工部的官员来一一落实。

    他的助手是于文明,一位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的工部主事。此刻两人正在大报恩寺塔工地御图房内研究图纸。

    宋礼带蒯祥走进御图房。“三保大人!我来引荐一下,这位是北京皇宫工地的营缮所丞蒯祥。蒯所丞,来,见过三保大人、于大人。”

    蒯祥上前施礼:“蒯祥见过三保大人、于大人!”

    郑和笑容满面:“巧鲁班啊,果然少年英俊!你来得正好,正有些工程上的细节拿捏不准,想找专家商榷呢。”

    于文明道:“有了蒯所丞助阵,我们这里就是如虎添翼了!”

    蒯祥忙说:“蒯祥不敢。在下来这里是学习的。”

    “蒯所丞谦虚了,”郑和道。“巧鲁班的金刚腿儿,皇上回南京后好一通夸,现已传为佳话。大报恩寺也准备采用这一工艺,还等着蒯所丞现场指导呢。”

    “不提也罢,”蒯祥道。“那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天外有天,就说大报恩寺里要修建的这座琉璃塔吧,蒯祥便十分陌生。在琉璃的制作工艺方面,在下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

    “说的好,”郑和道。“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说起这个琉璃塔,还真有些意思,塔高九层,二十五丈,通体琉璃,建成之后,天下第一塔当之无愧。”

    “蒯祥翘首以待。”

    “我们言归正传吧,来,一起看看图纸。”郑和把案子上的一沓施工图指给蒯祥。

    大报恩寺的基础是本地的一座古寺,建于东吴赤乌年间,名建初寺,晋太康年间改名长干寺,宋代更名天禧寺,至今经历了近一千两百年的风雨,号称南方第一座佛教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因这座寺院而起。永乐帝朱棣为报父母养育之恩,重修此寺,取名大报恩寺,并将寺中原来的阿育王塔改建为一座通体琉璃的九级宝塔。巨大的琉璃宝塔前无古人,被世人戏称为“永乐之大窑器”。

    大报恩寺工程浩大,重修增建殿阁三十多座、僧院一百四十八间、廊房一百一十八间、经房三十八间,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高配营造。

    蒯祥一一翻看图纸,边看边向于文明询问。

    研讨了一个时辰后,蒯祥放下图纸。“图纸大致捋了一遍,在下心里有了个基本的轮廓,我想再到工地现场上去亲眼看看。”

    郑和道:“那好啊,咱家与宋大人还有些别的事,就请于大人陪蒯所丞到工地上转转去吧。”

    宋礼介绍:“于大人是我们工部的老工程了,经验丰富。这几日有什么施工上的问题,于大人就与蒯所丞商量。蒯所丞若看出工程上有任何不妥之处,也尽管指出,看能否及时改进。”

    ※

    蔡小芹随徐妙锦、秋红溜溜达达地逛着南京繁华的商街。

    远处,枚青和张小旗在后方鬼鬼祟祟地悄悄尾随。

    她们一行来到一家云锦缎庄门口。

    妙锦道:“走,进去瞅瞅。”

    “云锦?”小芹问。

    “对,南京最有名的特产。来南京不能错过云锦。”

    “好,咱也长长见识。”小芹雀跃。

    三人走进云锦缎庄。

    枚青和张小旗溜到缎庄门口,朝里面张望。

    张小旗问:“怎么着,大人?”

    枚青道:“昨日他们进了皇宫,今日姓蒯的去了大报恩寺塔工地,这小丫头也有妙锦郡主陪着,都无法近身。”

    “那如何是好?”

    “算了,我们走。”枚青道。

    “去哪儿?”

    “先回东昌。”

    “费劲巴拉跟了一路,就这么放弃了?”张小旗心有不甘。

    “蒯祥已经见过了皇帝,”枚青道。“该说的话大概全都说了,再弄他没任何意义。派人去北京,禀报大王,请求下一步指示。”

    缎庄内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妙锦、小芹和秋红在看云锦。

    缎庄老板陪在一旁。

    “漂亮!精致!太华贵了!”小芹惊叹不断。

    “是啊,”妙锦道。“云锦是皇家贡品,用料和做工都极为讲究。逐花异色,通经断纬,挖花盘织。你仔细看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真的!简直神了!这么精致的锦缎,一定很贵吧?”小芹问。

    “寸锦寸金。”

    “那芹儿就只好过过眼瘾了。”

    “你喜欢哪个?”妙锦问。

    “这缠枝花图案的有韵味,”小芹道。“不像龙凤那么张扬。”

    “缠枝莲图案的,蓝色和红色各来一匹。”妙锦吩咐老板。

    “是,郡主。”

    “姑姑要做新衣裳?”小芹问。

    妙锦道:“这两匹云锦,是姑姑送给你和你二师兄的。”

    小芹慌忙摇手:“这可使不得,太贵重了,二师兄会骂芹儿的!”

