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下子,这殿里的气氛便凝重起来。
陆涯的脸,也恢复了冷漠。
一直安静地听着的朱元璋,嘴角微微勾起,连一双锐利的眼睛都浮出了笑意,其实他已知道,国师又要准备,将那些腐儒们,按在地上摩擦了。
“不……需……要!”
陆涯一字一句地回答:
“大明不需要这样的忠臣,陛下也不需要这样的人,而这天下的百姓,更不需要这些忠臣的血。”
“天下人需要的,是异族来袭时,居于上位之人,能挺身而出,去和蒙古人作战的人。”
“陛下需要的是,当面临危机时,他问出如何解决问题时,就能有成千上万的,受皇恩沐浴之人,踊跃站出来告诉陛下,我们可以上,我们可以解决问题。”
“陛下和百姓需要的,是张骞,是班超这样愿意挺身而出的读书人。”
“百姓们,需要的是在危难之时,有人愿意站出来,坚定的告诉他们,敌人并不可怕,敌人也有弱点,然后,再详细地分析,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提振大家的自信,把大家凝聚起来。”
陆涯扫视群臣,嗤笑道:
“你们自以为清高,秉持圣人之学,可你们知不知道,蒙古人有多看不起你们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绵羊?”
“你们知不知道,鄙视汉人都成为了当时蒙古贵族上层的社会风气。”
“……”
众人脸色,跟吃了死苍蝇一样难看。
看着这群读书人敢怒不敢言的姿态,朱元璋心里别提多乐了。
陆涯继续开喷:
“今日坐在这里的人,陛下感念你们的从龙之功,封官进爵,你们的用度,比寻常百姓要多上十倍,甚至是百倍,你们的家里,有着华丽宽广的宅子,还有奴仆。”
“寻常的百姓,见了你们,无不是战战兢兢,卑微低下。可若是大明真出了问题,你们却只晓得,用自己所谓的鲜血,来成全所谓的忠义,这……难道不可笑吗?”
听到这里,众人皆是心头一震。
陆涯摇了摇头,说道:
“忠君之道,本就存在于本心,一个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倘若他忠诚,难道他就没有圣贤之道?”
“我看是有的,荆轲刺秦王,他效忠于燕太子丹,以一己之力,在万千秦军拱卫之下,图穷匕首,袭杀秦王。”
“虽然没有成功,可他的气概,也可称之为圣贤之道,他不是儒生,可也有自己的良知。”
陆涯背负双手,一边走一边道: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良知,读圣贤书者,并非就比别人优越几分。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亦是如此。”
“圣人之道,即在本心,既然本就存在于内心,又何须像腐儒一样,去搞那套所谓的上下求索?多此一举而已。”
“人应该要做的事,把存在于内心的圣人之道,用尽一生,去实践它,这就是行!”
“君子有六艺,人们学习武力,甚或是刀剑之法,杀人之术,亦能在民族国家受入侵时,挺身而出,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外敌。”
“而不是只想着用自己的血去成全忠义,应该想方设法,用自己所学的武艺和刀剑之术,去击破蒙古人,杀死他们,保护身后的老弱妇孺,这就是你的良知,是知与行的合一。”
陆涯看着刘基,发现他面色冷漠,仿佛只是出于某种礼,才会安静地听着自己讲话。
但想来,他是不会认同的。
陆涯也不指望他认同,只需要当着这些儒生文官的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陆涯哈了一声,接着道:
“你们整天说民生疾苦,百姓耕坛不易,那你怎么不去学农啊?去学农,然后思考,如何才能让地里的粮食,加大产量,再记录下粮食的生产,用你们的智慧和知识,去写一本农书。”
“有了农书,再广而普及,让百姓更好的耕田,减轻负担,增加粮食产量。”
“可是你们呢?大明有百十多万的读书人,他们都懂圣人之道,还有圣人之心,人人都知道什么是仁政,什么是忠孝。”
“随便挑出一个读书人,问他什么是仁,什么是圣,他们都能摇头晃脑地告诉你:‘上下相亲谓之仁也’,可是呢……”
陆涯凝视着所有人,一字一句地接着道:
“这百十多万的读书人,九成九知道何为圣人之道,也怀有圣人之心,却是成日在坐而论道,在死读书,在谈心性,在谈山水。”
“那么……这样的人有圣人之道,有圣人之心,有个屁用?”
“蒙古人来了,他们无用,只能流血;发生天灾了,百姓们饿殍遍地,易子相食时,他们无用,只会做诗,说什么天下百姓,兴亡之苦;”
“黄河水泛滥,人间沦为地狱,他们既不会修筑堤坝,也不知如何保护百姓,他们照例还是无用。”
陆涯盯着刘基的眼睛:
“你说,你们是不是废物?是不是蠢货?”
“……”
刘基气的浑身发抖。
其他人,全都沉默着,感觉正被陆涯狠狠的打脸,火辣辣的疼啊。
此时,陆涯抬头,清瘦白净的脸上,露出不屑之色:
“这就是你们眼里的读书人,这就是被百姓们供养着的读书人,他们食君之禄,食民脂民膏,许多人还在蒙古人的铁骑下受苦受难,许多人还吃不饱穿不暖。”
“可读书人呢,还能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什么?这是耻辱!读书人之耻!”
陆涯指着刘基和李善长一众人,个个都不落下,口吐芬芳:
“说的就是你们这群废物!”
“……”
殿内,鸦雀无声!
PS:兄们,弟们,再加把力啊,助我破4万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