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荀彧,第一印象就是尚书令荀文若,或者尊称一句荀令君。
再深入了解一点的,就是出身颖川荀氏,是曹操麾下颖川士族的领袖。
但现在站在刘襄面前的荀彧,还没有成长到那个地步。
不可能一出仕就任命为尚书令吧?再说了,刘襄也没设立尚书台这个机构,所以,荀彧被他任命为骠骑将军府主簿。
他的两个亲兄弟也没放过,他哥哥荀衍,被征辟为将军府谒者,他弟弟荀谌,被征辟为将军府参军事。
荀衍字休若,在曹操麾下任职,前期没什么记载,老曹搬到邺县的时候,被任命为监军校尉,都督河北诸军事,这位才是专门为曹老板看家的人。
荀谌字友若,是袁绍的谋士之一,逼迫韩馥让冀州,就是荀谌的谋划。
因为荀彧的光芒太盛了,所以他的两个兄弟就变得不怎么亮眼,其实这两人也是很有才能的。
荀彧家是亲兄弟三人,族兄弟很多,他父亲那一辈是兄弟八个,再往上数,亲戚更多,颖川荀氏太大了。
他这次搬家,只带了他爷爷这一枝,叔伯兄弟及其家眷、随从百十多号人,部曲、佃户都没带。
因为田产、部曲不多,乡人也不愿意动迁,荀彧就都给卖了。
颖川的士族多,自然每家的田地都不会太大,荀氏是荀子的直系后裔,属于经学世家,不像地方豪强那般重视田地、部曲,他们的立身之本是书籍、学问和出仕之后的政治权利。
刘襄要建书城这事,其实是触碰到了他们家的利益,但荀彧不在意。
他们家老祖宗荀子就是著书教学散播学问的,祖上也有不少人把家学教给别人,他爷爷和他叔叔也是愿意著书教学的。
他只觉得专门建个城池,用来藏书、读书,真是有魄力,且重视文教,并非穷兵黩武之人,心中反而高兴。
荀彧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刘襄的勇武之名太盛了,往日的战绩太有误导性。
坊间流传,他可是身高一丈,腰大十围,拳头上能站人,胳膊上能跑马,吼一声,羌氐落魄,瞪一眼,胡夷丧胆的主。
没见过的,谁都不信他身高只有七尺六寸,身形偏瘦,略显文弱。
这形象,跟传说中的常胜将军丝毫不符。
荀彧在颖川和洛阳的时候,没少听到刘襄的传闻,这次在幽、冀游历,也没少打听民间关于他的评价。
两极分化,众说纷纭。
根据他的分析,爱兵、爱民是肯定的,军心民心皆归附,善战不用说,那是有目共睹的,对敌人是真的狠心,对豪强大族也是真的厌恶。
其他的还要慢慢观察。
他不但在认真分析刘襄这个人,也在分析刘襄治下的地盘,自己不是来混俸禄的,想献计献策,得先了解主君的性格和势力的状况。
可这两样都与众不同,他需要时间,所以,两人虽然畅谈了一番天下大势,但荀彧并未提出有关于未来的战略。嘀嗒网
之前的沮授好像半年多才开始献策,有这个例子在前,刘襄也没怎么在意。
看着荀彧告辞而去,他也在思考关于未来的政治结构。
现在占据三州之地,治下两百八十多个县,单靠将军府的属官是不行的,必须建立统管地方郡县的独立署衙。
他需要一套官制体系。
一提封建王朝的官制,自然就想起了三省六部。
其实汉代已经有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西汉就设立了中书省和尚书省,还有四曹尚书。
东汉废弃了中书,只设立了尚书台,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三国时期,又恢复了中书省,到了晋朝,门下省也被设立,其实都是为了分尚书台的权力。
汉代的官制体系,并不是一句三公九卿制就能概括的。
自己治下的情况又不相同,他走的是军政府的路子,商业方面是托拉斯帝国主义的体系。
军队没什么好说的,都是他的部曲。
地盘上的工坊、矿区、山林、湖泽都是他的私产,还有很多商品也收归专营,他相当于是自己治下唯一的制造商人,最大的材料商人,以及许多商品的独家经销商。
