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11龙门

    果然,不到一个月,秦军大举进攻中原的消息便满天飞。

    整个魏国国都大梁城莫说是魏王和公子无忌,公卿大臣们都已知晓,就是茶楼酒肆,那些贩夫走卒也都在议论这件事。

    魏王急招公子无忌商议对策。

    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因安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孟尝君田文、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君。是整个魏国的顶梁柱。

    有一次,魏公子无忌正在吃饭,有个鸠飞到桌子底下。公子叫人远远看看,看见一个鹞子在屋顶上飞过去。公子就赶鸠出去,鹞子很凶狠把它吃了。公子晚上为这件事不吃饭,说:“鸠躲起来避祸本来归我了,谁知道被鹞子得了,这是我辜负了它。谁能为我抓到这个鹞子,我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于是大家都出去找。抓了鹞子三百多只交给公子。公子想把他们都杀了,又怕杀害无辜,就把剑放在笼子上说:“昨天抓鸠的就低下头认罪,不是的就张开翅膀。”只有一个鹞子低头不敢看他,就把它抓出来杀了,其他的放了。于是无忌的名声传了出去,得了天下的人心。

    公子无忌的情报系统也准确高效地运转起来,说起公子无忌的情报系统,在战国时期也是第一流的。他手下门客三千,能人辈出,消息灵通,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可是魏王惊恐,心思全没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

    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

    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

    至此以后,魏王忌惮弟弟无忌的能力,威望,基本上就不敢任用无忌以国家大事。

    可是这次不同,这可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搞不好就会有灭国之灾,魏王也不敢掉以轻心,只能和弟弟商议这件大事。

    信陵君入宫见魏王,提出联合han国以及其他几个小国家组成联军共同抵御秦国进攻。

    战国七雄中han国魏国关系较好。同国君为姬姓韩氏,当初韩赵魏三家同为晋国大夫。后来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han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前230年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han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han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han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han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han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小,在整个战国历史中几乎就没有值得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它的工匠器械却是最出名的,han国的武器铠甲最为精良,han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

    幸而han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han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都赶上现代的狙击步枪了),“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han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秦国发动对中原的战争,han国同样不能幸免,倾巢之下岂有完卵?han国君臣岂能独善其身?也只能与魏国同仇敌忾,共抗强秦。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周赧王十四年,秦国进攻han国取穰(今河南邓县),又派遣庶长奂会同han国、魏国、齐国军队一起进攻楚国。面对四国联军的攻伐,楚国也作了积极的部署,一方面派昭睢率军抗拒秦国,另一方面又派唐眜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发生了垂沙之战,楚军大败。

    垂沙之战后,秦国企图进一步攻占han国、魏国土地,但是惧怕齐国干涉,被迫暂缓行动。后因齐国孟尝君出奔魏国,并担任相国主持进攻齐国,齐、魏两国遂成对立。经过一系列外交调整,秦国、齐国又重新交好,为秦国东侵创造了有利时机。

    后来,魏襄王和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han国、魏国局势动荡。秦昭王派兵攻打han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所以此时的han国也同样遭受着秦国的威压,当魏王派使者提出共抗强秦的时候han国便一拍即合。

    为了对抗秦国。魏武卒便只能抽调回去,晏飞雪虽然知道这是公子飞在兴风作浪,可这也是当前的在明显不过的情势,公子飞只不过是借势而已。

    又过半月,晏轲晏飞雪接到魏王旨意,只得率魏武卒退出瓮城,回师西进。魏武卒一走,林飞便轻而易举就将瓮城收于囊中。

    林飞收了瓮城,中阳国的实力进一步扩张,魏王为了拉拢中阳国共抗秦国也只能暂时忍了,可是帝丘国几百宗室大臣还都被囚于魏国。林飞待这边安定下来,便决定亲自去救帝丘君以及辛潔和今儿。

    诸将虽极力劝诫,个个挺身而出要求代大将军出征,但林飞还是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这样重大的事情,前途复杂,这些人中也真的无人能代替自己。

