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半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
这段时间,周易也没有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一有时间,就向张瑞鸿请教理政手段,虽然都是理论知识,但是张瑞鸿毕竟不是一般人物。
除了探讨王道霸道之外,那就是教导周易怎么处理一些奏章,如何去用那些官吏。
毕竟天下太大,事情又那么多,周易做不到事无巨细的参与,张瑞鸿就是教导他,如何去利用这些人,查看奏章当中的猫腻。
各地奏折毕竟不是一个人写的,当地驻军会按时送来奏折,那些刺史同样会送来。至于那些县城的小官吏,如果发生什么大事了,奏折也会被转到朝廷当中。
奏折虽然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但是却透漏出很多的消息。周易以前都没有注意到过,但是张瑞鸿理政了那么久,对于这当中的猫腻,他知道的可不少。
有时候,同一个地方送来的奏折,不同人写的,内容却天差地别。
想要派人过去,有时候又来不及,这个时候就需要分辨谁真谁假了,有时候可能两人都是真的,那就要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同的结果。
还有的奏折,同一个人写的,前后却充满了矛盾。那么就需要分析,矛盾的点在哪里。
而且大乾国的官场,还有很多的潜规则。
首先就是报喜不报忧,这一点非常的严重,无论是刺史还是将军,都喜欢捡好听的说。
例如边境战斗,打了十场输了九场。那么九场输的要么一笔盖过,要么就是只字未提,对胜利的那一场就大书特书。
这样的奏章一上来,无论是朝廷重臣还是皇帝,看了都比较喜欢,甚至会非常的高兴。如此一来的话,就要进行嘉奖赏赐,以及升官发财之类的。
最后输了九场没人知道,因为赢了那一场,带头的将军升官发财了,活下来的士兵也得到了安慰,可是那输的九场,死去的人应该怎么办,什么都没有落得。
所以这个时候,皇帝应该如何分辨奏章里面的陷阱,有的时候会一笔盖过,你就要从这一笔盖过的字当中,分析现场的处境。
其实张瑞鸿给的经验很简单,那就是越短越说明问题特别严重。如果对战败描述的非常长,还有总结之类的,那么周易就不需要担心了,完全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不会有什么大事的。
这样说虽然有点笼统,但是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报喜不报忧的原因,他们敢把怪事报道的那么清楚,那就说明问题不是太严重,皇上就算是发脾气,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或者说这种将领比较忠诚,并且能够总结战败的原因。既然把战败原因之类的都找出来了,继续犯错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周易就更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反而是那一句话盖过,周易需要保持谨慎。在论功行赏的同时,需要暗地里派人去当地打探消息。
不管怎么说,赢了一场也是赢。论功行赏有利于恢复士气。即使周易知道有猫腻,也要顺应要求行赏,这是规矩,也是收拢人心,不要让人心散了。
如果最后打探的消息和奏折一样,那么论功行赏就是应该的了。这一点你已经做了,士兵也不会多想什么。
如果发现不一样,那就可以以论功行赏的名义,把将领调回来,从而进行软禁或者宣判,这才是皇帝处理奏章的正确姿势。
周易也算是开眼了,要是以他以前的情况,他直接相信的可能性比较大。然后直接论功行赏,恐怕以后留下的隐患会更大。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瑞鸿年龄是很大了,但是他的理政经验丰富,见识过各种报功奏折里面的猫腻。
像什么杀良冒功,好大喜功,夸大其词等等事情,所以他教导起周易来,完全就是手到擒来,一点难度都没有。
如何分辨杀良冒功,首先看奏折的战损,以及前后经过。如果战役是假的,经过肯定会前后矛盾。而且前线的将军,也没有几个文笔那么好的。
所以很少有会写故事的,杀了那么多的人,自己战损如果少,那么利用了什么样的谋略,如何杀死的之类的,肯定说不通的。
同时还可以查看所在地刺史的奏折,毕竟边疆子民被无缘无故屠杀,肯定会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要么是异族偷袭屠村,要么就是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死去了不少人。
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你正好杀死了很多的异族,结果当地刺史就报告发生了自然灾害,死去了很多的平民,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派人查一下,很可能就是杀良冒功。
毕竟将军和刺史是两个体系,将军在报功的时候,不能过问当地百姓死亡情况。可以协助刺史统计调查,但是报给朝廷就不是你的事情了。
最可恶的也是这种杀良冒功的行为,一般直接都是死罪,杀不了敌人,却杀自己人报功,如何不让人气愤。
这样的事情虽然有,但是却不多。毕竟西境和北境还是占优势的,没必要冒杀头危险。杀良少了没太大用处,杀良太多的话,是很难瞒过去的,只有一些笨人才会这么做。
更何况无论是陈虎还是吴尚云,治军一向严格,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以前异族进攻中原的时候比较常见,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如何分辨出奏折当中的好大喜功,同样也简单。这样的人三天两头来奏折,而且还都是胜利,不过规模比较小,也都是小功劳,却非常的频繁。
这就需要会统计之类的,报小功劳也不是什么大罪,就是汇报最近的情况。人家战斗了,肯定是要汇报的。
对于好大喜功的,张瑞鸿的建议是不能鼓励,而是批评提醒,让他谨慎,提高警惕。或者说立刻想办法换将领。
不是说这种将领没才能,不少好大喜功的将领,想要快速的升官发财,从而都比较自满,最后酿成惨重的结果。
你越是鼓励,他就约不把命令放在心上,会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底线要求,还自诩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如果周易处理这种的话,虽然都是小功劳,但是毕竟也是功劳,为了稳定人心,为了鼓励他们不怕牺牲,继续奋勇杀敌的精神,周易肯定会小恩小惠的奖赏,例如下旨表扬之类的。
可是张瑞鸿的态度却非常的坚决,那就是直接批评教育,一次两次是侥幸,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
对此,周易其实是很难理解的。这可能就是新人和老人的区别吧,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看法自然相反。
这就需要以后处理奏折时积累经验了,哪一个更有用,周易也不是太清楚。
如何分辨夸大其词的奏折,其实只需要会统计,分辨起来很简单。毕竟很多将领都是粗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夸大其词也非常的直接。
曾经一位边境校尉,像这种边境校尉,最多有五千正规边军。
可是他在上奏折的时候,两个月奏折死伤情况达到一万多,并且还没有死完,还剩下一半左右,竟然杀敌三万余人。
当然,不是一个奏折,而是很多分奏折加在一起的数量。
这就是最典型的夸大其词的奏折,对于这样的奏折就需要进行打折了。也不能完全揭穿,毕竟理由也很多,揭穿了也没用。
像什么有壮丁协助,或者说是死伤人数,伤了的人好了,又可以继续战斗了,毕竟累虚脱了,也算是受伤,擦破皮也算是,奏折也没有错。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