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驾在宅门前停下,朱元璋走出。
蓝慎行将门打开,屋内闪烁着烛光,显然徐妙云已经从东宫回来了。
“陛下,请。”
蓝慎行站在门前。
当朱元璋随同一名太监以及朱标迈入宅院后,蓝慎行也跟了上来。
其余人等,皆在门外候着。
朱元璋一眼便看到了农棚,他从太监手里接过照明灯笼,走到农棚前,好奇的打量着棚膜。
打量的同时,还不忘用手碰几下。
棚膜上可以看到因温差而产生的清晰水珠。
“这是何物?”
朱元璋询问。
朱标也好奇的望向蓝慎行。
蓝慎行介绍道:“此为棚膜,臣偶然从一商人手中以高价购的。棚膜覆盖之处,皆可存温,亦可于冬日进行农作。”
朱元璋听到可以冬日劳作,当即来了兴趣,指着棚膜道:“赶紧打开让咱看看。”
蓝慎行上前,将门帘掀开,“陛下,您得赶紧进去,否则时间一长,会造成里面温度的流失。”
朱元璋和朱标弯腰看向棚内。
借助灯笼的烛光,他们看到了里面土豆的苗叶。
在看到这一幕的刹那,两人齐齐一愣,眼神中尽是不可置信,脸庞上挂满了震惊。
冬天,竟然真的可以农作?
朱元璋一脸欣喜,他趴在地上,亲手抚摸着土豆的枝叶,望着同样趴在农棚内的朱标,不断大笑:“这要不是亲眼所见,咱是真的不敢相信啊!”
应天可不是蜀中以及云贵少数区域,几乎可四季农作。
这里的气温,几乎跟北方大部分区域无异。
朱元璋感受着农棚内的气温,他不知想到了什么,对朱标喊道:“标儿,赶紧出去,可不能让气温流失。”
说罢,父子俩离开农棚,蓝慎行将门帘盖好。
“这东西叫什么来着?什么膜?”
朱元璋面色喜悦。
“棚膜。”
蓝慎行道。
“你为何不多买一些?还有,这东西什么价格?咱全要了,而且以后他们产出的棚膜,咱也都要了,有了这东西,冬天亦可农作,那一年下去,咱大明得加多少粮食?”
朱元璋心情大悦。
“回陛下话,此物极为稀有,且价格昂贵,臣仅购买少许,便花费了五百两现银。而且,这东西没法批量生产,因为那商人,非明商,而是外商。”
蓝慎行撒谎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棚膜的积分价格太贵了,想让农棚实现批量化,眼下根本不现实。
“五百两?这么贵?”
朱元璋听到价格,吓了一跳。
他可是知道粮食价格的,若是按照棚膜价格来计算的话,得种多少年的地,才能把棚膜的钱赚回来?
想到这里。
朱元璋原本的喜悦消去了大半。
蓝慎行道:“陛下,对于大明粮产来说,其实棚膜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臣种植的土豆,才是真正的粮之重器。”
朱标指着农棚,道:“就这么点儿东西?”
他可是看到了,里面只有八株。
“殿下未经农作,可能不知其利害。”
蓝慎行笑了笑,望向朱元璋,道:“陛下,是懂农作的,还望陛下容臣继续讲解,待臣讲解完,陛下和殿下便会明白,此物为何可当粮之重器了。”
朱元璋摆手道:“说说。”
屋内。
徐妙云听到了动静,当她看到是朱元璋和朱标时,愣了一下。
“陛下。”
徐妙云出屋行礼。
“本不想惊动你的,但既然已经惊动了,那咱们就进屋聊吧。”
朱元璋看了徐妙云一眼,道:“去给咱煮壶茶,咱可能要在这多待会儿。”
“是。”
徐妙云点头,望向蓝慎行。
蓝慎行点头示意她安心,徐妙云便去煮茶了。
众人进屋后。
朱元璋和朱标坐在木椅上,太监站在朱元璋身后。
“说吧。”
朱元璋示意蓝慎行入座。
“这八株土豆,乃是由一颗一斤的土豆种下,预计可产二十斤土豆左右。
而二十斤,再次种下,便是四百斤。
四百斤种下,便是八千斤。
八千斤种下,便成十六万斤。
十六万斤,再变三百二十万斤。
三百二十万,再变就是六千四百万!”
蓝慎行的话语落下。
朱元璋和朱标脸色齐变。
一开始的数据,他们倒是没怎么上心,但随着后面的数据出现,这增长的恐怖产量,的确吓到了他们。
“标儿,他算的对吗?”
朱元璋望向朱标。
“对。”
朱标沉默了好久,估计是在计算。
他有些诧异的望向蓝慎行,这小子的术算竟然这么厉害?
这些精准的数字,几乎是脱口而出。
“其实这么算是不准确的,要精准计算的话,还得减去被食用的那一部分,但对总数值,却影响不大。
另外,土豆的饱腹力很强,非但可以当做菜肴,而且还能当做主食。”
蓝慎行原本是想说食物热量的,但怕朱元璋他们听不懂,便以饱腹力代替。
“当真?”
朱元璋并没有见到土豆实物,心中多少有些疑虑。
不能蓝慎行回话的,朱标道:“父皇,以儿臣对慎行的了解,在这种大事上,他是不敢妄言的。”
朱元璋听到这里,脸色一喜:“那岂不是说,咱只需让百姓们大力种植土豆,以后粮食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蓝慎行摇头:“陛下此言差矣,土豆解决不了问题。”
语落。
朱元璋和朱标齐齐一怔。
你自己说的土豆这么厉害,现在怎么又说解决不了问题呢?
蓝慎行行礼道:“准确来说应该是,若单种植土豆的话,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弄不好,还可使问题变的……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