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后,第二天早晨。
章台宫中,文武百官齐齐等候。
伏胜:“淳于博士,太子殿下怎么还没有来早朝,难道是有什么事情耽误了?”
茅焦:“是啊!太子殿下从来不会这样,他都已经迟到半个时辰了。”
淳于越摸了摸胡子,一脸茫然。
他也不知道一向守时的扶苏为什么会早朝迟到。
难道说真的发生什么事了?
一旁的王翦和蒙武也是同样的想法。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殿外突然传来了宦官的声音。
“奉太子诏曰:太子扶苏有要事处理,今日早朝就此作罢,诸位请回吧。”
宦官一语掀起千重浪,大殿之中很快响起了众人的议论。
“难道说真的发生什么事了?太子殿下这可是头一回不来早朝!”
“是啊!老夫也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事。”
“难道说太子殿下病了?”
人群中突然有人幽幽冒出这么一句。
然而却没有人认同他的观点。
太子殿下若是真的病了,一定会宣宦官告诉他们。
所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就在众臣疑惑不解之际,太子府中却弥漫着压抑的气息。
“什么!父皇在博浪沙遇刺,如今生死不明!”
“究竟是何人胆敢行刺父皇?”
此时扶苏一改往日温和的模样,眉头紧皱,似乎就要爆发出来。
昨天王运的一番话让他彻底反省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性格的不足。
然而就在扶苏痛改前非,准备今后一展宏图之时,却收到了黑冰台的一封密信。
始皇遇刺,生死不明。
这短短的八个字犹如一记重拳,重重的打在扶苏胸口。
昨夜太师王运遇刺,今天皇帝陛下遇刺,这大秦,难道要变天了?
还是说大秦一直都是如此,表面上安然无恙,背地里却暗流涌动。
此刻扶苏感觉压力很大,他隐约觉得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人在暗中谋划。
从荧惑之石降世,曰:“始皇死而地分”,到东南方出现帝王之气,再到父皇外出巡游。
所有事情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方向。
覆灭大秦!
扶苏很担心父皇的安危,同时他也很担心大秦的安危。
“难道一切都如老师所说的一样?大秦会二世而亡!”
“父皇现在生死不明,我该如何是好?!”
扶苏转头看向了一旁的王运,期待老师能给出答案。
然而王运却神色平静,丝毫没有担心的意思。
身后的萧何见到王运的表情,也不由地感到诧异。
萧何是个聪明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如今天下的局势。
如今始皇生死未知,这件事情很快就会传播开来。
朝堂之上,风起云涌,法家有右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十八世子胡亥等人狼子野心。
朝堂之外,群雄蛰伏,六国余孽野心不死,有韩相世家张平,楚国贵族项燕等人虎视眈眈,企图完成复国大业。
这大秦,当真是要变天了。
萧何一脸感慨,他也想听听王运的意见。
然而王运却一言半语,这让他感觉很是震撼。
扶苏也同样如此,眼眶微红,一副要哭出来的样子。
王运见状,暗道真是不成器啊!
如今始皇在博浪沙遇刺,这个消息一旦传播开来,将会引起整个天下的震惊。
届时,那些藏在深水之下的大鱼,也会逐渐跳出湖面。
天下诡谲多变,扶苏不振作起来也就算了,反而一副哭哭啼啼的样子。
王运眼见扶苏意志消沉,决定安抚一下。
“太子殿下不必过于担心陛下的安康,在陛下出巡之前,我就夜观天象,卦象显示,陛下一切无事。”
“老师说的可都是真的?父皇一定会安然无恙吗?”
“那是自然!”
扶苏听到这里,顿时深呼了一口气,他终于放下心来。
眼见扶苏已经沉下心来,王运也准备执行下一步计划。
王运熟读历史,当然知道始皇会在博浪沙遇刺。
历史记载,自嬴政灭掉韩国之后,韩相世家张良流落民间,他散尽家财,找到了一个大力士,随后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
张良时刻紧盯嬴政的行踪,得知了嬴政东巡的消息,于是就在路途之中埋伏起来。
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打算在这里行刺嬴政。
当嬴政的车架靠近博浪沙之后,张良与大力士也出手了,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
嬴政逃过一劫,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过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
王运以前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只是感叹嬴政的运气不错,居然能逃过一劫。
然而,当他穿越来到大秦之后,却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首先,张良乃韩室之人,流落民间之后无权无势,他是如何知道嬴政的东巡路线的呢?
东巡博浪沙,这种事情嬴政绝不可能透露给外人吧。
其二,张良在没有成为大汉三杰之前,只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有勇无谋,可为何却如此心思缜密?
王运自从穿越到大秦之后,这才发现一切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历史上记载的只是只言片语,或许很多扑朔迷离的事情并没有被记录在案。
历史上张良一生行事神秘,帮助刘邦称帝后却不愿受封,晚年隐居修仙不食五谷,以现代人人的思想来看,他就是妥妥的一个神棍。
然而,他却留下了很多谜团。张良不是他的原名,这个名字是他博浪沙刺秦之后逃亡时用的,至今也无人知道他的真名。
博浪沙刺秦后,张良成为了第一个刺秦而生还的人,可以说是反秦的先锋。
从此他改名张良,逃亡到下邳做游侠,开始了传奇生涯。
当年嬴政吞并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缴纳天下兵器。
然而在台面之下,却是旧贵族,方士,逃犯,侠客的灰色世界。
没有人知道张良的游侠生涯都经历了些什么,那位传他《太公兵法》的黄石公究竟是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