    林飞将这里的事情交代给甘濛,蒋灏,左大全,周勇,以及钟韬,杜锋等几位重要将领,让师傅提卢图带着几位楼烦将领辅佐周勇开始训练新组建的骑兵旅,射吾协助左大全在虎堡研究新式武器。

    一个是着手研究骑兵的马镫,在汉代以前,战马是没有马镫的,现在林飞将这个想法提出来,大家都觉得新奇,安装之后开始试用。

    另一个就是装备步兵的著名的唐刀中最有名的陌刀,这个工艺技术比较复杂,现在还在摸索阶段,现在有了射吾就如虎添翼了。

    安排好这些事情,林飞又让钘儿安排一百名赤衣好手提前进入魏国国都大梁,做好各方面准备,又在钟儿的内务府警卫处挑选二十名精干高手散布四周负责警戒随时听取调遣,然后林飞带着钟儿和钘儿潜入魏都大梁城。

    三人一路向南,绕了一个大圈,取道洛邑再折向大梁。之所以要费这个周章,一来不要说魏武卒飞雪公子的密探遍布,就是公子无忌的情报系统也厉害无比,以公子飞的身份现在难说举手投足天下皆知,却也是举足轻重,令天下许多人密切关注的。如果林飞取大道直奔大梁,恐怕还没到安邑,他的身份就已经暴露了。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林飞也想乘此机会到伊阙之战的地点洛邑附近的伊阙镇看一看。毕竟伊阙之战将要发生,既然自己重生到这个时代,就要遏制大秦吞并六国的步伐,有幸能和战神白起过招,也是他的梦想吧。

    不一日,便进入魏国境内,到了黄河边上。

    看着浊浪滚滚,奔腾不息的黄河,听那激浪如奔,声震云天的涛声,钘儿钟儿双手捂着耳朵,站在岸边欢叫着。两人见过最大的河流也就是在中阳国见过的滹沱河。虽然滹沱河在中阳国境也算第一大河,可要比起这万里奔腾,滔滔不绝是黄河,,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

    林飞站在黄河岸边一块突起的岩石上,望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禁想起那首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便轻声哼唱起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此情此景,林飞仿佛看到自己率领着千军万马,在这中原大地上纵横决荡,不觉热血沸腾……

    钘儿钟儿听公子唱得投入,那首歌慷慨激昂,气势澎湃,两个小妮子听了也是一阵激动。钟儿听得入迷,拍着手应和着,钘儿问道:“公子,这首曲真好听,是伯牙做的吗?”

    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其实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林飞笑道:“不是,伯牙虽然善琴,这首曲子却不是七弦琴的曲子。伯牙的《高山流水》虽然已臻琴技化境,却写不出这样气势澎湃的曲子。”

    钘儿听了却又追问道:“哦,不是伯牙,那就是公子你了,那是什么琴?”

    林飞居然一阵羞涩道:“公子我还没这个本事,这可是一个你们从来也没有听说过的大家所创的琴曲,这种琴,叫钢琴。”

    “钢琴?什么是钢琴?”钘儿好奇地追问。自从主持外事局以后,和公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少多了,有时候钘儿都艳羡姐姐能每日伴随公子。她本来话多,这个时候更是逮到机会就说话。

    什么是钢琴,林飞比划了好一阵,两个小妮子也没有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林飞最后泄了气无奈地摇摇头,骂了一句:“两个小笨瓜。”便不再理他们。

    这里地势险要,却人烟稀少,他们便继续沿着黄河前行,在一处渡口处找到一座人烟繁密的大镇。这个镇便是这次林飞的第一个目的地——伊阙镇。

    说起伊阙之战,在战国时期虽比不得长平之战有名,但也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战,魏国彻底结束战国前期的霸主地位,秦国崛起,向东发展,白起崭露头角,获得“人屠”之称,奠定战神之基。

    说起伊阙,估计大家就更不熟悉了,但要说起龙门石窟,估计天下不知者甚少。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

    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龙门石窟天下闻名,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天朝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