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四章大宋新一届朝廷

    <div id="tet_c">廷议里面有不少新面孔,最主要是六部尚书。

    因为正月朝廷管辖的区域只在东京,二月赵桓在外平定叛乱,三月才总算是陆续与六部尚书混得脸熟。

    除了户部尚书陈知质以外,吏部尚书是谢克家。

    吏部尚书一般被称为天官,因为他主掌一朝官员的升迁。

    不过这位大宋天官却没有太多威严,这也是满朝公卿们的常态。

    当今官家的权威炽烈的仿佛夏日骄阳,&nbp;&nbp;没有任何人敢直视。

    有这么强势的官家,相权、臣权等等都不得不有所萎靡。

    谢克家更是谨小慎微,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升迁跟能力没有半分关系。

    完全是前任吏部尚书、宰相唐恪犯浑,国难期间,为了求和,&nbp;&nbp;极尽配合金人要求,&nbp;&nbp;下令割让河东、河北数万里江山。又诏令天下,解散勤王大军,以至于犯了众怒,差点被东京百姓活活打死在宫殿前。也难为他一把老骨头,脚下竟然十分滑溜,万众围堵中居然侥幸逃脱了。

    但经历了这一出,他是没颜面在朝中继续做官了,灰溜溜的滚出了京城。

    因此谢克家从吏部侍郎升为了吏部尚书。这种情况下,谢克家哪敢反抗亲自统帅军民击退金军的官家?他只能时时紧跟官家步伐,事事拥护官家决断。唯恐步了上一位尚书的后尘,被东京军民暴打一顿,赶出京城。

    礼部尚书程振的情况与谢克家不说一模一样吧,简直毫无差别!前任礼部尚书冯澥同时身兼尚书左丞,因为主和,被官家整的实在是太惨了。曾经冯澥也是能在朝廷中作为主和派代表参与决策的,结果官家故意点名他去城外督战,转移御前军器所。借机将他一撸到底还不解气,御史中丞秦桧又将他列入了抄家一列。

    左相梅执礼方才借机将他程振从户部侍郎提拔成了礼部尚书。因此他与户部尚书陈知质一样都是梅执礼的亲信。

    工部尚书则是宰相李纲的亲信,&nbp;&nbp;当初趁着御史中丞弹劾工部尚书贪腐时,&nbp;&nbp;被李纲提拔上来的,名为苏迟。

    这个名字不是很出名,但他爹的名字就无人不知了,名叫苏辙。也就是苏轼的弟弟。

    苏辙在徽宗朝被打入了元佑党籍,也就是司马光那一派。

    大宋对元佑党人的恨意,那绝对是咬牙切齿。当年元佑群臣贬窜死徙略尽,但京师依旧未惬意,将司马光为首的元佑党籍名目刻石,立在文德殿(也就是现在廷推的地方)门前,命名未“奸党”。凡名在藉者三百零九人,皆禁锢其子孙,不得在京师和京畿近甸为官。

    后来党禁有所松动,苏迟为了改变家族命运,立即旗帜鲜明的支持元丰党人,也就是王安石那一派。

    这份举动,因缘际会之下,正符合朝廷大势。所有人都清楚,官家十分欣赏文公王安石。苏迟早在靖康之前就观点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自然被宰相们所瞩目。说明他不是在官家表态之后,&nbp;&nbp;趋炎附势的。所以立即被李纲予以重用。

    刑部尚书是李若水,&nbp;&nbp;这位大臣因功从权知开封府升到了刑部尚书。

    兵部尚书则是右相孙傅的亲信,&nbp;&nbp;名为聂昌。这是一位跟孙傅一样极具威望的大臣,威严有度,而且睚眦必报。六贼之一王黼的死,就是他派人路中刺杀的。

    不过兵部如今没有什么权力,兵权都被赵桓划给了枢密院。他也就跟孙傅一样,都是朝廷的点缀人物。是以元老重臣来安抚人心的。

    这一群人或是刚烈,或是软弱,但共同决定了大宋整个国家的命运。

    李纲军事才能或许相对一般,但作为宰相的确刚毅果决,作风雷厉风行。

    廷推赵桓只坐在龙椅上旁听,李纲则全权负责流程。待人到齐入座后,李纲开门见山,向众位宰执大臣说道:“金人此前欲令我朝割让河东、河北万里河山。如今在两河之地,依旧有胡虏盘踞。肃清山河,时不我待。今日廷议就是要迅速定下河东宣抚使,使朝廷重新掌控河东局面。”

    “诸位若有人选都可以提出。最后针对诸位提出的人选共同投票,得票最多的三人,为廷推结果。最终由官家决断,任命何人为河东宣抚使。前往河东整顿政务,重开盐业。”

    孙傅率先开口,说道:“老夫推荐王棣,他如今为显谟阁侍制,开德府路经略安抚使。他任下,金人一直未曾攻克开德。更配合宗泽切断金人退路,有功于国难。按典制应予以重赏。”

    听闻孙傅之言,屋内一众大臣都微微颔首。关键是没人敢站出来反对,这王棣是文公王安石的孙子,而且尽忠报国,死守城池与金人血战。无论从哪方面看,官家对他都充满好感,这时候跳出来反对,纯属惹官家不快。

    孙傅提出这个人选,李纲与梅执礼就没再与之硬刚。都仅仅是各自提了一个心腹部下,帮其露下脸,给官家留下一个印象,没想过要跟孙傅争这个名额。

    他们俩都打算集中精力去争取计相的任命。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的亲信扶到计相之位。

    廷推效率极高,王棣以最高的支持度,被推到了赵桓面前。

    赵桓也就没有多犹豫,立即通过,说道:“下诏令给王棣,迁其为河东路宣抚使,令其即刻上任,抚境安民,安置百姓。同时辅助韩世忠扩大征兵,着手北伐准备。朕希望明年之前河北、河东可以组建至少十万军队,北伐收复河山。”

    接下来,所有大臣都精神抖擞,最重要的环节来了,即将廷推一位大宋新任计相。

    计相即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下设度支司、盐铁转运司、户部司。

    曾经大宋一度废除了计相,划归户部名下。

    但赵桓灵魂来自后世,最关注的就是税收。连寺庙、道观这种化外之地,都忍不住要严格整顿,清算赋税。

    自然不肯将三司使并到户部,反而有意提高财政部门的权力,进一步让计相与宰相并驾齐驱。

    在赵桓的规划中,宰相管行政,计相管财政,枢相管军政。如此三权分立,结构精简。再不允许宰相、枢相权责不明,每个人都能插手军、政、财三个方面,又每个人无法全权负责任何一个方面。

    参与廷推的大臣们都一把年纪了,久经宦海沉浮,对什么人能搞钱,能增加财政税收可谓一清二楚。

    当李纲宣布廷推计相后,几乎所有大臣都争先开口。

    毕竟这种国宝已经没有几个了,大家都唯恐被别人把自己的提议人选提前说出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