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四章崔家挖地窖存粮

    从府城回来的次日就下起春雨,山上的田还有十几亩没耕完,下雨又不能下田。

    王大头不好意思去崔家蹭饭,就窝在自家破茅屋里编织箩筐。

    刘氏惦记着挖地窖的事情,就让幺儿去王家把王大头找过来,趁下雨的时候挖地窖。

    王大头随着崔平兆来到崔家,也没客气,端着饭碗大口吃着饭菜,没一会饿了快一天的肚子就填地饱饱的。

    后院杂屋是三间屋子,他们前日买回来的粮食已经占了大半间屋子,刘氏选好地窖的方位嘱咐了幺儿和王大头几句,就出了杂物间。

    李大旺的腿又多养了些日子,不用太大的力气,也不会有大碍。

    连文弱的三爷都去后院杂物间挖地窖,他再坐不下去,和大爷说一声也来到后院。

    崔华锦也换了身粗布衣裳和秀花收拾着里边的杂碎物件,小脸上抹的净是灰尘,她也不在意,依然兴致勃勃的干着活。

    看着王大头已经用铁镐刨出一堆土,崔平兆吃力的用铁锹往竹筐里装。

    崔华锦笑嘻嘻的凑过去,“大头哥,你和三叔若挖到了宝可要分我一份啊。”

    和厚道纯朴的崔家人接触的久了,王大头也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听到崔华锦的打趣话,他也笑开了怀,忙点着头,“嗯,肯定不会独吞的,好东西哪里能忘了你啊,你可是我们大伙的福星。”

    村里的人都背后或当面叫她小妖孽和丧门星,崔华锦早已经麻木,可她毕竟还是没长大的小丫头,被王大头的一句话就暖了凉凉的心。

    她脸上的笑意更加灿烂,“大头哥,你说这话我爱听。”

    李大旺进来,手脚就不闲着,和自家媳妇把稍微重些的东西抬到对面的柴房里。

    等他们把杂物间的东西都清理出去,王大头挖出的土已经被崔平兆叔侄俩装了好几箩筐。

    自家三叔鼓足了气力,脸都憋红了,才把担子挑起,颤巍巍的挑起两箩筐土,还没走几步,身子打晃小腿软的让人看了都害怕他会随时摔倒。

    崔华锦跟在他身后,担忧的不行,“三叔,你先放下担子,把里边的土再弄出来些,能省些力气。”

    真是人常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担子才放在肩头,就感觉肩头被压的难受,若不是侄女在,怕丢脸,他真想把担子撂下。

    咬紧牙关,扭头冲侄女笑笑,“锦儿,三叔能行。”

    担子随着他身子转动,有个箩筐撞到了门槛,重力不稳的崔平兆差点踉跄栽倒。

    “哎呀,三叔,你要吓死锦儿!”

    三叔身子一晃,吓的崔华锦拍着胸口朝一旁躲着。

    秀花笑着去接他的担子,“三爷,可别为难了,这哪里是你能做的活计,让我来!”

    担子被秀花接过去,肩头一轻,火辣辣的感觉就来了,红着脸的崔平兆用手摸了下肩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着,“秀花嫂子,我能挑的起这担子。”

    “你生来就是读书的,这粗重的活咋能做的惯,把肩头磨破可有的受了。”

    挑着担子的秀花说罢这话,跨过门槛大步朝外走。

    怔怔的望着秀花迈着平稳的大步朝菜田那边走去,崔平兆觉得有些神奇和郁闷,他的力气竟然比不过个女人。

    李大旺看着媳妇挑着担子走的飞快,自觉的进屋子,拿着铁锹朝箩筐里装土。

    深感挫败的崔平兆也只好回来和李大旺做一样的活。

    这俩人装土,王大头一个人挖就供不上,崔华锦拿着小锄头也蹲在王大头身旁埋头挖土。

    这次春雨下了三日,崔家的大地窖也挖好了。

    刘氏怕才挖的地窖潮湿,让李大旺抱了干柴在下面点火熏了一日。

    才把粮食放了进去。

    天初晴起,田地湿乎乎的还是不能下田,正好崔平兆要回书院,刘氏又让王大头赶牛车送幺儿,给他拿了五十两的银子让他回来再买些米粮。

    自己编的箩筐、背篓已经积攒好多,这些日子给崔家做农活也没来及去卖,和崔平兆打个招呼。

    他把牛车赶到王大头的破宅院前,俩人进了屋子把箩筐和背篓都装上了牛车。

    崔平兆看到王大头编制的箩筐和背篓都不错,提议他别在镇上卖,送进大堂舅的铺子里代卖不但能省力气,也能多卖些银子。

    自己每次去镇上苦坐一整日,也卖不了多少个,若能送到刘承风的铺子,真是省了他好大的劲,没想到还有这好事,王大头忙不迭的应下。

    怕王大头不好意思和大堂舅开口,崔平兆陪同他一起朝刘家的山货铺子里去。

    往常铺子里卖的背篓和筐子都是刘承风在山里收回来的,他看王大头编制的货物不比自己收的差,就点头应下。

    听三外甥说,六妹还要买粮食,他想起前些日子山里给他送过来的几袋子荞麦,就让安子去库房搬了出来。

    “大头,你回去和你奶说一声,这荞麦不但耐旱,还比豆子和苞谷要熟的早,真是到夏日大旱,这荞麦已经能收割了,让她把山上的田都种上荞麦。”