    妙锦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出入于京城,没两身像样的衣裳还成?”

    “我们小百姓,真的用不着。”

    “你二师兄已经大小是个官吏了,”妙锦道。“你呢,丫头,早晚要嫁人,就算姑姑提前送你的贺礼吧。”

    小芹的脸红了。

    妙锦接着说:“他若是说你,你就往姑姑身上推。”

    老板已将云锦包好。“郡主,给您送到车上?”

    妙锦:“好。秋红,掏银子。”

    “什么银子不银子的,”老板连连推辞。“郡主能光顾小店,我们已经是蓬荜生辉了。”

    “虽说是熟客,可桥归桥,路归路,该多少银子还得多少银子。”

    “郡主的账上还有钱。”老板道。

    “既如此,就从妙锦的账上划吧。”

    ※

    工匠和军役民夫热火朝天地在大报恩寺工地上干着活。

    于文明带领蒯祥在各处巡行。

    蒯祥已经换上了一身工装。

    他们时时停下,蒯祥回答工匠们的提问,并不时挽起袖子亲自操作,示范。

    他俩路过一个琉璃窑时,蒯祥停下脚步:“于大人,我们在此处看看吧。”

    “好啊,蒯所丞请。”

    蒯祥走到堆满琉璃构件的架子处,一一细看。

    “五色琉璃砖,狮子、白象、飞羊,图案绘制优雅,色泽金碧辉煌,太漂亮了!”蒯祥赞叹。

    于文明在一旁介绍:“这座通体琉璃的高塔需要大量琉璃构件,这些构件不仅要贴在砖塔的外表上,还要预备出多余的来,以备日后维修时用。所以每个琉璃构件都烧制三套,编好号,一套安装用,两套埋藏地下,留给日后。琉璃构件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所以不仅在工地现场设了琉璃窑,雨花台的窑岗村也设了好几口琉璃窑。”

    蒯祥道:“据蒯某所知,琉璃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既然到了这里,在下愿了解一些。”

    于文明招呼窑工师傅:“师傅,过来一下。”

    窑工师傅走过来:“大人!”

    “你给蒯所丞讲讲你这里的琉璃制作工艺。”

    窑工师傅讲解道:“琉璃烧制如同烧瓷,要经历选料、晒干、配料、粉碎、阴泥、搅泥、稳做、窑做、釉做等三十多道工序,一道疏忽,便前功尽弃,大人请看……”

    “谢谢师傅的讲解,蒯某受益匪浅。”窑工师傅讲完后蒯祥说,他转向于文明。“北京皇宫工程也使用了一些琉璃制品,但其图案和工艺似乎与这里不太一样。北京宛平县龙泉镇有个琉璃渠村,专为皇宫工地烧制琉璃构件。蒯某今日在这个窑口开了眼,启发巨大,看来,北京皇宫的装饰也有多使用些琉璃构件的余地。于大人不介意在下挑两块琉璃构件带回去,让那边的人借鉴吧?”

    “当然不介意,”于文明道。“都是为皇家效力,蒯所丞随意。”

    ※

    蒯祥从工地回到驿馆后,便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比对着琉璃构件,在一张纸上绘制图案。

    门开了,蔡小芹进屋:“二师兄干啥呢?”

    “在学习大报恩寺塔的琉璃。”蒯祥回答。

    “除了工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作还是工作。”

    蒯祥放下毛笔。“不工作了。你接连几日早出晚归,见不着你的面。说说,这些天玩的如何?”

    “那还用说,好极了!”小芹眉飞色舞。“妙锦姑姑和秋红带芹儿去了秦淮河、夫子庙、玄武湖、燕子矶,南京真是个好地方啊,六朝古都,数不尽的繁华!”

