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章 作壁上观

    荀彧领族人北迁的时机很微妙,起行之时,关东士族正在悄悄的聚兵,明面上毫无波澜。

    等他们渡过黄河来到冀州境内的时候,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书信,发檄文传往各地。

    冀州也收到了指控董卓各项大罪的檄文。

    沮授进言“主公当起兵,与各部结盟,&nbp;&nbp;共讨国贼。”

    “关东士族不会服我,盟主之位必定另有其人,若其发令,命我独立攻打洛阳,听还是不听?若其要粮,给还是不给?”

    以关东士族的思维习惯,&nbp;&nbp;家世显赫,名声远播的袁绍是盟主的不二人选,刘襄若是参与联军,必定被当成炮灰,他才不会去趟联盟讨董的浑水。

    沮授揪着自己不多的胡须,担忧的说道“冀州近而洛阳远,恐关东联军会先北上而后西进。”

    刘襄明白他的意思,现在是站队的时候,关东士族和董卓得选一边,若想置身事外,两边不靠,就有很大的几率会挨揍。

    但那是实力弱小的势力才会担心的事情,安平军战力强大,有资格保持中立,关东联军会防备他,却不敢在战胜董卓之前先来招惹他。

    “公与不必忧心,&nbp;&nbp;我军只需守好黄河,他们不敢来打,真把我逼到了董卓一方,&nbp;&nbp;关东联军必受重创,&nbp;&nbp;有覆灭之忧。”

    沮授见主公心意已决,便不再劝结盟之事,反而打起了青州的主意“主公何不趁机出兵青州,若雄据幽、并、青、冀四州之地,则天下可期!”

    刘襄苦笑一声“我也想,可缺乏粮草啊,若大军出征,必然要挤占百姓口食,不知有多少人会因此饿死,十万?二十万?如何忍心?”

    “主公仁慈,可战机转瞬即逝,当以大局为重啊。”

    “公与不必再劝,吾起兵便是要安顿百姓,麾下兵卒,治下百姓心向于我,皆是因为如此。若为取地盘而舍弃百姓,便是本末倒置,绝不可如此行事,否则人心离散,大势去矣。”

    哪头重哪头轻,&nbp;&nbp;刘襄看得明白,&nbp;&nbp;沮授献上的两个计策,他也理解,混入联军,借关东士族之力干掉最强的董卓势力,然后再使手段分化、消灭联军各部。

    或者之后提出来的趁乱攻略青州。

    都不错。

    可他的眼睛只看到了士族争锋,心里也满是用权谋智计夺取天下,没有看到百姓,或许看到了但不在意,百姓在他的谋划之中,只是工具,只是夺取天下的踏脚石,他不会在乎攻城掠地的过程中,死掉多少底层百姓。

    这不是他冷血,而是大多数士族之人的惯性思维。

    他们自从出生,就习惯了高高在上,他们有家国情怀,知忠义,守礼仪,会为了天下动荡而忧心,会为了战争离乱而悲痛。

    但他们也会习惯性的忽略百姓的苦难。

    这是阶级分化引起的思维盲区。

    慷慨悲歌的士人,大多不是坏人,他们只是习惯了不去低头看一看底层的环境。

    而刘襄不同,他虽然被大汉改变了很多,但至少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他的思维不会被阶级和朝代所束缚。

    “公与,吾十六岁领兵,到现在已经五年有余,大小百余战,从未败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主公多谋善断,用兵如神,又能赏罚分明,爱兵如子,麾下士卒人人用命,自然百战不殆。”沮授拍了个大马屁。

    人在江湖,要懂得人情世故,拍拍领导马屁而已,不丢人。

    刘襄嘴角上翘,干咳一声,压下了笑意“咳,吾不过中人之姿,公与谬赞了。吾之所以能胜,皆为治下百姓支持,需要兵丁,他们便将儿子送来,需要甲胄兵器,他们就去挖矿打造,需要粮食,他们便去种植庄稼。

    他们支持我,所以我才有强军、坚城,敌人面对的,是我治下的千千万万个百姓,焉能不败?”

    他拍拍沮授的肩膀,总结道“人,才是最重要的,我的子民,比什么都重要。”

    说完转身回到灵堂,继续守孝。

    他的意思沮授懂,粮食还有,但那是百姓的口食,不能动用。

    所以,要守着黄河作壁上观。

    “唉!可惜了如此好的时机。夺取天下自然能安定黎庶,此为大仁也。”沮授摇头叹息。

    有些理念,可不是别人一句两句就能改变的。

    沮授走了没多久,荀彧就来了。

    他受刘襄的老丈人引荐,来到冀州,赶上了另一个老丈人去世。

    无论是要拜访此地主人,还是出于礼仪,他得来吊唁。

    唱名、行礼、哀思,礼仪过后,刘襄邀请荀彧偏厅叙话。

    荀彧带了百十个家人迁来冀州生活,颖川的田地、产业都已经卖出去了,只拉着黄金珠玉等等值钱的珍宝上路,这些情况,典韦早就派人禀报过。

    想安居就得有产业,田地是最好的产业,可刘襄不想荀氏占据大片土地。

    他试探的问道“文若,你对分田有何看法?”

    “自周朝井田法以降,朝廷皆分田与民耕作,如此方能赋税充盈,国有所用。”

    荀彧知道问这话是什么意思,面前之人极为厌恶大族兼并,不想让士人占有大片田地,这事他早就听说了,也没想买多少地,只需够家人吃用便可。

    “家中十五岁以上成丁之人,不论男女,皆分十亩永业田和五亩桑麻田,文若觉得如何?”关于分田,刘襄不会让步,只有这一点没有分歧,才能继续谈利益、理念、愿望什么的。

    可荀彧有些不习惯这种直来直去的谈话方式,微微愣神,有些疑惑的问道“刘使君要给彧分田?”

    刘襄认真的回道“对,永业田只能种粮食,桑麻田随便,田租是上田十税一,下田十五税一。吾会将文若家人的田地分到一处,以便种植,也尽量分给你们上田。”

    荀彧目光灼灼的看着刘襄,面带笑意的问道“这算是以权谋私?”

    “算是吧,但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荀彧开怀大笑,拱手相谢“那就多谢使君照顾了?”

    心中却暗自思索如此重视农桑,其志不小,其人品性如何,还需观察。

    刘襄也在心中合计看样子是能接受分田的,可以往下谈了。

    念及于此,他开口问道“冀州各县都有我的产业,不知文若想以何种营生养家?不妨说出来,我给你参谋参谋,不瞒你说,我对商贾之事也是颇为精通的。”

    “使君开口言利,不怕人指责吗?”荀彧笑着问道。

    刘襄混不在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市井小民都知道的道理,那些老夫子岂会不知,不过假清高罢了,他们的家中哪个不是田地广大,产业繁多,这种伪君子,不必在意。

    如今天下纷乱,需要能做事的英才,方能结束乱世,还百姓以太平。”

    “使君如何看待这天下的纷乱?”荀彧想问问刘襄的理念。

    “文若不妨去我治下转一转,那里就是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