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78 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顿饺子

    与徐庆冬的兴奋不同,听到拍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的提议后,曹志强并没有半点兴奋。

    「别傻了。」曹志强淡定的摇摇头。「徐导演,你咋比我还天真?

    不找制片厂,自己拍独立电影?你想啥呢?这可不是国外!

    难道你不知道,咱国内只能是电影制片厂才能拍电影,私人是不许拍电影的吗?」

    确实,也不怪曹志强如此冷嘲热讽,实在是此时的国内,个人根本就没法拍电影。

    因为在这个时期,国内基本都是计划经济,电影也是同样的。

    你如果要拍电影,只能是电影厂拍,而电影厂要拍电影,也是上面领导定计划,然后立项目,立了项目之后再要经费,要了经费再核算,核算完了,拨下经费,再筹备摄制组,正式开始拍摄。

    整个过程相当繁琐,以至于很多电影可能早就立项了,但等到正式拍摄,可能已经过去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了。

    就算电影拍摄好了,也要给电影局审查,审查过了,再统一交给中影收购你的影片,然后中影再把电影拷贝,按行政区域发行到各个地方放映单位,也就是各个电影院。

    在这个审查发行过程中,也很繁琐,万一哪个地方出问题,可能一压就压好几年。

    换言之,曹志强就算自筹经费自己写剧本自编自导,甚至摄影器材都自备,但他想拍电影,至少要找一家电影厂挂靠才行。

    而且拍好了电影,想要上映发行,也得让那个挂靠的电影厂出头送审,然后审核过了,被中影收购,中影再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你的电影上映。

    但什么时候上映,依旧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中影领导说了算。

    当然了,如果你有大关系大背景,能直接找到电影局甚至中影领导,那自然一切好说。

    电影局此时是归文化部的,要是能找到文化部某个比较厉害的领导,也同样可以好说话。

    比如偷偷插队,提前在好时段播放,都是可以的。

    可以这么说,在国内想拍一部电影并发行,看的并不是你有没有钱,而是你有没有关系。

    你有关系,没钱都有单位兜底。

    比如这个徐庆冬,他怎么认识的曹志强?

    还不就是徐庆冬想拍一部国内第一部音乐电影,缺钱了,就找文化部艺术局的老上司刘主任帮忙。

    刘主任想进步,看在徐庆冬父母的份上,想帮一把徐庆冬,赢得一个好印象,就拉曹志强这个京圈新贵来投资?

    当然,刘主任也不是空手套白狼,他找曹志强投资,也得给人办事儿。

    给曹志强的所谓朋友安排工作,就是刘主任的回报。

    所以,从徐庆冬的身上就看出,这时期你如果想拍电影,关键得有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是你自己从无到有建立的,比如那些名导演;也可以是靠着父母的关系,比如徐庆冬。

    反正不管怎么样,在此时的国内,你要想自由的拍电影,你首先得有关系,要不然,就只能慢慢熬资历。

    而独立电影,其实就是个人电影,这恰恰是国内此时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谁说私人不能拍电影的?」徐庆冬突然呵呵一笑,「哪条法律哪条法规说的私人不许拍电影?」

    「嗯?」曹志强一愣。

    「明明就是啊?

    电影局不是有那个什么,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只能电影制片厂才能拍电影,而且要拍电影之前,不是还要先拿到电影摄制许可证,然后才可以拍电影吗?」

    徐庆冬一皱眉,然后就哈哈一笑:「不知道你从哪儿听来这些乱七八糟的。

    电影管理条例?从没听说过电影局有这玩意儿,倒是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有自己的厂规。