    “那是,不然太祖爷怎会把国都定在此处呢。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

    “什么意思?”

    “这是当年贡士邓伯言参加殿试时写的两句诗,”蒯祥解释。“意思是金陵有王气。”

    “还别说,这两句诗还形容得真挺贴切。”

    “据说太祖爷看了此诗,喜欢得不得了,”蒯祥接着讲。“不禁用力拍案。这一拍案不打紧,却把邓伯言吓个半死,当场昏了过去。”

    “至于吗。”

    “当然至于,太祖爷什么人,杀人不眨啊!”

    “后来呢?”

    “后来邓伯言醒了,吏部通知他第二天去翰林院上班,做编修。”

    小芹笑弯了腰。

    “对了,二师兄,说到金陵的王气,风水这东西真有那么准吗?”

    “有那么准才怪!”蒯祥道。“风水真那么准,建文帝也不至于丢了江山。”

    “哈哈!有道理。对了,二师兄,妙锦姑姑带芹儿去了趟云锦缎庄,她买了两匹云锦,说是送给你我。你要不要看看?芹儿拿给你。”

    “云锦极贵,这个人情咱搭不起,赶紧送回去。”

    “芹儿是拒绝她来着,可姑姑一定要给。她这人你也知道,芹儿拗不过。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恭敬不如从命。”

    “也是,送还给她反显得咱们小气了,”蒯祥想了想。“不如这样,这两匹云锦回去后转送给你叔和你婶吧。你私自跑出来,他二老这些天肯定都吃不下,睡不着,替你担惊受怕。用这最为名贵的东西孝敬孝敬他们,也算是一点儿补偿。”

    “那好吧,听你的。对了,二师兄,这些天你都忙些什么?”

    “全是工地上的事,忙得四脚朝天。”

    “这个报恩寺很大吧?”

    “不是很大,是太大了。几十座殿阁,几百个房间,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高配营建。参加这个工程的工匠与军役民夫多达十万众。”

    “十万!”小芹惊叹。“一个寺院就动用十万工人!再加上我们北京的新皇宫,这叫不叫大兴土木?”

    “当然叫,”蒯祥道。“北京新皇宫投入了军役民夫数十万;与此同时,湖北的武当山又在敕建大岳太和山三十三处大小宫观,据说投入的人力也不少,足足二十万;还有北京天寿山的皇家陵寝,征调的军役民夫也有数万。四大工程同时上马,这不叫大兴土木,什么叫大兴土木?”

    “岂止是大兴土木,这是劳民伤财!”

    “师妹说的对,天下甫定,百姓刚刚得到一点儿喘息的机会,朝廷不思休养生息,反而好大喜功,四大工程同时上马,还有庞大船队的连续远航,以及南征北伐,长年对外用兵,百姓焉能负担得起?”

    小芹道:“二师兄又开始忧国忧民了。”

    “二师兄嘴欠。一个小小的营缮所丞,本不该过问这些事,能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干好就不错了。好了,我们说正事。”

    “什么正事?”

    “二师兄已经在这儿的工地上逗留了五日,该做的也都做了。北京那边那么多事,我们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我已经向郑和大人表明了这个意思,他说那就明晚请你我到钟山马回回菜馆吃顿饭,给我们践行。”

    “好啊,芹儿早想见见这位名扬四海的三保太监了,他真有那么厉害吗?”

    “三保大人是个通达博物的君子,”蒯祥回答。“极有见识,人也非常和善,明日你见到他就知道了。”

    “马回回菜馆是清真菜吗?”

    “是。”

    “为何选清真菜?”小芹不解。

    “你不知道吧,三保大人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回教徒,”蒯祥解释。“朝觐过回教圣地,被称为‘哈之’。听说三保大人已经皈依了佛门,不过毕竟是在家弟子,回回菜馆按照严格程序念过经后屠宰的牛羊肉,还是不在完全禁忌之列的。”

    “皈依了佛门,那他一定与妙锦姑姑有的聊。”

    “对了,三保大人特意告诉我,让你知会妙锦姑姑一声,若是她有工夫,请她也一并参加。”

    “好,芹儿一早就跟姑姑说。”

    “到时候我们也好跟姑姑商量一下,看她是不是同我们一道回北京去。”蒯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