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29章:论两面派

    两面派从来不得好死!个人如此,一方势力如此,一国亦如此。我们一般叫这种人为小人,说这些人(国)无耻。

    有些势力认为自己对交战双方具有重要价值,他们不敢得罪自己,所以大搞骑墙,哪边给的钱多倒向哪边。

    这种策略只有在交战双方没有走到最后一步的时候管用,一旦两极格局形成,一边倒是最好的策略。坚定地站在一边,或许要面临和另一边关系恶化的困境,但胜过被两边一起猜忌。

    再说了,你骑墙,你左右逢源,最后能够得到对方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好处呢?人家舍得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交给你吗?没有血债,人家怎会舍得血偿。

    有一种说法专门用来形容这种人(国),即机会主义。他们不关心自己自身发展,而是关注外部情况变化,妄图攀附上某人(国)从而实现自身的飞越发展。

    内因决定是事物发展方向,外因通过影响内因而发挥作用。将外因置于内因之上,永远都是小人(国)思维,整天秉持着这种态度,还口口声声想要名垂青史,进入大国行列,真是可笑。

    秦汉时期两广地区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气候地形及财政因素,当地土著势力只要口头上宣誓遵从中央,就能够在地方保持自己的权力,成为土皇帝一样的存在。

    宋代的西南疆域上,很多土酋的历史短的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若是长远的,甚至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这些土酋的命运,不受王朝更迭而影响。在自己的治下有着独立的法律,名义上有缴纳赋税的义务,但事实上因为征收成本太大,很多地方官都是不去收的,就是国中之国。

    延续了千年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对于土酋们而言,或许是如此,但是对于宋巡他们而言,狗屁不是,哪怕你拿着免死金牌,和侬智高沾染上,谁能够保得住你。

    拿廖通开刀,原因无他,不大不小刚刚好,足以震慑他人又能够吸引侬智高外出野战。若是能够一战将侬智高精锐全灭最好不过,接下来攻邕州城也不必费力,若是不能,挫败侬智高威风,也能够让其他骑墙左右逢源的人考虑一下继续这样做的风险。

    延平寨,能够成为廖族的聚居地,自然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三面环河,一面靠滩涂,满是沼泽淤泥,一个不慎就上不来了,事实上只能够走水路。

    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远远不如黄仲卿所在的九弯山,对于旁人而言是天险的山水,对于正规军队而言,什么都不是。

    庞大的后勤人手,似投石车,云车之类的工具,能够随军送来。当宋军使者向廖族宣布他们的罪名后,根本不给他们辩驳的机会,三十具投石车一字摆放在停泊江心的船只上,指挥者挥舞令旗,投石好像不要钱一样自江心击发而去。

    初看好似鸡子一般大小,但是随着石头自高空落下,重者可达百斤,擦着就伤,挨着就死,哪怕是和拳头大小的石头砸在身上,也是内伤,直接砸昏过去还是好的,就怕一昏不醒。延平寨上下一片哀嚎之声,事发突然,他们全然没有还手之力。

    只三轮投射,延平寨的外围防御就被全部摧毁。莫说他们这种用木头打造的寨子,便是用砖石夯土打造的坚城在如此密集的落石下也要被打开一个缺口。不过真要是攻打城池,人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缺口补好,所以投石车并不是必胜的神器。

    廖族族长廖通才听到手下人禀报宋军到来,尚来不及应对,就听得隆隆巨响,大大小小的石头滚入寨内,宋人竟然直接发起进攻了。

    而等到廖通组织好人马赶往寨门的时候,却亲眼见证外层的木寨被毁,木屑纷飞,碎石四散,廖通吓得生吸一口气,要是自己再跑得快一些,恐怕现在就要被倒塌的木寨给压住了。

    并没有多少时间供廖通反应,宋人已经开始组织抢滩登陆,身着战甲的宋军先后离开船只,一眼望过去,整个滩头全部都是宋人,前赴后继地往寨内冲来,阻拦的族众根本不是全副武装的宋军对手,好似草芥般倒地,损失惨重。

    见此情形,廖通根本没有抵抗的心思,却也不敢向宋人投降,因为宋人过处不容你分说,一应鸡犬不留,一副灭族的姿态。廖通只得领着族人逃离。

    而他们逃离的方向,就是靠滩涂的那个方向,过了滩涂,有一处高山,山上有不少溶洞,可以暂为驻足。宋人即便是要追,也不可能追进溶洞里面来。

    不仅仅是廖通这个族长,整个延平寨目前幸存下来的所有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往这个方向逃离。因为宋人从水上进击,这是唯一的生路。

    廖族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这方滩涂虽然沼泽密布,但不少人还是知道生路,只是很可惜,这条生路实在是太过于狭窄。宋人追兵就在身后紧追不舍,不管男女老少被追上结果都是一样,就是一场屠杀。

    在推搡之下,许多人跌入沼泽,被沼泽吞噬,绝望地伸出手来,希望亲人帮自己一把,但是直到他临死之前也没有等来那只希望之手。

    当年选择在此地建造聚居地的廖族先人,可曾想过本来应该保护自己后人的沼泽此刻成为吞噬后人性命的伤心地。

    不远处,樊圣冷冰冰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领下这份吃力不讨好的活,是为将功赎罪,也是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

    他很想要同情这些人,可是一想到这些人在侬智高起兵之初曾经给侬智高巨大帮助,就生不起半点同情之心来。侬智高在两广地区造成的祸乱可远比眼前之事要严重无数倍。以为之后与侬智高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左右逢源就能够抹平罪孽吗?

    战场上的仁慈,真是无比稀缺的东西。白起没有因为降兵的哀求而放弃坑杀,王翦也没有因为掘河会淹没平民而停止开挖河堤。类似的例子说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樊圣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对妇孺老弱的屠杀可以减少,但是他明白自己所作所为能够保护士兵的生命,能够加速这场战争的结束,如此就足够了。

    评价功过是道德先生的事情,作为将军,樊圣需要追求的,是胜利!

    一个月的时间平定侬智高,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ps:改来改去,还是不满意。战争有侵略反侵略之别,自然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可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从来不会为弱者说话。究竟什么样的战争才算是正确的战争,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算了,不绕弯子直接问吧!你支持在抗日战争期间轰炸日本本土吗?