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吕布、李肃等人刺杀董卓的计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通过李肃的通风报信,贾瑜对于王充等人的进度,了如指掌。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贾瑜对于贾诩,也就基本没有隐瞒了,包括杀掉董卓之后,控制汉献帝。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贾瑜之所以对贾诩推心置腹,主要在于深度的利益捆绑!
在贾瑜看来,他与贾诩,是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的,已完全成了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由于“同进同退”的关系,贾诩也没有向董卓呈献“劝进书”。
贾诩告诉贾瑜——
对于王充、吕布等人的“刺董行动”,可以乐观其成。但是,在董卓死后,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好两件事:一是控制汉献帝,二是控制西凉军!
贾瑜自然明白贾诩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抢夺胜利果实!
贾诩目光炯炯,看着贾瑜,沉声问道——
“瑜儿,凡事,都有轻重缓急。我说的两件事,哪件更重要?”
如果是别人来选,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会选第一件!因为只要控制了皇帝,就能代替皇帝发号施令!
但是,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懂得《三国演义》剧情的人,贾瑜毫不犹豫地回答:“控制西凉军更为重要!”
因为按照《三国演义》本来的剧情,吕布和王充在杀掉了董卓之后,控制了朝廷,也算是控制了汉献帝。但是,却没有乘机控制西凉军!结果,贾诩向李傕和郭汜献计,纠合了西凉军,攻破了汉献帝所在的长安,杀死了王充,驱走了吕布,控制了汉献帝!
因此,如果手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算是控制了皇帝,也不会长久!
对于贾瑜的回答,贾诩有些意外!
不过,贾诩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瑜儿啊,没想到你不到二十岁,竟然有如此的见识!朝堂上的事,我能帮得上。如何控制西凉军,就要靠你自己了!”
随后,贾诩又告诫道:“瑜儿啊,贾门的祸福荣辱,系于你一身,不可不慎!朝堂上的博弈,比棋局上的博弈更为残酷!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旦输了,可能就要输掉全家的身家性命!”
贾瑜的话中,透出了坚毅:“伯父,我明白!”
……
这一天的早朝,非常寻常!
因为贾瑜这个几乎不上朝的俊英侯,也上朝了!
不过,贾瑜板着脸,不与别人打招呼,显得是个异类!
依照惯例,大臣们上朝,是不能携带兵器的!
贾瑜无法携带他的大砍刀,就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匿在了靴子里!
虽然依据李肃的情报,王充、吕布等人,不会在今天动手。但是,贾瑜知道,生命中,永远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意外!
手中有把锋利的匕首,比赤手空拳强大了!
王充、吕布、蔡邕、李儒等人陆续到了。
蔡邕完全不知道很快就会有大事发生,还在谈笑风生,说他昨天得到了一册价值连城的孤本!
还多大臣都在讨好蔡邕。
贾瑜知道,与其说那些大臣是在讨好蔡邕,不如说他们是在讨好董卓!
因为蔡邕堪称是董卓的第一红人!
由于董卓的关系,原本是一个读书人的蔡邕,平步青云,现已被封为高阳乡侯。
就连王允,也与蔡邕客套了几句。
但是,王允已暗中下了决心:前脚杀掉董卓之后,后脚就要杀掉蔡邕!尽管蔡邕没有什么恶行,但是蔡邕“董系”的色彩太浓了!
忽然,汉献帝在几位宦官的簇拥下,坐在了朝堂上的御座上。
大臣们都静了下来。
但是,朝会并没有开始!
因为董卓还没有到场!
自古以来,都是臣子们先到,帝王后到。如果做臣子的迟到了,那可是“大不敬”之罪,轻则罢官,重则满门抄斩!
随着一声“丞相大人到!”董卓在一百名铁甲兵的保护下,腰悬宝剑,昂然直入!
作为实际掌控朝廷的权臣,董卓早就有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资格和待遇!
不过,董卓把这种特殊的待遇,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竟然带着铁甲兵入朝了!
群臣皆向董卓施礼请安,就连汉献帝也是满面含笑地站起来,对董卓口称“尚父”,请董卓坐在了身边。
单是从座位上,董卓已与汉献帝分庭抗礼了!
汉献帝照本宣科地说——
“各位爱卿,有本早奏,有本散朝。”
王允立即出列,说:“皇上,微臣有本奏。”
汉献帝说:“司徒有何本奏?”
王允朗声说:“我大汉,自从高祖皇帝斩白蛇、起义兵以来,历经光武帝中兴,已历近四百年。如今,盗贼纷起,连年大旱,显然是大汉气数已尽。而丞相董卓,自从陛下为帝以来,威德加于四海,功德巍巍,天下何人不服?请陛下效古法,禅位于丞相!”
众臣皆是大惊!
因为很多大臣,虽然也曾经向董卓劝进,却是迫于形势。
但是,现在王允竟然公然劝汉献帝禅让了!
并且,王允在事前,并没有与他们沟通过!
殊不知,王允这样做,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与吕布、李肃的深思熟虑!
王允这么做,既可进一步取信于董卓,打董卓一个措手不及。又可以进一步激化大臣之间的矛盾,乱中取胜!
王允的奏本,也没有与董卓事先沟通过,让董卓既惊且喜。
汉献帝虽然没与王允沟通过,却知道王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除掉董卓!
尽管不怨恨王允,但是,汉献帝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贾瑜出列了,他没有向汉献帝启奏,而是直接对着王允开骂了——
“王允老贼,你世受汉恩,岂能出此谋逆之言?当今天子,并无失德,你身为汉臣,不思报国,却大放厥词,罪当诛灭九族!你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帝?”
不知内情的汉献帝,既不禁心中欣慰——
“这位贾瑜,关键时刻真是靠得住!单从此人身上,便可知大汉气数未尽,天不亡炎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