那些商队、船队、店铺也有他的股份,相当于他的下级经销商。
完完全全的垄断经营。
得把这些划出来,收归私库,剩下的农税、商税才是公库。
将军府的私库和地方财政,还是分开管理才不容易混乱,以前是缺人才,没办法,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才前来投奔,是公私分明的时候了。
刘襄准备先设立门下省,把秘书丞、将作监、铸币工坊全部收归门下省管辖。
这是自己的私产,一道命令就行,至于中书、尚书,以及六部,需要跟属下商议一下再说。
因为涉及僭越,怕有其他诸侯以此为借口,联盟讨伐他,所以要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什么关碍。
“传令各处署衙,设立门下省,专管将军府私产。”
“传令,铸币工坊收归门下省管辖,秘书丞田畴,卸任水衡都尉,调回邺县,转任门下省谏议大夫,由辨铜令史田豫接任水衡都尉。”
“传令,将作监收归门下省管辖,将作大匠王兴兼任门下省侍中。”
“传令,秘书郎甄俨转任将军府仓曹掾。”
命令发出之后,到也没什么波澜,就是划归了一下归属权,事还是那些事,人员还是那些人员。
唯一调动的就是田畴,接任的还是一直跟在身边的田豫,交接很顺利,铸币工坊按部就班,产量稳步提升,现在一个月能铸造平安通宝四百五十万枚。
可钱荒还是那样,新币不够用,上个月废弃五铢钱以后,新币更不够用了。
但报怨的人并不多,一是百姓手里的钱币有限,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们兑换完毕,置换所卡的是商队和大族富户,底层百姓手里的钱早就换完了。
钱荒影响的是商队的大宗交易,跟底层小民的关系其实不是特别大,顶多是钱币更值钱了,能买到更多东西了。
二是董卓铸造的劣币已经出现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它们已经流出了司隶,其他州郡的物价十几倍的往上涨。
这事的消息,被外出行商的商人带回了河北,所有人都觉得后怕,都在赞叹将军英明神武,为他们保住了身家,包括那些听劝,把五铢钱早早的花到外地的士族富户。
至于不听劝的,后悔也没用,反正没人要五铢钱了,要么融了卖铜,要么拉出去止损,身家缩水是肯定的了。
所以缺乏新币的那些麻烦,大家忍了。
但刘襄发现了一个另外的问题,外地的商人在收购平安通宝,要运回去当钱用。
这其实是好事,能让刘襄掌控他们的经济命脉,可现在自己的治下也不够用啊。
阻止吧,不太好,这是为将来的贸易战铺路的好机会。不阻止吧,实在是缺钱啊。
很苦恼!
跟刘襄一样苦恼的还有袁绍。
他叔叔死了。
被董卓给杀了,一起杀的还有迁到长安的袁氏三十余口。
汝南袁氏的一枝被灭族了,两外两枝分裂,他和袁术都没有了能压制的人,但他承嗣的伯父这一枝势弱,汝南的家底全让袁公路得去了。
不甘心!
让人闹心的是,酸枣的联军理直气壮的管自己要粮草补给,口口声声的说,要为自己报私仇。
可你们倒是出兵啊!
你们待着不动怎么帮我报仇?每天开宴会,喝得高兴了骂董卓几句,就算为我报仇了?
最让他烦心的是,他还不能不给,否则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节有亏。
他现在还不能丢了好名声,只能自认倒霉,不断在徐州运粮食。
袁绍每天愁眉苦脸,整日唉声叹气,一帮子烦人的家伙却称赞他知孝悌,品德高尚。
高尚你祖宗!
他恨得想吐血。
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许多兵马,他可养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