    “嗯,我知道了。”

    还有这样早熟的好粮食,听到刘承风的话,王大头眼亮晶晶的。

    又买回一大车的粮食,在申时前,王大头赶着牛车进了村子。

    村里人都眼热加嫉妒的尾随着他的牛车来到崔家门外。

    看是崔家买的粮食,都叹口气散开。

    人家在府城都有富贵亲戚,想买多少粮食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哪里像他们亲戚也是一家比一家穷,如今请黄不接的时候,就连喝野菜糊糊也要勒紧裤腰带。

    王大头鄙夷的望着这些眼皮子浅的人离开,这才轻轻的拍着崔家的大门。

    秀花和崔华锦在院子里做新衣裳。

    “一定是大头哥回来了,我去开门!”

    崔华锦放下手里的针线就朝大门口跑。

    从堂屋走下来的刘氏看到孙女一溜小跑,摇着头叹气,“这风风火火的丫头,就没个正形。”

    崔华锦打开大门,笑嘻嘻的让王大头把牛车赶了进来。

    看着又买回粮食,院子里的人都围在牛车旁。

    李大旺要扛麻袋,被刘氏拦着,“你腿才好些,轻巧活慢慢做,这扛麻袋还不如让秀花来呢。”

    崔华锦看车上有好些小麻袋,她试了试也能扛起,就扛了一袋子。

    那两日挖地窖多余的土几乎都是秀花挑出来的,崔华锦笑嘻嘻的把脑袋过来,很有些替秀花自豪,“大旺叔,我秀花婶子力气也不比你小呢!”

    拄着拐杖的崔平安叹气说着,“唉,大旺兄弟,咱身子骨不好,遭她们嫌弃的滋味可不好受,你也别心急,再养些日子就好。”

    自家买这么多粮食,刘氏不想听村里人的酸话,催促着大儿子,“好了,你俩别说的那样可怜,哪个会嫌弃你们,都去房檐下坐着,让大头他们把粮食扛后院,省得一会来人不好看。”

    连大带小,没多大会,车上的粮食被他们扛完。

    王大头又把刘承风叮嘱的话和刘氏说了一遍。

    听到大堂哥给自家送了荞麦种子,刘氏眼里闪着惊喜,但话可没那么客气,“大堂哥也真是的,真当我是大户人家的太太五谷不分,那荞麦多少年前我已经见过,自然也知道种它的好处。”

    秀花洗着手脸,听到东家要种荞麦,她也欢喜的搭着话,“老太太,荞麦可是好东西,用红枣和着荞麦再加些地瓜熬粥味道可好了。”

    话说罢,她又叹口气,“唉,就是咱村里人都不种地瓜,地瓜也是耐旱的东西,就是山上的薄田,收成再不好,一亩田也能收两千多斤呢。”

    刘氏被秀花感慨的话给吸引到,她疑惑的望着神色变得失落的秀花,“秀花,你没说胡话,你说的地瓜真有能那么高的收成?”

    他跟着爹娘逃难来到这里时已经有五六岁,在老家时,他好像也吃过绵软香甜的地瓜,这时王大头脑子里也有些模糊的记忆。

    这会正是下秧苗的时候,如果能找来地瓜,她真想让东家种上几亩地瓜。

    秀花点点头,“嗯,在我们老家,每到开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种上一些地瓜,老太太,地瓜不挑田地,只要秧苗栽下去时每窝子里浇上一瓢水,秧苗坐活,就不需再管它们。”

    听到地瓜的名字,崔华锦以为地瓜和她往年夏日里吃的西瓜一样,扬起眉头笑眯眯的望着纠结的秀花,“秀花婶子,地瓜能生吃吗?是不是又脆又甜?”

    见小主子馋的要流口水,秀花又笑呵呵的回了她的话,“锦儿小姐,地瓜才从田里挖出来,是又脆又甜的,可是放些日子没那么多的水,自然又变成了绵软香甜。”

    不管是又脆又甜还是又绵又软,她都想尝尝,崔华锦摇着刘氏的胳膊开始撒娇,“奶,咱家山上那么多的薄田,总不能都种上荞麦,要不也重些地瓜!”

    刘氏摸摸孙女的头发,嗔怪着,“傻丫头,真是听风就是雨,奶活了大半辈子就没见过地瓜长啥样,咱上哪里弄地瓜种子来种啊。”

    王大头终于想起爹临死的前几年,他跟着爹去深山就见到过老乡家还没成熟的地瓜。

    这会想想,估计是当初从老家带过来的地瓜没舍得吃完,留下做了秧苗。

    他扫了眼沉默不语的李大旺和兴致很高的崔华锦,这才对刘氏说着,“我知道哪里有地瓜,奶奶,你若真想种地瓜,我明儿就去给你带回来一麻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