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六章 我不答应

    王越是幽州人士,早年因刺杀劫掠百姓的羌胡首领成名,后来闯荡天下,以剑术被世人推崇,再后来就被灵帝召到了宫中,担任虎贲将军。

    不是虎贲中郎将,他是灵帝的近身侍卫,有点像明朝那会锦衣卫里面,随侍皇帝的大汉将军,属于殿廷卫士。

    灵帝荣养了他十几年,养出了一个死士。

    “今上刚刚九岁,就能命你刺杀国贼?别是有人假传圣令吧?”刘襄疑问道。

    “陛下十岁了。”王越更正了一下汉献帝刘协的年纪,顿了一下又解释道“陛下自小就聪慧,定能成为明君,只是被董贼欺凌,王某看不过,想为陛下除贼,没人指使。”

    “行吧,就当没人指使。”刘襄没刨根问底,对于这种忠心还有气节的死士,对方如果不想说,问也是白问,看在史阿的份上,也不可能严刑拷打。

    只能拐弯抹角的试探道“今上十岁,无法亲政,董卓死后,谁来执掌权柄?这个问题你考虑过吗?”

    “那么多公卿大臣,自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王某是粗人,不懂得经世济民的学问,但有国贼,杀了便是。”王越信心满满。

    这话是挺豪爽霸气的,但对政治的了解过于浅薄了,依靠刺杀,怎么可能杜绝权臣篡政。

    十几年宫廷卫士白当了。

    “董卓一死,其麾下大军必乱,谁能出面掌控军队?”刘襄继续试探。

    王越像看白痴一样看了他一眼“贼首一死,麾下党羽自然做鸟兽散,陛下发几道诏令,忠义之辈必然云集,在其中优选士卒,然后一一剿除了便是。”

    行了,问到这里就不用再问了,要么是政治白痴,要么是老奸巨猾,不严刑拷打一番,刘襄不知道该不该信他的话。

    但他是史阿的师父,很多手段不能用,一个武艺高点的剑客罢了,何必为了此人让忠诚的属下寒心,关押、劝降也不用考虑了,刘襄懒得费那劲,干干脆脆的放人。

    “王虎贲,无论你信或不信,董卓死后,今上的处境会更加凄惨,言尽于此,请自便。”

    “多谢使君。”

    王越躬身施礼,他是脾气直,但不是真的痴傻,自己在招待人家的宴会上玩刺杀,被当场识破,结果对方不但帮他遮掩身份,还不求回报,既没杀他也没困他,这是恩德。

    史阿去送别王越,听说两人比了一剑,胜负不知道,他是肿着手腕回来的。

    大家就不好意思问了。

    以后还是要相处的嘛,揭人老底可不是个好习惯。

    宴会的第二天,董卓征发了三万民夫和两千多的大小车辆,还派了两千兵马监督,领兵之人是刘襄的旧识,贾诩贾文和。

    董卓当初因为刘襄看重贾诩,也曾考察过他的能力,吩咐下去的事情能办,但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平庸之人而已,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贾诩亲自带着第一批书籍过河,见到刘襄二话不说,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刘使君今日之功,必能流芳百世,万千后辈皆受恩泽,天下读书之人无不感念于心,当家弦户诵,以彰美名。”

    虽然贾诩不是什么君子,他也不会像蔡邕那样,不顾一切的去拯救这些藏书,但他是个读书人,对保全这些书籍的刘襄,心生感激。

    这一礼,很认真,很郑重。

    “文和先生,吾有一问,和光同尘真的好吗?”刘襄对贾诩还是有心思的,想要知道这人蛰伏在董卓麾下,到底在想什么?

    贾诩的志向,他不清楚,就算看到过史书上面关于贾诩的记载,他也没弄明白。

    这人的心思太深了。

    说贾诩志向远大吧,他在董卓麾下耽误时间,不显山不露水,没有表现能力的意思,后来又在凉州系军阀之间流连。

    董卓死后的凉州系军阀,哪有一个能成事的?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来。

    说他随波逐流吧,他又主动投了曹操,还混到了高位,最后曹魏灭吴的战略,就是他提出来的。

    说他顾念家人吧,家人没少随他流浪,乱世前期的荆州,后期的冀州,只要表现一下能力,家人便可安安稳稳的度日。

    他偏不,非得报着凉州系不放,直到凉州系的势力快要死绝了,才投奔了曹操。

    这个贾文和,要怎么才能抓住他呢?

    凉州,真的是他的命根子吗?

    刘襄心中思绪翻涌。

    贾诩装作听不出他话中的深意,顶着个四方大脸,笑得真诚朴实“使君天纵奇才,非我等凡俗之辈能比,吾不过平庸之人,能得个一官半职,用以糊口度日,便再无所求了。”

    刘襄才不会信他的鬼话,开口试探道

    “凉州,不是只有凉州人才能治理,吾若得凉州,便要整顿西域长史府,重开商路,只有联通域外三十六国的商路开通,凉州才能重新繁荣。种地不行,养牛羊不行,打仗更不行,只有商路才能救活凉州。文和先生认为这条计策可行吗?”