    至于电影摄制许可证,这更是没影的事儿。

    咱国内都是各个制片厂自己决定拍什么电影,拍好了后再送审,送审不过就不准上映,根本不需要什么许可证。

    所以,咱们完全可以用个人名义拍电影,电影拍摄好了之后再送审就完了。

    我跟文化部刘主任关系还不错,倒时候找找人,这部电影的过审问题不大。

    只要过了审,都是统一给中影收购发行,所以是不是电影厂的作品,有什么问题呢?」

    说到这,徐庆冬搓了搓手:「再者说,现在到处都在讲改革,很多原先的规定都可以松口。

    只要咱这部电影拍的好,到时候咱俩一起找找关系,肯定没问题!」

    一听这话,曹志强摇摇头:「算了吧,个人拍独立电影这种事情太冒险,还是不要了。」

    「唉,太可惜了。」徐庆冬叹口气,「这很可能是开创历史啊,不做太可惜了。」

    曹志强微微一笑:「我不是你,我家大业大,可冒不起这个险。」

    说到这,曹志强忽然眼珠一转:「等等,你说,如果我们自己成立一个电影制片厂,再以自己的电影厂名义拍片,有没有搞头?」

    「自己成立电影厂?」徐庆冬愣了愣,「这,这……」

    很明显,他有点跟不上曹志强的思路了。

    「没错。」曹志强点点头,「我们先成立一个新的电影制片厂,然后再用这个电影制片厂的名义拍我的电影,这不就成了?」

    徐庆冬摇摇头:「可以是可以,但成立一个电影厂,可没那么容易。」

    「事在人为嘛。」曹志强笑了笑,「我的这家出版社也是国企,以出版社的名义申请开一个电影厂,你说行不行?」

    「恐怕不行。」徐庆冬摇摇头,「要组建电影厂,有很多指标的,你这个出版社的级别,恐怕很难开办电影厂,毕竟你是企业,而电影厂都是事业单位。」

    「那也不一定啊。」曹志强道,「也不全都是事业单位啊,你看厂不就不是?」

    「厂是特殊情况。」徐庆冬道,「而且就算国企单位也可以办电影厂,但你其他的指标也不行。

    一个电影厂,没那么容易建立的,不是只有设备就行,最关键的,是你得有足够的电影从业人员才行。」

    「这样啊。」曹志强摸了摸下巴,「有了!」

    说完,曹志强抬起头:「我这个出版社太小,确实不行,但我还是红光机械厂的一员啊。

    我们红光机械厂是冶金部直属单位,论级别资历,绝对够格了。

    而且我们红光机械厂的三产规模很大,有自己的电影院跟电影队,还有自己的文工团。

    我们厂的电影院跟电影队的从业人员虽然不多,只有一百多人,但我们文工团的各个从业人员够多啊。

    我们红光机械厂的红光文工团,包括声乐组、表演组、后勤组等等三百多人。

    这些人严格来说也跟拍电影有点关系。

    把这些人整合一下,组建一个红光机械厂下属的电影制片厂,应该没问题吧?

    对,肯定没问题!

    哈哈哈,我真是个天才!

    随便一个点子,又是一举多得啊,哈哈哈!」

    「这……」徐庆冬皱了皱眉,「曹社长,你的想法虽好,可等你把电影制片厂成立了,这得什么时候啊?不如咱们先把电影拍了,然后慢慢考虑这些?」

    曹志强看了看徐庆冬:「你是说,先斩后奏?」

    「没错!」徐庆冬再次摸了摸那台潘那维申摄影机,「有了这个,再有钱有剧本,拍电影就不用愁了。

    至于其他问题,我找找老朋友帮忙,应该都能解决。

    趁现在夏天,咱先把这个电影拍了,拍完之后,再慢慢寻思电影归属问题也不迟。」

    曹志强皱了皱眉,开始思考这个事情的可能性。

    的确,如果此时还没有所谓电影摄制许可证的话,那确实可以先拍着再说。

    而且好像国内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种个人拍电影的先例。

    因为他忽然想起来,前世曾经有一部电影,就是八十年代拍摄的,而且是个人拍摄,不通过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

    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父与子》,是个喜剧电影,由陈墙父子主演。

    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光是八十年代唯一一部个人拍摄的电影,还是国内历史上唯一一部能正式在电影院上映,却没有厂标的个人电影。

    陈墙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开始找的西影,可惜西影对他的喜剧片没兴趣,不肯投资拍摄。

