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章 香江实习

    听小六问自己什么时候去香江,李达康马上陷入另一段回忆当中.

    这个时候的他,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包围,连对方什么时候离开的都不知道。

    李达康在大学读的是土木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工民建”,而他所就读的东大,在土木建筑专业方面相当牛,是妥妥的王牌专业。

    东大的土木建筑牛到什么程度?

    如果单说建筑专业,国内排名第一的是北边的清华,而如果单说土木专业,这年头的老大则应该算是隔壁的同济。

    但后世很多次的大学专业学术评估,清华的建筑专业是“A+”,土木则是“A”。

    同济的土木专业是“A+”,建筑专业只有“A”。

    国内唯一一家“双A+”的985,其实也只有李达康就读的金陵东大而已。

    大家都知道,土木建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想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甚至施工员,那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所以国内的大学,大凡只要是这个工民建专业,可能从大二开始,就必须安排学生去实习。

    前世的李达康,他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就获得一次去香江实习的机会。

    更准确的说,现在是6月30号,如果事情没有发生改变的话,他将在3天之后,就要到香江去实习了。

    那次的实习很特别,基本不带不夸张的说,那一次的实现,对李达康上辈子的人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整个事情的过程是这样:

    首先作为一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李达康是怎么获得去香江实习的机会呢?

    这并不是因为李达康的家庭背景。

    李达康的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目前在家乡那个贫困县城当一名普通机关干部,位既不高,权也不重,而李达康的母亲是县一中的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所以以他的原生家庭,不仅没有这种资源,其实也没这种能力送他去香江实习。

    其次也不是因为李达康在学校里的表现。

    整个大学四年,李达康的成绩虽然不错,他几乎每个学期都能获得奖学金。

    但在东大这种学风还算不错的985,他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没资格称为学霸。

    其次,李达康也不是什么学生干部,在其他方面的表现非常普通,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

    比如他虽然每年都能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但基本都是以三等奖学金为主,偶尔能那一两次二等,至于一等奖学金和学校其他重要大奖,这些完全和李达康无缘-------

    在如今这年头,在东大这种985,其实真正的学霸,大多都是立志出国深造的那拨人。

    比如就在李达康所在的土木系,他们班一共36位同学,假如考进班里前3,基本就有机会获得一等奖学金(正常情况通常只有一个,但如果几个学霸都考得非常好,门门功课都达到学校认定的优秀,那么对这种学校的王牌专业,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可以扩充到三人)。

    获得全班4到6名,就有机会获得二等奖学金。

    只要考进班里前10,那一个三等奖学金就肯定没跑。

    李达康的成绩长期徘徊在班级7到10名,偶尔能进入前6,但从没进过前3,所以他整个大学四年,也就只获得2次二等奖学金而已,从来不知道一等奖学金是什么滋味。

    班上排名前5的那几个学霸,后来几乎个个都出国留学。

    这些人要么真的只是单纯想去国外深造,要么就是以当一个香蕉人为目标。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这些人确实要比一般人更用功,反正李达康考试是考不过他们。

    李达康倒是没想过出国深造的事情。

    不是因为别的,是他的家庭条件不允许。

    他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父母也只是普通公务员,两人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

    不仅如此,他们家庭还上有老下有小,父母两边有四位老人要赡养,李达康自己也是三兄弟。

    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李达贤比他大两岁,去年刚从西工大毕业,目前在申城一家科研所工作。

    弟弟则叫做李达智,比李达康小三岁,今年刚刚考进京城的北理工。

    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在如今这个年代,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连续供3个小孩上大学,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

    虽然这年头的大学还没有扩招,学杂费也和几年之后完全不能相比,但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显而易见。

    李达康记得自己刚来金陵的时候,虽然没有惨到像京东大强子东哥那样,背上几百个鸡蛋,然后把现金缝在内裤里跑去京城上大学。

    但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最起码对于李达康来说,在大学的前两年,他是属于那种在食堂点份稍微贵点的菜,心里都要好好掂量掂量的人。

    直到大三以后,他在学校一位教授介绍下,找到一份收入还算不错的勤工俭学工作,再加上奖学金的帮衬,这才让他手头上稍微宽裕点。

    所以实话实说,像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在大学时候还真没想过出国深造的问题,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想着早点出来参加工作赚钱,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就像他的大哥李达贤那样。