    贾诩的呼吸有一瞬间的急促,但很快就被掩饰住了。

    “使君,联通域外的商路靡费太大,凉州人没那么多钱,支撑不起来的。”

    刘襄觉得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郑重的说道“若有一天,吾要开商路,文和愿来相助吗?”

    贾诩沉默了片刻,长长的叹了口气“若有那一日,天南海北,愿供驱驰!”

    “我会占据凉州,也会重开商路,这是我的承诺。文和,你也要记住你的承诺。”刘襄看着这个四方脸山羊胡的狡猾之人,等待着他的回答。

    “吾谨记于心。”贾诩心事重重,回答的声音有些飘忽。

    很好,刘襄相信这话是真的。

    两人叙话的时间并不长,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运送书籍,只是寥寥几句便各自忙碌去了。

    刘襄重视、董卓重视、贾诩也重视,洛阳城里的蔡邕带着负责管理藏书的官吏,以及自发前来帮忙的太学生、三署郎,夜以继日的分类装箱。

    书籍运送的很快。

    上了保险就是不一样,有动力,否则,谁知道会出什么波折。

    安平军这边也没掉链子,刘襄传令的第二天,天井关五千守军到来。

    第三天,张郃领兵一万南下野王县,分兵攻取温县、河阳县,彻底打通了天井关到刘襄驻军之地的路线。

    第四天,冀州军团一万人携带三千辆空车到来,开始向天井关运送书籍。刘襄下令后续车辆不必南下黄河,直接在天井关装载书籍,向邺县运送。

    第五天张郃所部继续攻略周边县城。

    书籍运送了整整十天。

    沁水县、波县、轵县、河阳县、温县、野王县,六县之地被张郃拿在了手中。

    都是大军一到就开城投降,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包括城中的士人和富户,都在欢迎安平军入城,这让刘襄有些吃惊,这六县之地至少有二十多万人,被一万人给横扫了。

    看样子,董卓麾下的兵卒把他们祸害得不轻。

    这里的人,甭管贫富,都是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的态度,董胖子不得人心啊,他这么忌惮关东联军到来,着急忙慌要退回长安,原因就是这个吧?

    可惜,起兵的关东士人还没发现。

    而发现这事的刘襄,不能长待,洛阳周边是个大漩涡,麻烦太多了,留在这里不但会跟凉州集团正面冲突,还得跟关东集团较量一番,得不偿失。

    所以他决定迁民。

    反正他不把人迁走,董卓也得把人强行拉到关中去祸害。

    洛阳周边两百里,强行驱赶几百万人口充实关中,然后焚毁所有建筑,这是董卓的迁都计划,无论是历史上的他,还是现在的他,都要这么干。

    别的地方刘襄顾不上,这六县之地已经开始派人宣读告示,愿意随安平军北上的,在县中集合,会派军队护送去天井关,由并州官吏接收,然后再安排去各县分田种地。

    不愿意去的也不强求。

    这几个县离天井关最远的也就百十里,最近的就三十多里,移民真不难,至于能带走多少人,那得等以后统计。

    现在还有最后一批书籍,困在南岸两天了,有一千多车,蔡邕亲自领人看护,他怕看守的凉州兵卒拿书籍引火取暖。

    一月底了,天气突然升温,冰层湿滑难行,刘襄怕经不住重载,所以命人征集船只,正在凿开冰层,打通一条水路,预计今天就能完工。

    正月二十九,刘襄踏上了黄河南岸的土地,迎接他的是蔡邕,还有董卓派来“辅佐”蔡邕的李儒。

    “此次多亏贤婿啊,能保下这些藏书,善莫大焉!”蔡邕激动的抓着刘襄的手臂不放,他现在越看这个女婿越是喜欢。

    “外舅随我回去吧。”

    “吾已答应董仲颖,要跟他去长安,这是他送出藏书的条件。”蔡邕解释了一句,又安慰道“贤婿不必担心,老夫过得逍遥自在,与他人也没什么过节,不会有危险的。”

    刘襄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瞪了紧紧跟在蔡邕身边的李儒一眼“我们翁婿谈话,有你什么事?滚一边去!”

    说完拽着蔡邕走向河边“外舅,昭姬很想你,担心得吃不香睡不着,你跟我回去吧。”

    边说边走,没几步就到了船边,他向船板上的宿卫使了个眼色,手上发力,一把就将蔡邕推到了搭在船舷的船板上面,宿卫伸手一拽,弯腰沉肩,扛起来就走,甲板上的几个人一搭手,蔡邕就跟麻包一样被扛上了船。

    “贤婿,贤婿,吾答应了…哎呦…要去长安的。”蔡邕被扛在肩上,断断续续的说着话,倒是没怎么挣扎。

    刘襄翻了个白眼“我又没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