    陈墙后来跑了好多家电影公司,都被婉拒。

    最后陈墙也是轴,电影公司不拍,他就凭着自己的老脸,找了个私人公司投资,然后在没有任何电影制片厂的情况下,自己筹备了一个摄制组,自己拍摄。

    据说,陈墙拍这个电影期间,电影局还警告过他,说私人不许拍电影,让他最好挂靠个电影厂。

    其实人家也是好意,毕竟以陈墙当时的知名度,找个电影挂靠是很容易的。

    但陈老爷子就是不干,非要自己拍,就是不挂靠,并且还亲自跑去电影局拍桌子瞪眼,跟人据理力争。

    最后,可能是确实没有明确的不许私人拍电影的法律法规,加上陈老爷子名气大,人脉广,最后这事儿不了了之。

    电影拍完了,中影却不敢收,因为这部电影是个人拍摄,没有制片厂参与。

    结果这位老爷子再次跑去中影公司拍桌子撒泼,又让中影公司同意收购,但价格压的很低,基本就是成本价收购,完全不按照常规做法收购。

    就这样,《父与子》被中影公司发行,成了当年唯一一部,也是国内唯一一部可以公开在电影院上映发行,却没有制片厂厂标的商业电影。

    据说,这部电影还是个里程碑事件,从那之后,电影的独立制片人制度,才开始引起讨论,并成了一个历史标杆。

    后来的电影制度改革,据说总会拿这部电影说事儿。

    这个时代,陈老爷子也有,名气也依旧,但还没想到那么做。

    毕竟严格来说,陈老爷子能这么做,也是有时代特色的。

    因为他拍《父与子》的时候,已经是1986年了,那时候国家的改革已经比较深化。

    别的不说,起码在那个时期,是允许个人开私营公司的,也允许私人开办电影制作公司的。

    只是当年真正做成民营性质电影公司的个人并不多,且大多都是昙花一现,九十年代后就逐渐消失。

    然而,现在是1983年,连开私人性质的民营公司都不准,更别说开民营性质的电影公司了。

    而且现在的电影厂,基本都是隶属于各个文化局的事业单位,并不像后来那样,都转变成国企性质。

    大规模的政企分开,那还是一九八四年十月份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曹志强有个优势,那就是他本身就是国企职工,还是能做决策的领导。

    别说曹志强直接控制的红光出版社、华夏音像公司以及红光百货公司这三家国企性质的公司了。

    就说这三家公司的总部——红光机械厂吧,曹志强虽然在里面的表面职位不高,只是个三产办的副主任,却是能真正做决策的人。

    与此同时,他现在还是解决机械厂三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红光机械厂的三产职工很多,超过五千人。

    这其中,除了人数最多的保安科跟运输科外,人数第三多的,就是红光文工团了。

    由于性质特殊,红光文工团本身就是一个科级单位,跟宣传科平级,并不是宣传科下属单位。

    红光文工团当年全盛时期,据说超过一千人,哪怕到了如今,也还有三百多号人,单纯从人数讲,比一些大厂大部队的文工团也毫不逊色。

    现如今,各个单位都在裁撤冗员,其中文工团之类的都是第一个被裁撤的对象。

    如无意外,一旦红光机械厂被吞并整改,这种文工团肯定是第一个裁撤的部门,就好像郝淑雯曾经待过的那个部队文工团一样。

    虽然曹志强之前搞了个便利亭项目,且这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

    但这个项目针对的,都是三产中那些后勤保障人员,比如看库管人员之类的,实际能吸纳的人数很有限。

    或者说,在便利亭项目正式全面推广之前,单纯就现在的实验性质推广来看,吸纳的人员相当有限。

    而且就算能全面推广,那些文工团的人恐怕也不乐意去便利亭当销售员。

    可如果不吞并,就没借口直接裁撤,如果不裁撤,总要给这些人找个活儿干。

    现在看来,以给这些人谋出路为借口,去申请建立一个电影制片厂,问题应该不大。

    虽然电影厂大规模政转企的行动,是八四年之后,但在八三年也不是不能做。

    毕竟就像徐庆冬所说,如今是个变革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想到这里,曹志强突然笑了起来。

    他想到了自己建设红光出版社的初衷。

    一开始,他只是不想让自己创作的注定畅销的作品,被出版社拿大头,自己却没有丝毫发言权。

    所以他才想搞一个至少是自己说了算的出版社,这样就可以给自己开一个很高的版税分成。

    事实也正是这样。

    他好不容易用机械厂的名义,创办了红光出版社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出版自己的图书《江湖行》,并且靠出版这本图书,个人直接迈入百万俱乐部的级别。

    他后来想出唱片,也是先自己搞了个华夏音像公司,然后再用这个公司的名义给自己出唱片,同样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很高的分成。

    试想一下,如果他不是这两家公司的话事人,他哪怕才华再高,作品再畅销,也根本不可能拿高额销售分成,只能被低价买断。

    同样道理,现在他想自己拍电影,居然也要先想办法开个电影制片厂。

    这还真是,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顿饺子。

    想到这里,曹志强突然一声叹息。

    「原来这就是那个激情岁月的尾巴,这就是那个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