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15章 燧发枪

    很快,王承恩把就把朱由检所要的东西拿了来。

    朱由检直接先将毕懋康发明的自生火铳放在了宋应星面前:“爱卿看看此物。”

    宋应星很是惊愕地把自生火铳拿在了手中:“陛下,此铳竟没有火绳!不知如何引燃药池,难道是跟这燧石有关?”

    “这是原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发明的自生火铳,朕让王承恩把他找了出来,不过,朕更喜欢叫他燧发枪,他的一切机密皆在这颗燧石上,以这燧石引火,从而代替火绳,引燃药池里的火药”,朱由检回了一句。

    啪!

    宋应星控制不住地不由得一拍额头:“如何臣就没想到,燧石撞击时既然能引燃枯草,自然也能引燃药池!”

    “爱卿,你持鸟铳,朕持这自生火铳,对着前面的靶子,看看谁更具优势。”

    朱由检这时候说了一句。

    宋应星忙照办了起来,主动找王承恩要了一把鸟铳,然后开始装弹,点燃火绳。

    而朱由检这里也拿起自生火铳开始装弹药,捅枪管,塞铅弹,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后就费力地扣动扳机,对准了前面百步远的一块包铁木制靶。

    砰!

    朱由检手里的自生火铳即燧发枪打中了木制靶,速度比宋应星的鸟铳快了一倍。

    砰!

    宋应星因此颇为紧张,一时额头都浸出细密的汗珠来,火绳过了一会儿才燃尽,并发射了一颗铅弹出去,瞥眼见皇帝陛下已在-给燧发枪装第二颗铅弹,他也忙重新拿出火绳来。

    砰!

    但在宋应星的鸟铳即火绳枪还没来得及上第二条火绳时,朱由检已经扣动燧发枪扳机,又用燧发枪打中了木制靶。

    宋应星不得不放弃,颇为沮丧起来,叹道:“陛下所言这燧发枪真乃神器也!竟比鸟铳射击快一倍,想必是不用火绳之故。”

    朱由检笑了笑:“随朕去看看两种枪的精准度与破坏力。”

    说着,朱由检就带着宋应星等来到了木靶这里。

    宋应星只见被火绳枪射中的包铁木靶只有一个深陷的凹洞,而皇帝陛下手里的燧发枪却直接洞穿了包铁木靶,而且弹洞明显更大!

    “这燧发枪连精准度都更高,离靶心更近!百步外居然能破甲!”

    宋应星忙转身对朱由检说道:“臣请陛下立刻下旨推广此火器,有此火器,我大明必不惧建奴也!”

    说着,宋应星又激动地说了起来:“而且,刚才陛下不是让臣说为何鸟铳不被九镇边军喜爱吗,臣想起来,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方风多且大,一旦遇见大风天气,用鸟铳很是不便,容易导致火药被吹走,火绳被吹熄,而这燧发枪有枪机火门保护,完全不用惧怕风雨,如若推广此火器,便无此忧也!”

    “宋应星听旨,朕任你为工部右侍郎官,军器局、兵仗局、盔甲厂、王恭厂等合并为大明军械制造总局,由你主管,即刻组织工匠制造此枪!”

    朱由检直接下了一道旨。

    宋应星一听朱由检如此说,十分激动,忙拜在朱由检面前:“臣宋应星领旨!臣谢陛下隆恩!”

    工部右侍郎是正三品职位。

    而宋应星之前当的最高的官只是个正五品的知州。

    何况宋应星还只是个举人出身,对于他而言,能成为五品知州已经是他人生顶点。

    但宋应星没想到皇帝陛下居然当场任命他为工部右侍郎,成为六部堂官。

    这无疑让宋应星很是感激,有一种自己被皇帝陛下看重的欢悦之情。

    因而,宋应星一时间踌躇满志,暗自发誓要立即燧发枪推广到整个官军队伍中,从而成为杀敌利器。

    但这时候,朱由检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此枪虽优于鸟铳,但没有推广,也是有他的缺点的,一是制作成本高,一根鸟铳枪管尚且需要工匠敲制一月,何况是这种发射强度更大的燧发枪枪管,而且这燧发枪关键部件弹簧也是难以打制之物,所以爱卿别觉得这事容易,任重道远,朕希望爱卿早日能将燧发枪的生产成本降低到鸟铳以下,如此,方可列装全军!”

    “臣明白!”

    宋应星拱手称是。

    “明白就好,现在还是以制造鸟铳为主,先将整个大明军械总局的重新整合,分拆出枪械局、火药局、火炮局、兵械局以及盔甲长、机械局来。

    其中每局设研发室与生产车间。

    研发室负责研发新式器械,生产车间负责生产现被确定采购列装进军队的主流器械以及新式器械。

    也就是说,生产车间有两种生产车间,但应以生产主力主流器械为主。”

    朱由检说着又道:“取消班匠制度!以后官匠不必再缴纳班匠银,全部以雇佣形式雇佣官匠为军械制造总局生产器械,其俸禄与生产器械质量与速度挂钩,生产的器械越多且质量越好,奖金越高。

    根据官匠的技术水准,给予高级技术师、中级技术师以及初级技术师和准技术师等称号,级别越高者给予更高的散官官阶。”

    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燧发枪的发明者毕懋康说的话。

    而朱由检现在想要让大明的火器更加厉害且生产效率更高,自然要提高工匠地位才行,不能再让工匠被视为低贱一行。

    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王承恩和宋应星皆应承了下来:“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