    本来在李达康的三兄弟中,大哥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他在整个中学时代都是全县前2名,是清北预订的存在,只是在高考之前发生意外,那一年高温,李达贤在考前突然发高烧,强撑着去考试却导致发挥不佳,这才只进入西工大。

    不过在进入西工大以后,李达贤依然是学霸,他年年都是一等奖学金,并早早预订了一个保研的名额。

    只不过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后面两个弟弟马上都要念大学,家里的经济负担实在太重(因为像李达康那样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非常一般,然而在老家那个贫困县已经算不错的,而父亲是长子,母亲是长女,两边农村老家还有许多穷亲戚需要帮衬)。

    正是因为如此,大哥李达贤考虑再三,他忍痛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本科一毕业就出来参加工作。

    正是因为如此,父母一直对大哥怀有一种内疚之情,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本事,这才耽误孩子的前程了。

    不仅如此,父母其实还有点不甘心-------李达康家是那种非常传统的家庭,嗯,这如果搁在古代的话,讲究的是一个“耕读传家”。

    既然老大是因为钱的问题放弃深造,那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老二老三身上了。

    所以在李达康进入大二以后,二老就反复跟他强调,让他在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最好能继续深造,弄个硕士是基本要求,能够读博那就更好,如果他真有那个本事,那家里就算再困难也一定全力支持。

    最开始的时候,李达康其实还不以为然,他还是想着早早出来参加工作。

    只不过等父母念叨多了,他的想法也渐渐松动。

    尤其在不久以前,国家给基层公务员涨工资,由以前的一两百块涨到现在的四五百块,再加上李达康自己也在勤工俭学,他的手头渐渐宽裕,于是他就真的开始想继续深造的问题。

    只不过他依然没想去出国留学,而是想在国内深造。

    并且在大三的时候,他就已经盯上学校的报研名额了-------

    在东大这样的985,如果只是想在校内保研的话,其实是一点不难的。

    因为最顶尖的学霸都在想着出国留学。

    次一点的学霸都在想着报考清北等更知名学府的研究生,所以到了李达康这种排名前10开外的,就算轮也轮到他们了。

    事实上事情一切进展顺利,只从李达康有了读研的念头,他开始做这方面的准备,开始研究学校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

    而就在几个月以前,学校已经有关系好的教授李达康交底:

    说就他这种实际情况,只要他有意读研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他提出保研申请,学校几乎肯定批准。

    只不过在前世的时候,这个暑假的香江实习之行却改变了一切。

    因为这次实习,让李达康获得一个去香江工作的机会。

    这对李达康来说,当然是个极大的诱惑。

    这这样做年头如果李达康本科毕业留在国内工作,那工资也就几百块,就算找到再好的单位,实习期间也几乎不太可能月收入达到千元。

    但如果他去香江工作的话,起薪就是5000港币。

    正是因为这种收入上的巨大差异,倒是让李达康的想法再次松动,他又不想读研究生了,而是想争取到这个去香江工作的机会。

    不仅如此,在如今这年头,香江在国人心目中真的是高大上呀,比如李达康的父母,知道他有可能去香江工作后,也不再坚持之前的“起步是硕士”了,而是鼓励他在实习时候要好好表现,争取把握住这次机会。

    只可惜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当李达康正式放弃学校的保研名额,一门心思想留在香江工作后,到了李达康大四下学期,情况却再次发生变化--------

    答应把李达康弄到香江的那个人自己出了问题,他在他们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完全失败,被人家明升暗降,弄了一个虚衔被高高挂起了。

    既然失去了权力,那以前答应的事自然就不做数了,这就导致李达康失去了那次机会。

    不仅如此,到了那个时候,李达康最后还想读研其实已经晚了,最后他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在大学毕业后匆匆找份工作,最后进了一家大型建筑央企--------

    有一说一,前世的李达康自己就在央企混了20多年,所以他自己当然没有看不起央企的意思,但是在如今这个年代,像东大这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那基本不太可能会去建筑央企的。

    所以在这年头的外人看来,在李达康这一届的土木学院学生中,他找的工作算是最差的了。

    “……让我穿回到这个节骨眼,难道就是想让我改变这个事情……”

    正当李达康在那想入非非的时候,壮汉刘玉强再次走了进来:

    “哈小七,你你怎么还在发呆?好了好了快点走,我先说好,我不管你中午喝了多少,晚上却不能掉链子,老三这马上就要到美帝去了,不好好敬他几杯怎么能行。”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