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20日,荷兰社会改-革思想家亨利劳埃德的批判小说《总统与州长选举》带动了世界文坛的评判主义。
1879年3月25日,葛朗台这个资本阶级暴发户角色一生历史又在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继《人间喜剧》之后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发光发亮,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o的金钱关系。
甚至因为这,这部作品被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高中课本教学题材。
南部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更是把这部作品活画出葛朗台极其贪婪、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典型性格。
在他们这些批判家的带动下,其他的人也纷纷冒头,其他人也开始继续更新自己的新代表作司汤达、狄更斯、沙俄的托尔斯泰等。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荷兰进步作家马克吐温也出一部《竞选州长》、沙俄帝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兰西帝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从瑞典移民荷兰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由于斯特林堡在瑞典时期深受统治阶层的歧视和压迫,早期写过不少问题的作品,如长篇小说《-《红房子》和《新国家》,较深刻的揭露了瑞典上层社会的保守、欺诈和冷酷无情。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是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揭露和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主义的现实,正因为命名也由此而得,它也因此而成为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但是由于阶级及时代的局限,评判现实主义作家只能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企图以人道主义、改良主义来为社会开药方,这救援不可能出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更不可能正确的指出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出路,对于这种局限性,学习中是必须加以明确认识的”
威廉四世顿时一顿,向着身前的几人笑道:“这次你们对世界文学界的攻击,倒是让全世界引发了评判热潮啊”
在他眼前坐着的,分别是引发这次评判现实主义文学领头羊亨利劳埃德(1830年)和马克吐温(1835年)、奥福斯特斯特林堡(1849年),另外还有悉尼大学校长赫尔曼范佩龙、荷兰印象派画坛文森特梵高(1853)。
“亨利劳埃德你的《总统和州长选举》一举打开了局面,跟着马克吐温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你们携带《竞选州长》和《新国家》顿时力压法国成为新批判主义的。现在荷兰文坛已经成为全球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引领这股风潮”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先是看了一眼奥斯斯特亨利劳埃德,这位荷兰文坛最高之人同时也是在座中除了威廉四世外地位最高的,因为他还是国际劳工联盟组织的副干事长。
正因为如此,所以像桀骜不驯的斯特林堡,也不得不低头。同样的,看向马克吐温的时候,后者也让他佩服不已,因为马克吐温自从在1871年从米利坚移民到澳大利亚后,他的还是在米国文坛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这两人在各自领域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斯特林堡在从瑞典移民前虽然也在瑞典小有名气,但是也因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因,在瑞典不太受欢迎,就连以前赞赏他的卡尔十五世也顶不住压力最后只能够变了脸色,最终他也在1870年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不过自从来到澳大利亚并在悉尼大学“镀金”之后,他却被悉尼大学校长赫尔曼范佩龙看中,于是全力培养打造下,他以28岁的青年身份跃居全球文坛顶级大家,可以说靠着《红房子》和《新国家》一炮而红。
今天更是成为了荷兰国王威廉四世的座上宾,荣誉和名利兼得,可谓名利双收啊。
于是,他忍不住道:“陛下,这次我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我的老师赫尔曼,范佩龙校长支持外,最重要的是,陛下支持的文学气氛浓厚,让我们文坛百花齐放,所以,陛下才是最大的功臣”
威廉四世顿时哈哈一笑,笑道:“没想到啊,我们的斯特林堡大作家嘴巴也这么甜啊”
他道:“不过,荷兰的气氛确实是不错的土壤,不过,也全靠你们的才能才是”
“马克吐温你觉得呢?”
马克吐温此人个性十分温和,正因为如此,他在米利坚的朋友较多,他到荷兰来,其实更多是威廉四世的拉拢,当初可是费了不少的功夫啊,不过,最后还是让他成功了。
马克吐温:“1869年在米国我发行了《傻瓜国外旅游记》,在米国获得了不少的嘲讽,我被人背后说是傻瓜一个。1870年,我发表了《艰难历程》,在米国崭露头角。但是只是小有名气,1873年,我发表了《镀金时代》,一下子在米国红了起来,不过人红是非多,我被米国文坛传统势力攻击了,最终我离开了米国,来到了荷兰。”
见威廉四世微笑不已的样子,他心中虽然鄙视对方会装,只有自己知道对方就是这些造成他离开米国的背后罪魁祸首,算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他调整心态,跟着坦然道:“在荷兰我陆续在187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短篇小说《卡拉韦拉斯着名的跳蛙》《康涅狄格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1878年《国外旅游记》,都囊获了大量的书迷,而这次占了亨利劳埃德先生的光,发表的《竞选州长》更是打开了荷兰和米国市场外,在全球更是受到了瞩目,可以说是最大的升华,再次我也非常感谢亨利劳埃德先生给我的灵感”
亨利劳埃德摆摆手,道:“那是你的才能,跟我关系不大。不过我要说,陛下,我们是不是应该趁此计划,趁机坐大”
威廉四世含笑不语,但目光却落到了旁边的赫尔曼范佩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